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其实行的后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八股文特点: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八股文在历史上罪孽深重:首先是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士人为了挣得功名,皓首穷经,揣磨圣贤的言行和时文的程墨.到了后来,连经书也不读了,只“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顾炎武《日知灵?拟题》).清代徐大椿有讥刺士人的《道情》说:“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生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那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 八股文.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据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二引)这类读书人究竟于世何补?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愤而指出:“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甚至有人认为,明代亡国,就是用八股试士的缘故.“崇祯末,有人拟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贴于朝堂,亦愤世疾俗之忠言也.”(见吕留良《东庄诗集?真进士歌》自注)甲申之变,崇祯自缢,这一仪状真的成了明社覆亡的谶语.   其次是它缺乏实用的价值.八股文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只能作为博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别无它用.像归有光,既是时文大家,又是古文巨擘.虽然二者同样当行出色,但是人们唯独记得他“直据胸臆,信手写来”的《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抒情记事之文,那才是他的“宇宙一样绝好文字”(王慎中《答茅鹿门知县书》).因为八股文缺乏实用的价值,所以一经赶下历史舞台,就失去了它的立身之所.不像诗赋,当不再被用作考试工具时,仍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以至于当今犹未衰竭.诚然,八股文也间曾有过实用的个例,像晚明的一些篇章触及到时政的弊端,像清代尤侗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抒风月之情怀,像近人杨度《“颜渊季路侍”章》写共产主义者理想,都不过是个别士人的偶尔笔触,或个别才子的一时逸兴,终至成为历史的绝响.   三是它形式主义严重.八股文有不少清规戒律,诸如怎样破题、承题、八股、落下……,如何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甚至在字数上也限定为五百或七百字.繁琐的程文格式,驱使人们只能亦步亦趋,不敢逾闲半步.顾炎武《日知录?程文》指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后来有人对这种程文烂调,仿墨卷作比语嘲之道:“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久矣夫千百年非一日矣,溯往事以追维,曷勿考记载而诵诗书之典要;元后即帝王之天子,苍生乃百姓之黎元,庶矣哉亿兆民中已非一人矣,思入时而用世,曷弗瞻黻座而登廊庙之朝廷?”只求形式,了无内容,架床叠屋,时文之劣下者一至如斯!   四是它命题了无新意.《四书》《五经》总共只有那么多字数,那么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题目呢?数百年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作过了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做烂了,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至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等难以枚举的命题门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无奇不有.所以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感叹道:“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咸丰年间,俞樾为河南学政,割裂《论语》“异邦之人亦曰君夫人”和“阳货欲见孔子”,出无情截搭题《君夫人阳货欲》,语涉轻薄戏侮.又割裂《孟子》“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出上完下截题《王速出令反》,言若谋反叛逆.要不是本人自行检举,又事出咸丰时期,文网已不是那么严密,只怕人头都得落地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