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首古典交响!

这首歌绝对是耳熟能详的 只是我忘了歌名 是一首俄罗斯19世纪的交响 好像名字里有个 宫 字 记不清了 高中的音乐课本上有这首歌
反正是俄国的交响乐 非常有名的 听起来 很熟的 谢谢了
我说了 是俄国19世纪的交响乐啊...
都不是啊 ..谁还知道啊
也许不是19世纪的 但一定是俄国的 谢谢了 只有有人告诉我 我还会提高悬赏 的

19世纪俄国主要作曲家主要是以“强力集团”代表的”“强力五人集团”和俄罗斯浪漫派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你说的是不是他们当中的作品呢????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是伟大的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编辑本段]音乐大师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柴科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富裕的贵族家庭中度过的。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古拉·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身体脆弱,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疯狂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最爱听得是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于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强力集团”的主要成员有5位,他们分别是: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1837—1910)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领导人,凯撒·居伊(1835—1918)、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1823—1887)、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是“强力集团“和新俄罗斯乐派的领导人,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以歌曲为主,著名的《俄罗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杰作,还作有钢琴曲和管弦乐曲。
凯撒·居伊,是“强力集团”的骨干分子。主要成就是10部歌剧,其中包括《威廉·拉特克列夫》(1868年)、《昂杰罗》(1875年)和4部儿童歌剧。
莫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穆索尔斯基的主要成就是歌剧。其中有创作根据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改编的《萨朗宝》(1863—1866)和根据果戈里的喜剧改编创作了《婚事》(1847)。
1868年他的重要作品《鲍里斯·戈都诺夫》公演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872年开始创作的《霍宛斯基之乱》于1892年公演,这部歌剧以17世纪末的俄国历史为背景,向人民展示了充满矛盾、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剧中有大量的群众场面,显示出了现实主义的风格。此外,穆索尔斯基还作有一部喜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 (1917年首演)。穆索尔斯基不仅创作歌剧还创作了60多首题材多样、形象鲜明的歌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歌曲,是著名讽刺歌曲《跳蚤之歌》。
穆索尔斯基的作品,揭露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思想,他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对朗诵旋律和表现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增强了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穆索尔斯基的这种改革和创新对后来的俄罗斯作曲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强力集团”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俄罗斯人民对现实的思考及对未来的期望,致力探求新的进步的思想,对俄罗斯民族音乐、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亚历山大·波菲利维奇·鲍罗丁,主要成就是歌曲、歌剧和器乐曲。鲍罗丁只写过一部歌剧《伊戈尔王子》,是最强烈地发挥鲍罗丁创作个性的一部作品,此作创作始于1869年,直到鲍罗丁去世,实际只完成了一部分,后由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这部作品是根据俄罗斯12世纪的长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的。故事叙述12世纪俄罗斯建国时代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同南方游牧民族波罗维茨人战争的故事。剧中的音乐体现了俄罗斯民歌音乐的风格,特别是第二幕中的波洛维兹舞曲,以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色彩、奔放的风情,充分表现了俄罗斯歌剧音乐的民族特点。
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主要成就是两部歌剧《萨特阔》(1897年)和《金鸡》(1909年)。特别是《萨特阔》中的《印度客人之歌》,富于东方色彩,旋律柔和流畅,不仅是男高音歌唱家经常演唱的曲目,而且被改编为轻音乐曲和独奏曲。 在他的管弦乐曲里还有两部表现异国情调的作品十分出色,一部是《西班牙随想曲》,另一部是取材于阿拉伯神话"一千零一夜"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
关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还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在80年代穆索尔斯基和包罗丁先后去世以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对他们的遗作进行了整理和修订,重写或续完了他们的一些未完成的作品。有些作品经过他的修改或配器,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二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彼得堡音乐学院从事音乐教育事业三十多年,为20世纪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作曲家,包括格拉祖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斯特拉文斯基等人。
在俄国和捷克、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由于以往音乐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因此民族主义乐派的兴起更显得气势磅礴,民族主义歌剧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以“强力集团”、柴科夫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歌剧和浪漫歌曲,无可置疑地在欧洲声乐史上占据了醒目的位置。

