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孙权后期对待陆逊那么残忍,什么导致的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孙权和陆逊的君臣关系,原本是东吴的典范。夷陵之战后,刘备去世,蜀汉和东吴开始修复关系,东吴方面是陆逊在负责。于是,孙权干脆刻了自己的印信放在陆逊的府中,这是为了方便让陆逊行事。为什么孙权和陆逊的联系,这么不方便呢?原来,东吴夺得荆州,拥有了漫长的长江天堑,原来的政治中心建邺,地理太偏,于是打算搬到武昌(江夏鄂县一代),孙权也在武昌称帝。不过,随后孙权还是搬回了建邺,把武昌留给太子孙登和陆逊主持长江防务。

石亭之战后,陆逊的官职和威望越来越高,孙权甚至设置了“上大将军”,地位高过三公的职位来安置陆逊。而且,陆逊不但有军权,孙权还赋予了他辅导皇子的重任。所以,孙权的儿子们如果行为不端,陆逊是可以直接批评的。东吴的丞相顾雍去世后,陆逊又接任来丞相一职。可见,陆逊无论是在军队,政体,甚至皇帝家室里,都拥有着仅次孙权的地位。这种地位其实很危险的,有点功高盖主就算了,更要命的是因为要镇守武昌,陆逊是常常不在孙权的身边的,这其实十分容易引起猜忌之心,陆逊也没有条件随时解释。

(东吴的两个政治中心建邺和武昌)

所以,孙权英明的时候,相安无事,到了晚年昏聩,这些弊端就爆发出来了。很多朋友都认为,陆逊被孙权所猜忌,怨恨是因为“二宫之争”,就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宫廷争斗,陆逊则是支持太子的,哪怕他认为自己是中立的,他的好朋友吾桀,侄子顾谭等人都是太子党,所以,陆逊自然被看成了太子党。不可否认,陆逊的遭遇,二宫之争是大背景,却不是直接原因。因为,孙权其实乐于看到群臣分为两派,互相制衡的,原因是孙权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只是,为什么被信任了大半辈子,晚年的陆逊是如何遭到了孙权多次派使者责问,亲近的人被杀被贬这种羞辱呢?

(太子孙登去世后,孙和继为太子,却有鲁王孙霸觊觎太子之位。)

让孙权针对陆逊的原因,记载在《三国志.陆胤传》注引的《吴录》里,孙和为太子时,因为受到鲁王党全公主的陷害,和孙权的关系破裂。有一天,孙权召见杨竺,还避开了左右,询问杨竺孙霸的为人。杨竺是鲁王党的人,自然一顿夸,孙权于是承诺,以后立孙霸为太子。可是,孙权和杨竺没有想到,床下藏了一个端盘子的宫人,这个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子孙和。孙和害怕了,于是又秘密见了陆胤,让他去武昌时,求救于陆逊。陆逊不但是陆胤的族叔,还是支持正统的,常常忧心两宫之争对东吴的负面影响。于是,陆逊几次上书孙权,为孙和说话,甚至要离开武昌,去面见孙权。

这下,孙权坐不住了,陆逊为何此时力保太子呢?这么一位重臣,如果私下参与了党争,更是会威胁君权。而且,还可能知道了孙权和杨竺的谈话了。于是,急疯头的孙权一面派使者责问陆逊,一方面控制了杨竺。先是陆逊无奈说出了陆胤的事,陆胤则一口咬定是杨竺说的,既是要保护孙和,也打击了政敌。杨竺也是骨头软,被孙权屈打成招了。最后,陆胤居然过了关,以后还被任命督军都尉。但是,陆逊就惨了,孙权因为这件事对陆逊起了猜忌之心,先是把吾桀杀了,侄子顾谭等人流放,清除了陆逊“羽翼”,然后多次派使者责问,责骂陆逊打听“宫中机密”,陆逊又远在武昌百口莫辩,终于迫使陆逊气死。而且,孙权还没死心,又责问了陆逊儿子陆抗,但是陆抗反应敏捷,反而清除了孙权的疑心,还被重用。

所以,孙权是晚年昏聩了,害怕君权不保,所以才让陆逊有了这个下场,随后又废了孙和,杀了鲁王孙霸,并清除一干两派的大臣,造成了东吴巨大的内耗,随之衰落了下去。

其实孙权对陆逊的所作所为,谈不上残忍,用“薄情”二字形容更贴切。

↑孙权的位子,很难坐!↑

梳理一下孙策孙权为代表的东吴“皇室”与陆氏家族的恩恩怨怨,就能理解孙权的做法了。

先说说陆逊吧,陆伯言是小编最爱的三国人物之一,在历史上,陆伯言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他让人感动佩服的地方在于:身为陆氏家族的族长,他用尽了他的一生,去振兴他的家族,而他振兴陆氏家族的方法,就是效忠孙权,效忠东吴。

哪怕孙权对东吴地区来说,是一个外来客。这个心理转变,很难做到,但陆逊做到了,他不得不去调整他的心态,为了他的家族以及他的信仰。

陆氏家族是吴县四大家族之首,他们和孙策可是有着血海深仇的。

↑孙策带兵入侵,彻底改变了江东的政治格局↑

东汉末年,镇守庐江郡舒城的庐江太守陆康,面临着人生最大的难题,当时盘踞在寿春的袁术盯上了丰腴的庐江之地,他派人向陆康公然借兵借粮,可在陆康眼里,袁术不过是个背叛汉室的无耻之徒,他强硬的拒绝了,恼羞成怒的袁术派兵攻打庐江郡舒城。

陆康自己是打算殉国尽忠,但他身为陆氏家族的族长,不能不考虑家族的未来,于是他把族中年幼的孩子全都挑出来,在袁术大军围城之前,把这些孩子放出城逃难,他的期望都放在自己七岁的幼子陆绩身上,然而他玩玩想不到,他的一个侄孙,却在未来担负起陆氏家族振兴的重担——陆议!

