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隔代抚养会耽误孩子的前程?

如题所述

您好,很高兴有机会回答您的问题。
隔代教育是现在很多爸妈都比较纠结的一个问题。我自己曾经也是很矛盾,经济和陪伴该如何选择?
我个人觉得隔代抚养教育会有以下弊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一、 育儿观念存在较大的差异
对于很多的老年父母而言,如果说他们有经验,那么这种经验都是几十年前的了,有多少适合现代的生活,这还得因人而异。而且有些老年人也没有带孩子的经验,他们的孩子也是父母帮带的,因此他们也不具备育儿经验。但老年人如果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那么育儿观念的冲突也不会太大,因为他们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去学习。如果老年人只是抱着固有的老思想,既不愿意听建议,更不愿意去学习,在育儿这个问题上就会存在很大的分歧。
二、“隔代亲”把孩子宠爱成“熊孩子”
“隔代亲”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

首先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很多的老年人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忙于工作,没有把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因此他们的内心也存在着一定的负疚感。当这些老年父母带孙子的时候,他们会尽量满足小孙子的需求,把亏欠给自己孩子的东西补偿在孙子身上。
其次一把年纪的老人在面对非常幼小的孩子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的生出一种怜爱,因此他们不愿意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但是这种过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针对孩子的行为不建立规范和底线的方式,最终就会变成一种溺爱,把孩子宠成个熊孩子。把孩子宠坏了,才是让父母们最头痛的地方。
三、孩子和老人更亲,成为很多妈妈的心结
有些孩子的父母是很忙的,出差加班,几天都见不到孩子一面。甚至索性把孩子全部托管在父母那里,和孩子很少见面。因此就会造成孩子和父母不亲的现象。我就遇到朋友伤心地给我讲述了她的苦恼:她在银行工作,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压力大,所以带孩子的时间很少,她的妈妈帮助她带孩子。有一天带孩子出去玩,这位妈妈给孩子买了个冰激凌,孩子赶快跑到姥姥跟前说:“姥姥,你先尝尝,我吃什么东西都会给我最爱的人先吃。”听完这句话,孩子的妈妈心里十分的失落。有几次她都想办法推掉各类的饭局,回家陪孩子,孩子却说我不喜欢和妈妈在一起。晚上她想陪孩子一起睡觉,孩子哭的跟泪人似的说:“我只要姥姥。”这位妈妈听完这话感觉很心酸。她回想起自己在生孩子的前几天还在坚持工作,甚至身体还没恢复好就回到了岗位,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树立一个更好的榜样,结果孩子却不和她亲近。
孩子不和父母亲,对于爸爸们而言,他们往往不是很在乎这个问题,他们甚至会觉得和老人亲近也是一样的,反正都是亲人。但是这却是妈妈们非常心酸的事情,因为从这个小生命的孕育,到忍受切肤之痛,再到和孩子依依惜别的痛苦,这些只有妈妈们才能够体会。如果孩子不和妈妈亲,妈妈们真的会十分心痛。
四、幼儿身心老龄化的加速
孩子有着好动的天性。加上幼儿天性喜欢模仿身边的任何事物,老人的言行举止必定会给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幼儿长时间与老人相处在一起,学习老人的言行举止必定会让幼儿失去其天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而过早走向老龄化。其次,老人的喜静特点使老人通常喜欢带着孩子呆在家中,这样孩子便失去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与动作发展的机会,最终使孩子的身心与身体动作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五、祖辈教育意识缺乏和教育方法不当
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的良机。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祖辈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如孩子想扫地、剥豆、抹桌子等)时,他们一方面因嫌孩子碍手碍脚,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等原因而加以阻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当孩子与同伴交往出现纠纷时,祖辈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
说了这么多,也并不代表隔代教育都是不可取的,任何事情都是由两面性的。隔代教育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比如:
一、老人拥有充裕的时间陪伴、照顾孩子
老人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他们不再需要整天忙于工作。因此,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这使得孩子在生活照料和人生安全等方面有了实质的保障。也为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他们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各方面的需要。并且由于不再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拖累,老人在心态上比工作紧张、压力繁重的年轻父母要平静得多,因而更有精力和耐心去陪伴、教育下一代。
二、老人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
