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孩子培养得性情稳定?

如题所述

1、尊重孩子,不强迫

然然虽然年纪小,但我们都尊重她,因为她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小算盘”,而且也经常会有自己的小个性。

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更应当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允许她的小特色,从来不强迫孩子,多从日常行为引导,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着重点。

比如然然在幼儿园里不吃青菜,可能也是全幼儿园出了名的。我们也做了多方的努力,希望孩子能够爱上吃青菜,包括帮助孩子修补牙齿,让孩子了解蔬菜的营养,每天给孩子做出吃青菜的示范等等等等,但目前好像收效甚微。

但是孩子也在不断的进步,对于根茎类的蔬菜,也已经变得可以接受了。对于水饺、包子、菜饼中的青菜,也是非常欣然接受。看到然然宝宝的一些些进步,我们也是非常开心。

同时也感谢幼儿园的所有老师们能够我接纳我们不吃青菜的习惯,相信我们长期的引导和坚持,宝宝也会有一天爱上吃青菜。


2、允许孩子,慢慢来

对于孩子的能力提升,我们不强求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而是抓住每一个能够给孩子创造能力提升的机会,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边学边玩儿。

有一些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爸妈的陪伴和坚持,比如每天坚持刷牙,如果孩子不喜欢的时候,我们可以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做出示范和榜样。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慢慢地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如法炮制,最终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只是我们需要时间给孩子慢慢来的机会。

像然然宝宝在画画的时候,虽然她连握笔的姿势都显得那么笨拙,但我们永远支持她能够拿起笔来去给房子涂上红色,,给小花涂上黑色,给天空涂上绿色;

当她拿起彩笔在纸上随意乱画一些线条,告诉我这是她送我的房子时,我双手接过来,然后感慨地说:“画得真好!”并把她送我的画认真地钉在了放在了她的“奖状墙”旁边。

孩子对于我们的做法非常开心,她也有继续画下去的勇气,相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提醒孩子,需坚持

想要让孩子养成坚持的品质,更需要家长强大的内心。现在孩子都奔波于各大兴趣班辅导班之间,孩子的忙碌其实需要大人更多的付出和陪伴。

不管孩子能否学出一技之长,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养成坚持的品质,这才是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无价之宝。

然然宝宝从10个月开始上早教,我们是为数不多的“全勤宝宝”。我们秉承的理念是孩子不管上什么课程,只要开始我们就一直要坚持到最后。

除非生病请假之外,基本上我们都尽量按时出席。在孩子的世界里,其实没有“偷懒”二字,可能只是我们家长的做法,才告诉孩子偷懒的行为原来如此“美好”。

然然宝宝从早教毕业以后,又开始学习了机器人和英语两门课程,每周非常开心和她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像是现在每天晚上都会坚持做英语练习和打卡,偶尔也会想偷懒,但是我们不断的给孩子鼓励,也会让孩子更加坚定的练习。

在前两天的英语升级演讲上,然然宝宝用流利的英语讲了大约4分钟的演讲稿,也是让所有的老师家长为他鼓掌。

这样的良性循环更让然然宝宝坚定了英语学习的信念。看到孩子的成长才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相信一切的坚持付出都是值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7
  1、怎样培养幼儿性格
  
  性格是对人、对己、对事物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学上对性格有着专门的定义。它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如诚实、正直、责任心等。性格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始于婴幼儿期,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差异。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幼儿期的生活习惯。每个家长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育儿,使婴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征。婴儿正是在家庭中,由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以此构成了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成分。正如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这一性格形成的起源可以看到,早期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制约和导向的重要作用。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也就是为其身心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2、怎样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
  
  以生活制度为例,规定合理的制度,要求幼儿必须遵守,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是十分重要的。如马卡连柯指出,规定儿童在一定的时间起床,是对于意志的最根本的训练,它可以纠正在被窝里幻想的习惯。坚持体育锻炼对幼儿的意志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幼儿什么时候能真正坚持体育锻炼了,他的意志也就坚强了。“坚持”二字很重要,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家长不必立即出面解围,要给他们自己处理困难的机会,当他们遇到难题束手无策时,应鼓励他们再想想办法,胜利往往在于“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3、怎样培养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培养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有耐心,尤其对两三岁的宝宝更要有耐心。有些孩子虽然一心想“独立自主”,凡事都坚持自己做,但实际上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每件事情都无法做好,如吃饭时把桌面搞得一团糟,衣服穿得东歪西扭,有些急性子的家长不能耐心的等待,就一手包办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不但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同时更导致了孩子的依赖心理。所以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让孩子慢慢学着自我探索成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凡事抢着“代劳”,这样的孩子永远长不大。
  