米利·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 (Mily Alexeyvich Balakirev,1837-1910),俄国作曲家,自幼学习钢琴。1855年在彼得堡结识格林卡、斯塔索夫,并在艺术思想上深受他们的影响。1857年起组成以他为首著名的的“强力五人集团”(又名“新俄罗斯乐派”)。1862年主办义务音乐学校,从事教学与演出活动。
主要作品有:《C大调交响曲》、《d小调交响曲》、交响诗《塔玛拉》。管弦乐《三首以俄罗斯民歌为主题的序曲》,钢琴幻想曲《伊斯拉美》、《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未完成,由里亚浦诺夫续成)等。此外,又作有浪漫曲组歌两套和《强盗之歌》、《塞里姆之歌》、《格鲁吉亚之歌》等独唱歌曲,并改编、整理大量民歌。

凯撒·居伊 (Cesar Cui,1835~1918),俄罗斯作曲家,生于立陶宛。幼时曾赴波兰学习音乐。1857年毕业于军事技术大学。后主要从事军事工程教学。1904年军衔升为陆军大将。作为一名业余作曲家,他是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的成员之一。
他写出了大量以声乐作品为主的乐曲,曾根据海涅、雨果等著名诗人的文学作品创作歌剧。代表作品为器乐小品《东方风格》。

穆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父亲是庄园主。6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乡村的生活,农奴保姆的哺养,使他对农民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1849年进圣彼得堡的彼得罗帕甫洛夫学校学习。1952年进入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1852—1856年在学校学习,同时跟A.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尔卡《陆军准尉》(钢琴曲)。1856年毕业后曾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并先后结识了U.A.居伊、A.C.达尔戈梅日斯基、B.B.斯塔索夫和M.A.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858年他辞退军职,脱离军籍,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即“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写了一些管弦乐曲、钢琴曲和歌曲,还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原著)写配乐。他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独创性。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后,他回到家乡,将祖传的土地和家产分给农民。1863年返回圣彼得堡,进一步受到了以H.r.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形成了进步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他的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在这个时期。穆索尔斯基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最初的两部歌剧《萨朗宝》(根据G.福楼拜的小说,1863—1866)和《婚事》(根据果戈理喜剧改编,1868)虽然尚不成熟,但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萨朗宝》中,作者强调了人民解放的主题思想,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其中一些片断后来移用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婚事》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方面,在角色的个性化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尝试。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这两部歌剧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内心充满矛盾的沙皇鲍里斯,象征俄罗斯人民苦难遭遇的疯僧),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1872年开始创作,死后由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但是主题思想不够集中和明确,结构较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局限于独立完整的歌曲或咏叹调。尽管如此,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此外,《索罗钦斯克集市》(根据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续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尔斯基的一部喜歌剧,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 (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穆索尔斯基在器乐创作方面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富有独创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荒山之夜》和《展览会上的图画》。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的交响音画《荒山之夜》(1867)是俄罗斯标题交响音乐的杰作,它以构思新颖,形象逼真和色彩浓郁而引人入胜。钢琴组曲《展览会上的图画》(1874)是有感于亡友、画家B.A.哈特曼的遗作展览而作。它以鲜明的音乐语言将视觉形象复活,同时又抒发了作者的真切感情。在和声手法、曲式结构和钢琴织体方面有新的探索。这独树一帜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它配器,其中M.拉威尔的改编曲获得了最广泛的流传。
穆索尔斯基是俄国近代音乐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是“强力集团”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具有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特点和独特个性,在音乐语言和艺术形式上有大胆的创新。然而,在世时他的艺术成就除斯塔索夫等少数有远见的人士给以肯定的评论外,常常受到指责和非难,以至酿成了他晚年的悲剧。他在艺术上的探索,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越来越获得了广泛的承认。不少著名的作曲家,如C.德彪西、拉威尔、L.雅那切克、C.C.普罗科菲耶夫、Ⅱ.Ⅱ.肖斯塔科维奇、r.B.斯维里多夫等人的创作,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穆索尔斯基的影响。

