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英路线

与群众路线有着什么区别,他们在社会的改良与革命的历史中,能够独自取得改良或革命的成功吗,历史中有过这样的案例吗

  蒋介石失败的原因
  他不会走群众路线,自以为是地搞所谓精英政治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唯一的精英集团由党政官员构成,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构成了主要的大众群体,而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是最低的。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呈“在分配经济”特征,生产者与消费者没有横向联系,所有生产者都纳入由中央指挥的纵向网络,产品和赢余自下而上交给中央,中央按照纵向网络中的权力关系从上而下地对产品和剩余进行再分配。拥有再分配权力是获得精英阶级地位的必要条件,没有这种权力则意味着被抛弃在精英阶级之外。除了政治权力之外,官方意识形态和群体的政治立场也是影响群体在资源分配歌剧中位置的重要因素。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就是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被消灭的,而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则使他们处于社会低层,至少政治地位是最低的。

  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群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80年代之后,社会精英崛起,精英集团扩大为三个,即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大众内部也发生了分化,知识分子上升到精英阶层,一部分人沦入贫困群体,而一般的市民和农民则组成了普通大众。[见图表。]

  精英/大众结构的转变

  毛泽东时代 后毛泽东时代
  精英 政治精英[党政官员] 政治精英[党政官员]
  经济精英[资本家和经理]

  知识精英[知识分子和专业技术人员]

  大众 城市工人
  农村农民

  知识分子
  城市工人
  农村农民

  贫困群体

  摘自《中国:改革时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康晓光,2002年9月,

  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由“再分配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重塑了中国的社会群体结构。在市场经济中,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知识精英、普通大众、贫困群体都属于稳定的社会群体。这是因为在市场中,人们可以凭借资本获取资源,而“资本积累的铁律”则制造出占有大量经济资源的经济精英。市场承认知识的价值,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价值不断提升,其结果就是知识精英群体的形成。可以说市场化改革的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后果,就是创造了两个新兴的社会精英集团----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在市场体制中,一个人要挤进精英队伍,除了当官之外,还有经商和读书两条路。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没有造成精英的断裂,而是保持了精英的连续性。改革并没有损害政治精英的机会和地位,这是因为,改革并没有改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而且“双轨制”为借助政治权力谋求经济资源提供了机会。所以,党政官员的收益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还有增加。

  观察上边的图表,我们可以放心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这就是社会地位序列的翻转。改革使一度被消灭的资产阶级再获新生,而且进入了精英阶层。资本家和高层经理[包括国有企业的经理]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地位大幅上升。改革也解放了知识分子,他们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稳步上升,由原来的最低层一跃进入精英阶层,而工人和农民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其中一部分人还沦为贫困群体。这种翻天覆地的社会结构变化对政治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结构,维持政治稳定,统治者必须学习与新兴的社会精英和平共处,必须能够平息失落者的不满与反抗。为此,统治集团必须调整自己的群体联盟策略和意识形态,以便重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与合法性。

  2,精英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大众之间的关系

  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增长是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共同利益,它给前者带来权力,给后者带来财富。这种共同的利益为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的联盟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资产阶级最喜欢的东西是钱而不是民主。如果专制能够比民主带来更多的利润,那么他们将毫无由于的选择专制。通过不断推进市场化改革,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禁止独立工会,压制社会舆论,降低环境标准,中国政府为资本家创造了最有利的赚钱环境。此外,通过钱权勾结和裙带关系,政治腐败还为他们创造了大量非法获利渠道,如侵吞国有资产、偷税漏税、走私、骗汇、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等。通过吸收入党,安排进入政府、人大和政协,资本家和经理们的“面子”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中国大陆的资本家和经理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现行体制。

  尽管经济精英也是政治精英的掠夺对象,但是在90年代,经济精英已经成为权威主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根本不可能挑战这一体制。相反,还要积极地维护这一体制。实际上,在中国,市场经济支持专制政治,经济精英是政治精英的“天然盟友”。而知识精英在地位改善和市场利益的追逐下,也出现了较大分化。知识精英最后的历史作用如何,还要看这一群体的集体“沉思”。

  至于说精英群体与大众的关系,80年代是个“双赢”的时代,精英和大众的处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进入90年代后,大众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而物质生活质量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一部分人还沦入绝对贫困状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有人用“全面恶化”这句话来概括当前大众的处境,也许是比较恰当的。与此同时,精英几乎攫取了全部的经济发展成果,联合起来的精英不仅通过不完善的市场掠夺大众,还通过政府的“再分配”进行“再掠夺”。可以说,90年代是个“赢家通吃”的年代。90年代,中国大陆的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迅速扩大,目前以基尼系数衡量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大约0.45,已经进入了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国家的行列。

  为了满足大众的最基本要求,90年代中期以来,政府在农村地区实施“八七扶贫计划”,在城市建立社会安全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平等,维护了大众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但是,在精英联手剥夺大众的今天,政府要认真考虑自己的群众路线了。“三个代表”的提出说明执政党不仅要代表社会精英的利益,更要代表广大人民大众的利益。从目前看,无论出于意识形态的连续性,还是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都不会彻底依赖任何一个阶级,相反,它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全民党。在剧烈而复杂的社会群体结构变化之下,这只能是执政党唯一的选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31
所谓精英路线,是指社会的改良或革命主要依靠社会中的少数权力精英或具备了社会所推崇的才能和品质的贤人去发起、推动和完成。就中国近现代的改良或革命而言,社会精英大体是指开明的官僚、地主以及新兴的资产阶级。精英路线的优点在于:能以较为先进的社会思想引导改良或革命实践。但是,精英路线未能将社会改良者或革命者的理想与普通群众的愿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结果导致群众基础的缺失,社会精英们虽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气概,但最终往往因为孤军作战而最终难逃失败的厄运。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以及辛亥革命实行的就是精英路线。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精英们在耗费心力甚至生命发动改良或革命运动之后却常常尴尬地发现:社会阶级关系照旧,社会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对此,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正传》有过形象而有真实的描述:鲁迅先生在《阿Q 正传》中《不准革命》部分的开头这样写道:“未庄人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 革命党虽然进了城, 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 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 未庄的人都说不明白—— 官、带兵的人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文中的革命就是国名党的前身-同盟会所领导的辛亥革命。革命爆发后,人们甚至还不知革命党为何物,即使是出于社会最底层的阿Q都以为“革命党就是造反, 造反便是与他为难”,很长一段时间对革命党还“一向深恶痛绝”。基层群众基础的缺失,致使革命者在辛亥革命中所取得的胜利果实却被革命的投机分子袁世凯轻易夺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