  4、如何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
  
  好奇爱发问也是幼儿最大的特点,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要简单处理,更不要急着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最好是解释出前因后果慢慢启发引导,使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学会独立思考、追根探底,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坚韧、不轻易放弃的意志。
  
  5、培养幼儿关心别人,与人共享欢乐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让人围着转的地位,因而也决定了他们的特异性,如自私、孤独、不合群、不关心别人等不良性格。培养孩子关心、帮助别人的品质并不难,只是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着手,让幼儿在行为上得到陶冶。如给宝宝吃东西时,告诉他先给祖辈吃,再给长辈吃,最后自己吃;懂得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同时还应有意识地让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借玩具给别人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给幼儿的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快乐的种子。
  
  6、怎样教幼儿树立自尊心与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即使是能力差的幼儿,只要我们能发现他的长处,并提供一些取得成功的机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就能把他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我们更应尊重幼儿,特别是发现幼儿犯了错误,不能用打骂或一些较难听的言语来刺激他们,而应抓住他们某些特长或进步给予鼓励表扬,这样幼儿就会有自信心。
  
  7、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重要吗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动手做自己的事情。长期下去,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和果断力,产生依赖心理和受挫力差的毛病。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产生心理与行为障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整天全身心地围着孩子转,将自己全部感情投到孩子身上,也是无法取代父母之爱的。隔代抚养常常使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缺少血肉相连的父母之爱,极可能使孩子因情感缺乏而产生情感和人格上的偏差,这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产生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其他行为问题。因此,对于年轻的父母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不管有多重要的事,有多繁忙的工作,都应尽量亲自抚育孩子,使你的宝宝不但有健康的身体,更有健康的心理。
  
  8、为什么要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英国优生学者、心理学家高尔顿就曾强调过“热情”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他说:“我认为,不存在没有热情的智力,也不存在没有智力的热情。”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名最成功的智力优越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热情、自信等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其成功中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尚的情感是人们从事工作、学习和劳动的巨大动力。我们要根据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理智感和美感。人的童年应该是培养情感经历的学校,这个学校首先就是家庭,因为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培养人们美好情感的肥沃土壤。要培养孩子的爱心,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要给孩子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教育。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坐到这里来吧。”另外,要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样关心同情帮助他人的,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了。总之,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最初的美好情感,不要因为心疼孩子,就对孩子的利己情感一味迁就。教育孩子好吃的大家分享,可是看到孩子不乐意,就不再坚持了,长此以往,就会强化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造成孩子心理发展的偏离,长大后成为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人。
  
  9、给孩子安全感重要吗
  
  早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情绪发展和个性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婴儿期正常的依恋关系,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安全感,而不正常的依恋往往暗示着早期经历中的某种挫折或消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在研究婴儿的情绪发展时发现,依恋母亲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行为反应,但孩子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除了有生物学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与孩子早期所经历的情绪体验有密切关系。例如,同样由母亲将孩子带到一个陌生而刺激丰富的环境,孩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会被玩具吸引而去摆弄玩具,只要母亲不离开视线,他们会很放心独自玩耍。有的孩子则表现得很紧张,虽然对周围的环境也很好奇,却不敢离开母亲。他们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甚至抱着母亲。有的家长或许会认为,后一种孩子可能与母亲更亲近,与母亲的关系更密切,而前一类孩子可能跟母亲的关系比较疏远。实际上,恰恰相反,这种紧张与孩子早期过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有紧密的联系。这些孩子的母亲或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对孩子生气,当孩子“犯错误”时惩罚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不一定能给予帮助。这样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会紧挨着母亲,害怕母亲一旦离开,就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帮助。他们对自己最亲近的母亲并不信任。而前一类孩子则有较好的安全感和对母亲的信任感。幼年时,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母亲,来自母亲的欺骗对孩子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打击就更为沉重。童年时,带有消极情绪的记忆是深刻的,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更是如此,这种消极情绪体验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情结进入人的下意识,而且会在很长时间内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所以,我在这里要提醒每一位母亲和家长,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一旦答应就要尽量做到。尽管社会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欺骗、狡诈等丑恶现象,但孩子第一次所经受的这种打击最好不要来自他最信赖的亲人。
  