鲍罗丁(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1833~1887)
俄国作曲家,化学家。1833年11月12日生于圣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卒于同地。少时受良好教育,精通数国语言,擅长钢琴与长笛,14岁开始作曲。1850年入圣彼得堡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85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72~1887年创办女子医科大学并任教。
他的音乐创作活动始于19世纪50年代,写了一些声乐浪漫曲、钢琴小品和室内乐等。1862年结识M.A.巴拉基列夫,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他的代表作有体现古代俄罗斯宏伟历史画卷、抒发爱国主义精神的歌剧《伊戈尔王子》,奠定俄国史诗性交响乐体裁的第二交响曲《勇士》,富于俄罗斯风格和东方色彩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两部弦乐四重奏,声乐浪漫曲《为了遥远祖国的海岸》、《睡公主》、《幽暗森林之歌》、《海王的公主》、《海》、《我的歌声中充满了恶意》等。
在化学研究上,最早制成苯甲酰氯,曾探索醛类缩合反应。
他原本是高加索的乔治亚亲王盖地诺夫和一位军医夫人的私生子,为此,他只能作为亲王的农奴包里斯·鲍罗廷的儿子。他从小由母亲带大,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能精通几国语言,并很快在科学与音乐方面显露出超人的天才。他九岁时开始音乐的启蒙,学习演奏长笛和大提琴。十四岁时开始作曲,并发表了一首长笛协奏曲和一首弦乐三重奏。1850年进入彼得堡医药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留校任教。三年后,二十五岁的鲍罗廷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862年,鲍罗廷结识了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对这位作曲家所倡导的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主张十分赞赏,从此他便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从事音乐创作,并加入了发展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五人“强力集团”。
鲍罗廷的创作中英雄性和史诗性是他作品中的主要内容。他的音乐民族性很强,有的作品还带有迷人的东方异国情调。在自己的音乐中,努力表现和歌颂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与精神,歌颂俄罗斯古代英雄人物的勇敢气概。通过他的音乐,可以加深对俄罗斯民族及其音乐的了解。
由于鲍罗廷的专业是化学,因此作曲只能在业余时间里进行,他自称是“星期日作曲家”。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1908)
Rimsky-Korsakov,Nikolay Andreyevich
俄国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1844 年3月18日生于诺夫哥罗德省季赫温市 ,1908 年6月21日卒于卢加附近的柳边斯克庄园。7岁学钢琴,10岁开始作曲 。12 岁入圣彼得堡海军士官学校,期间从 F.A.卡尼列学钢琴 。1861 年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强力集团)最年轻的成员。1862年毕业后随舰航海3年,1871年起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任教 ,1905 年革命时,因支持学生罢课一度被解职。
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 ,共作有歌剧17部,代表性的有《普斯科夫的姑娘》(又名《可怕的伊万》)、《五月之夜》、《雪姑娘》、《圣诞之夜 》、《莫扎特与萨列里》、《萨德科》、《沙皇的新娘》、《萨尔坦沙皇的童话》、《不死的卡谢》、《隐城基捷日与费芙罗尼亚姑娘的传奇》、《金鸡》等。在交响乐方面的作品有交响组曲《山鲁佐德》(又译《天方夜谭》)、《西班牙随想曲》、《安塔尔》,交响音画《萨德科》和管弦乐曲《特利格拉夫山之夜》、《杜比努什卡》等。此外还写有钢琴协奏曲、室内器乐重奏、康塔塔和声乐浪漫曲等。他的音乐以俄罗斯民歌为基础,同时汲取东方民族音调。作品多以艳丽的旋律和配器,描绘风俗景物和神话境界而著称。80年代在M.R.穆索尔斯基和A.鲍罗丁相继去世后,他承担了整理遗稿,续成遗作,组织曲谱的出版、演出等工作。他从事音乐教育37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著作有《和声学实用教程》、《管弦乐法原理》和自传《我的音乐生活》,均有中译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18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你试试 看对不对
第2个回答  2009-07-17
19世纪,又是俄罗斯,又是高中音乐课本,那么8成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1812序曲》试试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9-07-17
宫崎骏 魔法公主 交响乐
第4个回答  2009-07-18
你确定是19世纪的吗 什么风格?
会不会是

柴可夫斯基《悲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