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唐朝杜甫《赠卫八处士》全文翻译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1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赏析
  
这首诗大概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杜甫作华州司功时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卫八处士,名字和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处士,指隐居不仕的人。由于这首诗表现了乱离时代一般人所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会难」之感,同时又写得非常生动自然,所以向来为人们所爱读。 
  
开头四句说:人生动辄如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得相见;今夕又是何夕,咱们一同在这灯烛光下叙谈。这几句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把强烈的人生感慨带入了诗篇。诗人与卫八重逢时,安史之乱已延续了三年多,虽然两京已经收复,但叛军仍很猖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的慨叹,正暗隐著对这个乱离时代的感受。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最容易引起注意。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此时俱已鬓发斑白了。「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两句,由「能几时」引出,对于世事、人生的迅速变化,表现出一片惋惜、惊悸的心情。接着互相询问亲朋故旧的下落,竟有一半已不在人间了,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 *** 辣地难受。按说,杜甫这一年才四十八岁,亲故已经死亡半数很不正常。如果说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已经隐隐透露了一点时代气氛,那么这种亲故半数死亡,则更强烈地暗示著一场大的干戈乱离。「焉知」二句承接上文「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意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天的心情。其中既不无幸存的欣慰,又带着深深的痛伤。
  
前十句主要是抒情。接下去,则转为叙事,而无处不关人世感慨。随着二十年岁月的过去,此番重来,眼前出现了儿女成行的景象。这里面当然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喟叹。「怡然」以下四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亲切可爱的情态。诗人款款写来,毫端始终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意。这里「问我来何方」一句后,本可以写些路途颠簸的情景,然而诗人只用「问答乃未已」一笔轻轻带过,可见其裁剪净炼之妙。接着又写处士的热情款待: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掺有黄米的香喷喷的二米饭。这自然是随其所有而具办的家常饭菜,体现出老朋友间不拘形迹的淳朴友情。「主称」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酌,而是一连就进了十大杯酒,这是主人内心不平静的表现。主人尚且如此,杜甫心情的激动,当然更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地点出了今昔感受,总束上文。这样,对「今夕」的眷恋,自然要引起对明日离别的慨叹。末二句回应开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暗示着明日之别,悲于昔日之别:昔日之别,今幸复会;明日之别,后会何年?低回深婉,耐人玩味。
  
诗人是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寻访故人的;是在长别二十年,经历了沧桑巨变的情况下与老朋友见面的,这就使短暂的一夕相会,特别不寻常。于是,那眼前灯光所照,就成了乱离环境中幸存的美好的一角;那一夜时光,就成了烽火乱世中带着和平宁静气氛的仅有的一瞬;而荡漾于其中的人情之美,相对于纷纷扰扰的杀伐争夺,更显出光彩。「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被战乱推得遥远的、恍如隔世的和平生活,似乎一下子又来到眼前。可以想像,那烛光融融、散发著黄粱与春韭香味、与故人相伴话旧的一夜,对于饱经离乱的诗人,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重啊。诗人对这一夕情事的描写,正是流露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它使读者感到结束这种战乱,是多么符合人们的感情与愿望。
  
这首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诗人只是随其所感,顺手写来,便有一种浓厚的气氛。它与杜甫以沉郁顿挫为显著特征的大多数古体诗有别,而更近于浑朴的汉魏古诗和陶渊明的创作;但它的感情内涵毕竟比汉魏古诗丰富复杂,有杜诗所独具的感情波澜,如层漪迭浪,展开于作品内部。清代张上若说它「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杨伦《杜诗镜铨》引),正是深一层地看到了内在的沉郁顿挫。诗写朋友相会,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慨叹发端,因而转入「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便抒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酒宴的款待,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惋,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带来离乱的感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结尾,前后一片苍茫,把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感情基调上。这些,正是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如果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对照,就可以发现,二者同样表现故人淳朴而深厚的友情,但由于不同的时代气氛,诗人的感受和文字风格都很不相同,孟浩然心情平静而愉悦,连文字风格都是淡淡的。而杜甫则是悲喜交集,内心蕴积著深深的感情波澜,因之,反映在文字上尽管自然浑朴,而仍极顿挫之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