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有什么历史故事?

作业,高分求助,知道的请输入q号,格式:
百度id:
真诚度: (高 中等 低)
q号:
按格式!

1、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2、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此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

此说虽然荒诞,但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和书法大家邓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3、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迎江寺被赐予的匾额不少,明光宗赐“护国永昌禅寺”匾额,乾隆皇帝赐“善狮子吼”匾额,慈禧太后赐“妙明园”匾额,光绪皇帝赐“迎江寺”匾额。正是在光绪皇帝赐的匾额——“迎江寺”中,“寺”字少了下面那一个点。这自然是逃不过老百姓的眼睛的。

4、据说,莲湖的前身是明朝邑人黄某开辟的花园,名“黄家园”。到清代,“郡人治以为园,种莲蓄鱼,游钓其中。湖水以凿渠出水门入州河(丹江)”

《直隶商州志》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秋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两次暴雨,丹江溢涨,洪水进水门入城,洼地莲湖屡遭水淹,汪洋一片,水面扩大,鱼雁生栖,荷红鱼跃,为一天然湖泊。

5、关于小南门,历史上有段传奇故事。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长江大水,“江潮入郭,漂溺民居”,安徽巡抚托庸先以礼相待,百般求祈,但没有效果。

万不得已,便亲自率官兵出康济门,“命隶迎潮头抛铁索,杖之三十”,这江水也属“打”的,居然老老实实向下退了数尺。事闻天子,龙颜大悦,当即赐题“江国风清”为康济门城楼匾额。此事虽为传说,但老《怀宁县志》有载,也不由人不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

  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二十六年(1938),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船;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举办藏书楼演说、创办《安徽俗话报》,第一次试举起“新文化”的旗帜;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后发生在安庆的徐锡麟巡警学堂起义和熊成基炮马营起义,接连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的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家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飞机场、第一个现代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张报纸……都诞生在这里。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黄镇、“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闻名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24
太平天国有 保卫安庆的历史
第3个回答  2018-10-31
振风塔
安庆振风塔是为振兴安庆文风而建。在明代以前,安庆没有出过状元,文风凋敝。
一些星相家端详安庆地形后,煞有其事地认为,安庆一带江水滔滔,文采难以在次扎根,须建塔镇之,才不能让文采东流。次说虽然荒诞,但有趣的是,安庆自建成振风塔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明清两代,不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状元赵文楷.书法大家邓石如等。
文人.作家更是数不胜数,以桐城籍文人为开创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雄踞清代文坛200余年。
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之时,冰轮高挂苍穹,江中塔影之旁突然幻出无数塔影,五彩纷呈,煞是神妙奇绝。传说此为万里长江两岸群塔集会安庆,向振风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觐”盛况,为此,振风塔又有“ 长江塔王”之说。数百年来,风雨苍桑,“长江日浩荡,塔影流不去”。闲来游塔,如登云梯,如入瑶台仙阙。
安庆是王母娘娘游东海的大船,振风塔为桅杆,桅无篷帆,船才不会漂走,如有篷帆,船就可能漂走或沉没。
迎江寺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迎江寺被赐予的匾额不少,明光宗赐“护国永昌禅寺”匾额,乾隆皇帝赐“善狮子吼”匾额,慈禧太后赐“妙明园”匾额,光绪皇帝赐“迎江寺”匾额。正是在光绪皇帝赐的匾额——“迎江寺”中,“寺”字少了下面那一个点。这自然是逃不过老百姓的眼睛的。
于是,民间传言,这个“寺”字其实是光绪皇帝有意写错的。因为当时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虽然身为天子,但是皇权却不掌握在自己手中,难免心中有些不满,似是缺少了一点东西。但是在慈禧太后的强压下,他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于是在别的“大事”上不敢发泄,便在诸如此类“小事”上作文章,故意把“寺”字下面少写一个点,然后把底下的那一勾直接勾上来。当地老百姓纷纷传说,估计光绪皇帝这是想有朝一日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皇权,再重回迎江寺,将那一点补上,以示达成心愿。
迎江寺门前放置一对铁锚,传说是因为安庆地形如船,迎江寺中高耸的振风塔恰似桅杆,若不以铁锚固定,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设之。不仅可保佑往来船只平安,也可为进寺烧香拜佛的信徒们提供拴挂缆绳之处。
莲湖
据说,莲湖的前身是明朝邑人黄某开辟的花园,名“黄家园”。到清代,“郡人治以为园,种莲蓄鱼,游钓其中。湖水以凿渠出水门入州河(丹江)”《直隶商州志》载: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秋和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两次暴雨,丹江溢涨,洪水进水门入城,洼地莲湖屡遭水淹,汪洋一片,水面扩大,鱼雁生栖,荷红鱼跃,为一天然湖泊。
小南门
关于小南门,历史上有段传奇故事。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长江大水,“江潮入郭,漂溺民居”,安徽巡抚托庸先以礼相待,百般求祈,但没有效果。万不得已,便亲自率官兵出康济门,“命隶迎潮头抛铁索,杖之三十”,这江水也属“打”的,居然老老实实向下退了数尺。事闻天子,龙颜大悦,当即赐题“江国风清”为康济门城楼匾额。此事虽为传说,但老《怀宁县志》有载,也不由人不信。
天后宫
天后,是传说中的海神。天后宫即妈祖庙。传说福建有个商贾在安庆远粮出海,突遇狂风恶浪,险遭灭顶,濒于绝望时,富商大呼天后保佑。天后居然显灵,顿时风平浪静,富商暗中默愿,二次来安庆,一定要捐建“天后宫殿”以示报恩。
安庆天后宫的建造年代,《怀宁县志》载:“福建会馆,即天后宫福建人立”,又载,天后宫清建,在三牌楼之东,闽人请于巡抚陈用敷以祭天后者。按陈用敷在乾隆五十三年初任安徽巡抚,到五十九年再任安徽巡抚,安庆天后宫在公元1788或1794年建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