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对人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如题所述

脾脏是人体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在人体遭受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的感染时,人体中对抗这些有害因素的主要细胞大部分是在脾脏中发育成熟的。其次,脾脏中有大量的血窦,储存了大量的血液,当人出现车祸或者严重创伤等紧急情况时,可以将储存的血液释放进循环系统中。

扩展资料:

养脾的食物:

1、菠萝

菠萝中含有的蛋白酶能够有效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等,可促进消化。“贴秋膘”后吃点菠萝能开胃顺气帮助消化,

2、香蕉

长夏里很多人会“上火”:口干舌燥、咽干喉痛、便秘等,根据“热者寒之”的中医理论,最适合试试香蕉。 香蕉味甘性寒,可清热润肠、促进肠胃蠕动。

3、橙子

橙子性凉,味甘酸,具有生津止渴、开胃补气的功效。饭后吃橙子或喝橙汁可以止渴,解油腻。橙子皮也有健脾功效,如果食欲不振,可以用橙皮煮水,略带苦味,可以帮助增进食欲,缓解脾胃不适。

4、南瓜

南瓜不仅具有黄色食物的特点,其所含的果胶可以保护胃黏膜,让其免受粗糙食物的刺激,促进溃疡的愈合,很适宜脾胃不适的人食用。

参考资料:脾脏_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1

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运化、升清,主统血。主运化、升清。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转化为水谷精微,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归肺、散布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纳呆、腹胀、消瘦等症状。

脾运化水谷以升清为主,即所谓“脾主升清”。脾的升清,还能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气不升,不但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使气血生化无源、出现头晕、神疲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致脱肛,内脏下垂等。中医五脏之一 。脾与胃同受水谷 ,输布精微,为生命动力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扩展资料:

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

脾属于网状皮系统,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其结构基本上与淋巴结相似,由被膜、小梁及淋巴组织构成。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和脾胃论派。

脾是重要的淋巴器官,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呈扁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当局部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恰与第9-11肋相对,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正常情况下,左肋弓下缘不能触及。脾分为内、外两面,上、下两缘,前、后两端。内面凹陷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胰尾和结肠左曲为邻,称为脏面。

脏面近中央处有一条沟,是神经、血管出入之处,称脾门。外面平滑而隆凸与膈相对,称为膈面。上缘前部有2-3个切迹,称脾切迹。脾肿大时,脾切迹仍存在可作为触诊的标志。在脾附近,胃脾韧带及大网膜中,常可见到暗红色,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的副脾。因脾功能亢进作脾切除时,应将副脾一并切除。

参考资料:补脾补的是什么?脾和胃啥关系?----人民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3
脾中医五脏之一。脾与胃同受水谷,输布精微,为生命动力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的脾除包括现代医学中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外,还涉及到神经、代谢、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脾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主运化、升清,主统血。①主运化、升清。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转化为水谷精微,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归肺、散布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引起食少、纳呆、腹胀、消瘦等症状。脾运化水谷以升清为主,即所谓“脾主升清”。脾的升清,还能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气不升,不但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使气血生化无源、出现头晕、神疲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致脱肛,内脏下垂等。水液的吸收和输布也是脾主运化的一个方面。脾将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转输于肺、肾,经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脾运化水液功能减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形成痰饮、水肿。脾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而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临床上,脾病常可以出现口味的异常,如脾虚则口淡无味,脾有湿热则口中有甜味等。②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0-19

脾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脾脏是外周免疫器官之一,脾脏的功能:

1、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2、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3、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滤过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

扩展资料

造成中国人脾虚的原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饥饱失常的情况普遍,现代人则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腻、过咸过凉之品,增加了脾的负担,导致脾失运化,形成脾虚。

另外,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体力活动锐减,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此外,现代人压力大,用心多于用身,思虑过度则伤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脾虚几率。

改变脾虚状态,要从生活方式入手,饮食宜定时定量。避免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适当吃些山药、小米、莲子肉、桂圆、陈皮、芡实、白扁豆等健脾之品,可做粥食用。

劳逸适度,平时应规律运动,坚持选择一种以四肢肌肉锻炼为主的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游泳等。避免思虑过度。建议调整用脑时间,适当调畅情志,每天午休或睡前以静坐、冥想等方式让身心放松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脾在中西医有什么不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脾不堪重负就虚了