老人已经成功的养育了一代子女,他们拥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他们清楚地了解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他们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很多方面可以弥补年轻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知识空白,发挥祖父母的经验优势。例如,有些孩子在小时候学走路的时候,经常会摔跤,不是胳膊摔破了就是额头有撞了一个包。对于这些状况,年轻的父母通常手足无措,或者赶紧将孩子送至医院检查、治疗。有时实在怕麻烦就不让孩子乱跑了。而老人就清楚的知道孩子学走路时摔跤是一种正常现象,孩子摔跤后,马上在孩子的伤口涂抹药膏。我的奶奶就在我摔肿了额头时为我涂抹猪油,效果奇佳。
三、老人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老人已经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他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是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力条件。
四、老人自身有一种童心,极易与孙子孙女建立融洽的感情,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五、孩子由老人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决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
老人对自己的孙辈喜爱与关怀,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都无法比拟的,这有利于孩子获得情感上的安定和心里上的支持,使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 因此,祖辈对孩子的教养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后方基础”。
六、隔代教育可以缓解老人家的孤寂。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又天真无邪。相反,老人由于晚年过于清闲而郁郁寡欢。如果让孩子与老人在一起生活,可以使老人从孙子孙女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七、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教育孩子能达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隔代教育中,孩子与有学问、有才能的老人家在一起,自然可以学到知识,坚定信心,树立远大理想。老人对孩子的启发和教导同样能有效地刺激孩子的大脑思维,从而达到较好的启蒙教育效果。
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发挥隔代教育的优点从而减少它的弊端呢?针对隔代教育问题我个人有以下建议,也是我在用的,您可以参考下:
第一,对带孩子的老人给予充分的理解
我们在抱怨老人带孩子问题的时候,也该想想他们的辛苦付出。带孩子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体力和时间。带过孩子的父母们都知道,有的时候带一天孩子,会被孩子磨的崩溃掉。同时没有父母有义务帮你带孩子,如果父母们愿意帮忙,那么请年轻的父母们怀着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们。人心都是肉长的,真心对真心,日子就会好过很多。
第二,尽量做到老人辅助带孩子,父母承担主要责任
在带孩子的问题上,不要把孩子全部托管给老人,年轻的父母在工作之余要尽量自己带孩子。一方面自己带孩子的时间多了,那么隔代教育的很多问题自然就会化解掉。另一方面从孩子的心理发育角度而言,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很多情感的需求,安全感的建立,甚至性格的形成,都是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的。因此带好自己的孩子,承担好做父母的责任,才能真正解决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
第三, 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和老人多沟通,尽量达成一致
我们在和老人沟通的时候,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这样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让家庭氛围更加融洽,这对我们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14
毕竟老一辈没有受过相关的教育,他们也不会采用科学的方法去管教孩子。一般爷爷奶奶带孩子普遍存在“两极化”现象,“两极化”就是对孩子好时特别好、疼爱、溺爱现象较多。但是一旦孩子不听话、调皮、爬上爬下、到处奔跑时爷爷奶奶的反应就会过度,会特别凶,喜欢唠叨孩子、怕孩子摔坏、怕孩子弄脏身子而骂孩子。孩子其实压根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他们的骂,所以该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其实这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孩子不想正面接触家长骂他,孩子会假装不理你,而这个时候老人会骂的更凶,从而深层次的伤害孩子的心理,破坏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他会让孩子觉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人骂他,所以孩子就不敢去探索这个世界、缺乏自信。安全感缺乏还会影响孩子大脑的发育,会减少与别人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第2个回答  2020-02-14
有代沟,思想观念落后。
第3个回答  2020-02-14
不全是。谁家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以偏概全。
第4个回答  2020-03-2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