  10、怎样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孩子影响最早、最深、最强、最经常的环境刺激,是父母的爱,是家长与孩子建立的亲子关系。因此,家长要懂得怎样爱孩子,尽量爱而不露。如:小孩子摔倒擦破了一点皮,父母虽然也心疼孩子,但表面却要很沉着镇静地把孩子扶起来,并安慰孩子:“擦破点皮没多大关系,上一点药马上就会好起来的。”那么孩子也会对摔破一点皮不以为然,形成一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非常勇敢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歧途。日本有一种说法:“溺爱子女的家长是一群唯命是从的大臣,簇拥着一个愚蠢的国王。”溺爱严重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妨碍智力进步,而且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的要求不合理、这样的言行不正确,长此以往,就能使孩子真正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总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沐浴下的孩子,将获得最多的幸福和优良的性格;而如果把孩子当玩物笑料或出气筒,易使孩子怕生、害羞,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失去独立人格,甚至产生对环境的敌视心理。
  
  11、为什么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幼儿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受外部刺激而出现反应为主,其感觉比理智多。在行为上多以模仿为主,儿童年龄越小模仿的越突出。而孩子最先、最经常、最直接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父母应先从自身做起。
  
  12、父母首先要热爱生活和工作。
  
  父母工作的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为而自然流露出来,从而让孩子领略到生活的意义。父母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事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子女起着示范作用,孩子耳濡目染,多次模仿,就逐渐形成固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倾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除了身教之外,还需言教,需要体现在家庭的生活实践和行为习惯上,家长可以向孩子讲有贡献人物的故事,孩子爱听故事,也最易于接受光辉形象的感染。久而久之,就会给孩子正在形成的性格留下深深的烙印,父母应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好表率。平时家长尊敬孝顺老人,同情保护弱小,爱护环境,遵守公共道德,就连家庭琐事,家长都能以文明的行为以身作则并严格要求,养成良好习惯,孩子的性格就在这些点点滴滴中塑造起来。儿童时期是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他们处处以父母的行为作为表率和楷模,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为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2个回答  2020-01-07
第一,父母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
第二,父母不能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控制父母。要想孩子性情好,父母首先应当明白: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的义务,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父母从小就充分倾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员,和父母一样,有说话、表态的权利。父母和孩子地位平等,谁都别想支配、控制谁,谁都需要尊重对方。
第三,不能强求孩子去做超越其年龄、能力的事情,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相比。有的孩子发育、成熟早一点,抢在同龄人前,多学了一些东西,多做了一些事情,这样好学上进的孩子值得鼓励、肯定。但不能因为有这些早熟的孩子的存在,就否认、贬低普通的、晚熟孩子的存在价值。要想孩子性情好,就要尊重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在充分认识、把握孩子实力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恰如其分的帮助、理解、支持,使孩子始终处于学有兴趣,学有成效,学有目标,学有余力的良好状态。爱学习、爱生活的孩子。
第四,父母想要孩子有好性格,自己就得先有好性格。父母要培养、教育孩子,先得反思、教育自己。
第五,要让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孩子说话、做事一板一眼,有头有尾,会给人可靠、可信任的感觉,最终会形成一种很好的做事风格,这种做事风格延续下去,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做事性格。
第六,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欺软怕硬的人。首先要让孩子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那些不懂事、不自尊的人很容易被人轻视,孩子说话、做事都有自己的尊严、分寸,是不会招到别人欺辱的。其次,孩子不能去欺辱那些比自己弱的人。一旦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或者有更强悍的人出现,孩子就会成为别人欺辱、嘲弄的对象,最终自取其辱。最后,孩子再弱小,再不被人重视,也应该有正义感、同情心。孩子有正义感,会赢得别人的认可。孩子在同龄人中树立了一定的威信,见着“强人”不躲,面对“恶人”也不会胆小怕事。这样的孩子即使成不了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也会成为一个让人礼让三分的人。孩子不畏强暴,不欺软怕硬,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令人称道的性格。
第七,让孩子说话、做事都要替别人着想。孩子生来是不会替别人着想的,孩子能替别人着想,是父母培养、教育的结果。
第八,既要孩子坚忍不拔、不服输,又要孩子灵活变通、不固执。孩子需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同时也需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孩子小,可塑性大,父母不固执己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跟孩子分析利弊,讲清道理,让孩子坚持什么,放弃什么都了然于心,自有主见,就能使孩子既坚定又随和,既不轻言放弃,也不一意孤行,碰了南墙不回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07
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父母一般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可能会听不进去,但是父母做什么,他们都喜欢模仿,所以,要把孩子培养得性情稳定最好的方法是言传身教。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第4个回答  2020-01-07
孩子的性情跟大人还是有很大关系的,主要还是言传身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