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经济学定义

如题所述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的客观规律。
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研究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政治经济学根据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了突出某个阶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科学经济学用科学方法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新常态经济学就是科学经济学。经济学的核心是经济规律。在新常态经济学看来,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只是经济规律的展开和具体表现,经济学的对象应该是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后面的经济规律与经济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停留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层面的,是政治经济学而不是科学的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新常态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我国经济学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
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部分.其研究对象为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资本主义部分以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基本内容,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部分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带有资本主义部分模拟、政策汇编的痕迹。
生产力
我国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对象应放在研究生产力上。经济学家熊映悟教授在(生产力经济学>中认为.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劳动阶级有两大特征:一是政治上无权;二是经济上贫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做了国家的主人,已经解决了政治上无权问题,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上的贫困和落后,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生产力及其规律。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混合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孤立的,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力也必须联系生产关系,不过在经济学的不同部分,其侧重点不同。资本主义部分侧重于研究生产关系,社会主义部分侧重于研究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在我国陆续出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书。这些书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原因、途径、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市场规律等。
中西结合
这是一种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溶为一体的对象理论。该观点认为,所谓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分是不敢恭维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生于西方,没有西方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便不会产生;另一方面,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类社会共创的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有吸收当代优秀的经济理论.才能丰富和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的经济学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概括当今人类优秀的经济理论成果,综合出一门新的基础理论经济学来。

分类介绍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3
第一,经济物品
物品不仅包括产品或商品,也包括服务、友情、声望、空气、清洁、幽静、爱人、爱,等等。凡是“有比无好”的东西,不管是有形或无形,都是物品。从个人的角度看,亲生的孩子、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都是“有比无好”;美丽的相貌、可信的声誉、动听的声音、温馨的回忆、思考的能力,等等,都是物品。

物品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经济物品;其二是免费物品。在“有比无好”的前提之下,有一大部分是“多比少好”的。“多比少好”是经济物品的定义。这些定义中的“好”,是很传神的。因为“好”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

“多比少好”的经济物品,在现实世界中比比皆是。黄金白银、葡萄美酒、鲍参翅肚、水果蔬菜、衣食住行、旅游憩息、天伦之乐,等等,都是经济物品,因为这些都是多一点比少一点好。

在所有的物品中,有很少一部分是“有比无好”,但却不是“多比少好”的。其原因是这种物品供过于求,即使再多一点也没有用,所以“多比少好”是谈不上的。这样的物品不多,而最常被引用的例子是空气。在空气清新的地区,空气用之不竭,没有人会争取多一点空气。空气虽然非常重要,但也只能说是“有比无好”,不是“多比少好”。空气于是就成为一种免费物品而非经济物品。话说回来,在人烟稠密地区,空气污浊,希望多一点新鲜空气就变得很现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鲜空气就再也不是一种免费物品,而是一种经济物品。比如治理雾霾,所有人都会为此付出代价——你纳的税用于治理,甚至为治理你需要多纳税。

第二,稀缺
“多比少好”是经济物品的定义,也是稀缺的定义。凡是经济物品,都是短缺的、不足够的。

稀缺是由于供应有限而引起的。人的需求量增加,即使增加供应也仍然是短缺的;人的需求量减少,有限的供应可能被认为是不缺乏的。也就是说,缺乏的程度,是由需求决定的。

一种缺乏物品,一种经济物品,其供应是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的。于是,这物品就变为“多比少好”了。既然“多比少好”,人要争取多一点,那么他们就一定会愿意付出一点代价。

因此,凡是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物品,都是短缺的、不足够的,那就是经济物品了。

在市场上,为了获得经济物品,我们要付的代价就是价格。所以我们可以说,凡有价格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即使是市场上供过于求,也并不代表这种物品不短缺,只是人们获取它时可能会付出较小的代价(更低的价格)。如果一直供过于求,那么就会减少供应,甚至退出。价格仍然会恢复到合理水平。

在生活中,为了获取经济物品,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成本。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凡是有成本的物品都是稀缺的,不足够的。
第2个回答  2020-11-03
这个经济学定义的话,因为是三个彼此相互牵制,彼此独立,然后制约,所以说是三个东西的话是比较好。
第3个回答  2020-11-03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