第4个回答  2014-04-28
脾在五脏中是一个极受重视的内脏,这主要取决于脾的主运化的生理功能。由于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摄取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些营养物质是化生气血津液的物质原料),从而确立了脾为后天之本的特殊地位。然而,由于脾主运化的生理活动是在胃主受纳腐熟的基础上进行的,脾与胃都参与了人体的消化吸收,故历来常把脾与胃合论,而称脾胃同为后天之本。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脾胃的功能并使之运用于临床,历史上甚至出现了“脾胃学说”这样的专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金元时代的李杲(东垣)。李东垣在其所著《脾胃论》中反复强调脾胃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倡补脾胃,从而被称为“补土派”、“脾胃论派”。本节讨论的重点是脾,但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对胃的叙述。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现在大多数人都把运化解释为“消化吸收”,其实这种解释太过“白话”了。诚然,运化中有消化吸收的含义,但运化并不等同于消化吸收。 “运化”是“运”和“化”相合并而成的概念。“运”即运输、转输之义,《内经》中也用“散”、“传”等字。《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化”,是变化之义,包括对饮食物的直接消化,使之变成便于“运”的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可见,脾主运化就其对饮食物的作用来讲,包括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其向气血津液的转化等一系列生命过程。瞿衍庆曾指出,脾主运化并不包括消化吸收,认为消化吸收完全是胃肠等六腑的功能,脾主运化的“化”主要指脾气摄取水谷精微,将其进一步转化,以利于其他脏腑共同利用,化生精、气、血、津液,营养全身。这种观点完全排除了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六腑传化物,重点在“传”有形之水谷,它们在“传”的过程中进行着对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脾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运”,转运水谷精微,它在此转运过程中实现了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吸收”一词不是中医固有的,而是借用来的现代医学词汇,这一词汇实际上概括了脾胃的部分功能,包括胃的腐熟、脾的运化等,但“消化吸收”并不能概括脾胃的全部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起来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而实际的作用却离不开脾的运化。只有脾能将水谷精微转运而离开小肠,小肠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实现。 近二十年来对脾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重点是研究脾主运化的内在机制。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研究所等单位研究发现,脾虚患者胃泌素分泌功能明显降低,尿淀粉酶含量(反映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在木糖排泄试验中发现脾虚或兼有脾虚见证者木糖排泄率多降低或异常升高,表明小肠吸收功能紊乱。另发现脾虚者胃蠕动功能下降,排空延迟,而在全消化道运动排空却明显加快。广州中医学院等的研究发现,脾虚者的血清胃泌素值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人们还发现,整个胃肠道含有很多内分泌细胞,其细胞总量超过任何一种内分泌腺。胰岛分泌的激素与胃肠道分泌的激素之间,在结构、作用等方面均有共同的规律,并相互影响,故有人把他们称为胃肠胰内分泌素(简称 GEP系)。目前已经肯定的GEP激素有:胃泌素、抑胃素、肠血管活性肽、肠升糖素、胃动素、胰升糖素和胰岛素。可见GEP系是以消化功能为主,并参与了糖、蛋白等代谢过程以及血液循环系统。 中医藏象学认为脾“在液为涎”,而现代医学则认识到涎产生的基础是存在于口腔组织中的“涎腺”。从组织学上看,这些腺体虽小,却与分泌各种消化酶的胰腺组织很相似,而且这些“涎腺”所分泌的“涎”中也存在着以淀粉酶为主的消化酶。据对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普遍发现在无负荷下,唾液淀粉酶活性偏高,而在酸的有效负荷下,唾液淀粉酶活性反而降低,表明其储备力不足。另外,“涎”中还存在着一种叫做“唾液腺素”的物质,陈淑英等人研究发现,给小白鼠喂饲唾液腺素后,肌糖元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提示唾液腺素能增加肌糖元的合成和储存能力;又发现唾液腺素能促进小白鼠胃肠道对〓H-葡萄糖的吸收,并能促进肌肉和肝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这与肌糖元显著升高基本是一致的。 (2)脾主统血统血,即统摄血液的略言。统是统管,摄即固摄。往往只从固摄的意义上来理解统血,其实是不完善的。在脾的统血作用中,既包括了脾气固摄血液,令其在脉管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也包括了脾通过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血液的功能。因为血液能否正常地运行,既取决于脾气的固摄作用,也与血液本身是否健全有关。脾气健旺,生血充盈,则血液健全,否则血不健全,将失其静守之性,而逸出脉外。因此在临床上,脾不统血而见出血者,既有脾气不足之证,也有生血不旺之机,出血与血虚并见。在中医诊断学将介绍,脾不统血所致出血,往往血色暗淡,血质清稀,此即是血不健全的证明。 有人认为,中医学之脾统血,似与造血机能有关。沈鹰等在对“生化乏源”动物的研究中看到,随着营养缺乏程度的加深,贫血亦逐渐加重,说明脾胃虚弱而导致了气血生成障碍。李聪甫直接从现代解剖学的“脾”来探讨中医脾的实质,他说:“中医所指脾脏是包括脾、胰而言的”,“脾是网状内皮细胞的一部分,是破坏血液的,为了调整循环系统的血细胞数,脾在平时储存大最没有毁灭的红细胞,在血液缺氧时,脾收缩放出红细胞到血液内供给其需要,这就是‘脾统血’的真实含义。”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脾不统血型出血患者的凝血状态进行了观察,发现血浆纤维蛋白元含量较正常人明显降低,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较正常人明显缩短,于是有纤维蛋白溶解活跃现象,使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故出血较正常为多。江志刚对崩漏病人进行的脾不统血与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结论。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把脾的统血功能理解为脾的气化作用对血液运行状态的影响。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就把脾统管血液和心主血、脾固摄血液和肝藏血区别开来了。心主血,是由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是从动力方面来叙述;脾统管血液,是由脾气以气化方式影响血液的质态,从而使血液保持被脉道管约的状态。肝藏血是因肝为血海,血液归之,如物事入库一般,既能归藏,又能复运行于外,随人体生理活动之需要,如潮汐般往来;脾固摄血液是由无形之脾气,渗灌周身脉道,固护血液,维护于血液与脉道之间,令无所失,而这样的功能只有通过特殊的气化活动才能实现,且脾气之固摄,不应有一刻松懈,否则立致血逸脉外之患。所以《难经》提出“脾裹血”的概念,“裹”字是对脾气作用方式的形容,表达的是脾气对血液进行包藏的含义。脾统血,或脾统摄血液,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包藏”作用。 脾统血这种包藏作用,正好与脉管对血液的约束作用联合起来,使脉道真正达到密闭。这就是说,脉管对血液的约束,是一种有形的宏观的围栏作用,而实际上它是有疏漏的。脾以其特殊的气化方式,进行无形而微观的密合作用,正好填补了脉管的天然疏漏。这里,脾气的统摄作用与脉管的围栏作用是不可相互替代的。脉管自不能闭其无所不存之微小疏漏,脾气亦不能于宏观中围堵滔滔之血流。
记得采纳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