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半径和离子类型

如题所述

组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原子、离子和分子。例如,金刚石是由C原子组成的,自然金是由Au原子组成的;石盐的结构单位则由Na+和Cl两种离子组成。有些矿物是由分子组成的,如自然硫(由[S8]分子组成)和雄黄(由[As4S4]分子组成)等。

自然界大多数矿物可以看成或近似地看成是离子化合物,其形成、变化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与离子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所以,下面介绍关于离子的一些知识。

1.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是说明离子大小的数值,它对离子在晶体结构中的作用有很大影响(各元素的离子半径列于表6-1)。各种离子半径的大小有如下规律:

(1)阴离子一般较大,其数值在2.20~1.32Å之间;阳离子一般较小,其数值在1.67~0.13Å之间。其原因是原子得电子后半径加大,而失电子后半径缩小。根据同一原理,一种元素有不同价态离子时,正价越高,半径越小。如Fe2+半径为0.74Å,Fe3+为0.64Å;S2-为1.84Å,S0为1.03Å,而S6+只有0.3Å。

(2)在周期表上,同一族元素,其离子半径自上向下,随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大。如第一主族Li+半径为0.68Å,Na+为0.97Å,K+为1.33Å等。

(3)同一周期诸元素的离子半径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如核外电子数保持不变,则同一周期自左至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迅速减小。如:第三周期各元素离子半径为Na+0.97Å、Mg2+0.66Å、Al3+0.51Å、Si4+0.42Å;第四周期各元素离子半径为K+1.33Å、Ca2+0.99Å、Sc3+0.73Å、Ti4+0.68Å、V5+0.59Å、Cr6+0.52Å等。

如核外电子数与核电荷数同时增加,则同一周期自左向右离子半径慢慢变小,但长周期以第八副族过渡元素(Fe、Co、Ni和Pt族)为最小,以后略有回升。例如,第四周期各二价阳离子半径如下:Ca2+0.99Å、Ti2+0.94Å、Mn2+0.80Å、Fe2+0.74Å、Co2+0.72Å、Ni2+0.69Å、Cu2+0.72Å、Zn2+0.74Å、Ge2+0.73Å,其中Ni2+最小。

(4)镧系15个元素有两条重要性质。一方面,它们的各元素化学性质相近,离子半径大小相差不大,在自然界经常共处于同一环境、同一矿物晶格中。因此,常把它们合起来(外加钇Y)称为稀土元素,用符号TR表示(现改用REE表示)。

表6-1 离子半径表

另一方面,从La开始,随原子序数的增加,离子半径仍有缓慢下降的趋势。从La到最后一个元素Lu,其半径由La3+1.06?降至Lu3+0.85?,减少0.21?以上,这叫镧系收缩现象。这使第六周期镧系以后各元素也要变小,其半径和第五周期同族元素同价离子的半径近于相等。其结果是Hf与Zr、Ta与Nb等同族元素性质极相近,在自然界经常同时存在于同一晶格中。

2.离子类型

矿物中阴离子种类有限,主要是O2-、S2-、F、Cl,此外还有五、六种较次要的,但阳离子却有100多种,它们不仅半径、电价不同,而且外层电子的构型也不一致。外电子层构型对离子的晶体化学性质影响很大。据此,可将阳离子分为惰性气体型、铜型和过渡型三类。形成这三种类型离子的元素在周期表上的分布见表6-2。

表6-2离子类型分布表

La*—镧系元素;Ac*—锕系元素。Ⅰ—惰性气体型离子区;Ⅱ—铜型离子区;Ⅲ—过渡型离子区。

(1)惰性气体型离子这些阳离子外层具有2个(第二周期)或8个(第三周期及以后)电子,其电子层构型和惰性气体完全一样,如Li+、Be2+等和He一样,Na+、Mg2+等和Ne一样。它们是由表6-2中I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其特点如下:

1)电子层结构稳定,其离子在一般情况下不变价;

2)与半径和电价相似的其他类型离子相比电负性最低,其化合物离子晶格性质较强;

3)常参加到氧化物或含氧盐晶格中,形成所谓造岩矿物,如石英、方解石、长石等。

(2)铜型离子这些阳离子外层具有18个电子(如Cu+、Zn2+)或18+2个电子(如Pb2+、Sb3+),它是由表6-2中Ⅱ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电子层结构仍相当稳定,除个别离子(主要是Cu+)外,一般情况下不变价,或只在18和18+2两种构型间变化(如Pb4+和Pb2+);

2)与电价和半径相似的其他类型阳离子相比电负性最高,因而当它们与电负性不太高的阴离子(如S2-、Se2-等)结合时,其化学键强烈地向共价键和金属键过渡。其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低;

3)在自然界经常参加硫化物的晶格,形成有工业意义的金属矿物,如闪锌矿(ZnS)、方铅矿(PbS)、辉铜矿(Cu2S)等。

(3)过渡型离子过渡型离子外层电子数在上述两种类型离子之间(9~17)。表6-2中Ⅲ区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后,即形成过渡型离子。本类型离子特点为:

1)具有不满的d电子亚层,其结构不稳定,因而本类型离子较易变价,如:Fe2+、Fe3+和Mn2+、Mn3+、Mn4+等都是常见的离子,其化合物常具顺磁性;

2)离子的电负性、化合物的键性皆位于惰性气体型和铜型离子之间,具过渡性;

3)其化合物经常呈现深浅不同的颜色,所谓色素离子,主要指过渡型离子;

4)以元素Fe所在的第八副族为界,右半区过渡型离子亲硫性强,左半区则亲氧性强;元素Fe既可亲硫,也可亲氧。

3.矿物中的络离子

上面所讲的离子都是简单离子,即单原子离子。在自然界参加晶格的阳离子主要是简单离子,但阴离子除O2-、F、S2-、Cl等简单阴离子外,还有许多由多原子组成的离子团。它们主要是各种含氧酸根,如[CO32-、[SO42-、[PO43-、[SiO44-等。它们虽然由几个原子组成,但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晶格,始终保持其形状,表现出各自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这种离子团,在矿物学文献上称为络离子。矿物中的络阴离子除了上述含氧酸根外,还有[S22-、[AsS]2-、[AsS33-等。此外,矿物中还有个别络阳离子,如在风化作用中经常产生的[UO22+。由于这些络离子具有独立的特征,对矿物的性质起着特定的作用。所以,在研究矿物的性质时,应了解这些络离子的特点。关于它们的特点,将在矿物学各论中结合所在大类加以介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