而那个围城两年终于攻破舒城的年轻将军,名叫孙策。破城后,陆氏家族百余人近半数死亡,堪称惨烈。从此,陆议与孙策孙权的人生轨迹,开始了无尽的牵绊。

↑孙权是玩弄政治平衡的高手↑

孙策一开始是凭借绝对的武力优势,席卷江东各郡,然而江东大族豪强并不接纳这个外来人的占领,孙策的策略从武力征服改为了更为现实的笼络“吴中四姓”,然而他并没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遇刺而死,从而把这个重担交给了弟弟孙权。

孙权这个人,其政治才华绝对是三国里面数一数二的,他面临的政治局面异常复杂,既要平衡孙策的亲信班底,又要平衡吴中大族之间的利益矛盾,还要把他的班底和吴中大族做好平衡,他长袖善舞,做的确实不错,不过他太过于注重各方均衡,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反复无常。

↑陆议担负起来振兴陆氏家族的历史任务↑

孙权为了拉拢陆氏家族,选择了从陆议着手,他不但接受吕蒙的劝谏,顶住压力起用陆议,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议,这也是命啊,孙策对陆氏家族可是有着灭族之恨,如今却结为姻亲,陆议接受了,他太想让陆氏家族振兴了,因此,他把陆氏的忠诚门风,找到了新的着力点——以前是效忠于汉室,如今效忠于孙氏政权。

陆议完成了这个180度的心理转折之恨,全身心投入到了效忠东吴,壮大东吴的事业中去了,他入戏太深,为将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夷陵之战爆发时,孙权又一次玩弄他的平衡之术,同时授予了陆议和朱然两人假节的大权,当然,陆议的权力更大一些。火烧连营,打败刘备蜀军之后,陆议一举奠定了他在东吴的新一任军事领袖的地位。

↑陆逊过度参与了“南鲁党争”,引起孙权极度不满↑

自古以来,拥有军权和军事声望的将军或者宰相,没有不被统治者猜忌的,何况是政治老油条孙权,何况孙氏政权和江东大族之间如此多的牵绊情仇。

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他专门创立了“大将军”这个官职,位在三公之上,而这个位置,当然是给陆议量身定做的。随着江东大族开始占据吴国的军政高层,孙权对这些大家族的打压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果然,在公元224年和公元237年里发生的暨艳案和朱桓杀人事件,成为孙权下手的突破口,张温和朱桓,一文一武,两大家族之首,相继被罢黜。

孙权重用特务头子吕壹,开始整治江东大族,即使是顾雍这样的地位,也一度被吕壹构陷,遭到停职反省的处罚,孙权的女婿即朱桓的堂弟朱据也被整进了监狱。顾家和朱家的遭遇,引发了远在武昌驻守的陆议的担忧,最终孙权迫于当时的压力,把吕壹当成替罪羊,下狱处死,算是平息了一下江东大族的怒气。

↑陆逊打赢了夷陵之战,重挫了蜀国↑

然而,从公元242年开始的,长达九年的南鲁党争,再次把孙氏政权与江东大族摆上了擂台。孙权和亲信杨竺密议改立鲁王孙霸,结果此事泄露,太子孙和赶紧传话给陆议,希望陆议能够说服孙权不要更换太子。

陆议是支持太子孙和的,他立即上书劝孙权。但当时陆议长年驻守武昌,已经不了解建业的政治动向,陆议甚至提出要亲自来建业,当面向孙权申明庶嫡之分,结果这番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孙权第一个想法就是:你陆议远在武昌,怎么会知道我的绝密想法!

应该说,孙权的质疑是情理之中的,他接下来的调查发现,近期质疑陆胤从建业去过武昌,陆胤当然不能说是孙和嘱咐他传话的,就把杨竺拉下水,杨竺屈打成招,成了替罪羊,临死前他诬告了陆议二十多条罪状,孙权大怒,但他并没有处分陆议,只是多次派遣使者批评陆议,但陆议的外甥顾谭和姚信却被流放。

↑孙权晚年变得昏庸起来↑

惊惧忧愤之下,陆议病死。孙权虽然没有直接杀害陆议,但他对陆议的愤恨是显然的,后来他把这二十多条罪状逐一质问陆议之子陆抗,幸好陆抗一一从容辩解,孙权渐渐平息了愤怒。

陆议死后六年,孙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陆抗面前含泪道歉。但这不过是拉拢陆抗继续效忠的把戏而已。

陆议死后,不但没有得到谥号,而且还被孙权改名为“陆逊”,陆抗也被双规了好多年才被释放。

要说孙权对陆逊残忍,说不上,而且陆议的后人一直得到重用,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