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诗歌代表作是什么?

如题所述

陈毅诗歌代表作是:
《梅岭三章》

陈毅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闻名中外的军队将帅,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成就斐然的马上诗家。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峥嵘岁月,抒发了革命大无畏英雄主义的战斗豪情;热情的歌颂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如火如荼斗争,表现了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昂扬斗志,显现出他彻底的无产阶级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崇高气节。毛泽东高度评价热情赞扬他的诗具有“大气磅礴”的特色。
              (一)  
《梅岭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应向国门悬。
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崖。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二)
  组诗《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的代表作,写于一九三六年冬,这组诗表现了陈毅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字字句句闪烁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大无畏英雄主义和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老一代革命家的“正气歌”。
  第一首是由一问一答构成:“断头今日意如何?”------第一句是设问;“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三句是回答。一问一答,问得惊心动魄,答得豪情冲天。根据作者前面的小序,诗人当时的处境是处于生死关头,“断头今日意如何?”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极为凶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人面临“断头”,所悬念的当然是认为人生最紧要的事情。作为身经百战的革命家陈毅此时“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诗人在这里毫无遗憾的做了回答。诗人回顾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创立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面对死的处境,毫无惧色,没有丝毫的悲观和失望,在极为严峻的生死考验面前,视死如归,坚信革命必然胜利。当然诗人不是没有一点遗憾,他的遗憾是理想没有完成,事业未竞,死不能泯目,这一句为后面的诗表达的内容作了铺陈。“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这是雷霆万均之声,喷发出的是革命的烈火,不是战斗结束而是继续革命到底!这种虽百战不懈,死后还要在“阴间”召集已经牺牲的旧部,再树旌旗十万豪豪荡荡斩杀阎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啊,真是气吞山河。体现了革命家致死不渝,坚贞如一的伟大情操。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应向国门悬。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梅岭三章》的第二首.这里的第一句“南国烽烟正十年"呼应了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诗人满怀豪情的回顾了从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六年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从一九二七年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从第五次反围剿的腥风血雨到刀光剑影的南方赣南游击战的艰苦斗争,这十年的南国烽烟,就在诗人的眼前浮现.十年的革命战争实践,使诗人钢如铁石,坚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新生革命力量,任何血雨腥风阻挡不住前行的革命航船.诗人想到这里,引用了“此头应向国门悬”的典故。陈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即使牺牲也要看国民党被消灭的下场,强烈的表达了对于国民党反动派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和极端鄙视的感情,凸显人民必胜,敌人必败的坚定信念。“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死后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面诗句的自然引申;诗人告戒同志们,不要哀痛于悼念之中,化悲痛为力量,努力的多杀敌人,把你们不断的胜利捷报化作我坟头的纸钱。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和哀悼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说出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也说明和最大体现诗人革命乐观主义和视死如归无畏精神。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崖。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梅岭三章》第三首。首句与前两首第一句的表达的内容一脉相承,都是表现诗人与革命的血肉关系。充分体现诗人以革命队伍为家,使自己融化在集体革命大家庭之内的精神境界,这样一句寓意深刻,因为这样揭示了前面诗里所表达的炙热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生死观的思想基础,回答了诗人为什么有这样高的革命情操根源所在。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虽然已经处于敌人包围围剿生死一线的危局中,但是坚信:“血雨腥风应有崖”,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已经会来到,表达了诗人的必胜信念。“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人语言来抒发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情怀。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诗人巧取:“取义成仁”更加闪烁着马列主义的光芒,这句诗充满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英勇无畏的崇高气节;第四句“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歌颂自由,取义成仁就是要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是表达作者对于共产主义美好前景的热烈向往,对自己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热情讴歌。正是有了这种理想,革命战士才含辛茹苦,历尽艰难磨砺,一直到为之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总之,《梅岭三章》是大气磅礴的无产阶级诗作,是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战歌,可以说是共产党人革命者的生死观。目前我们中华民族在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济飞速发展举世瞩目,已经屹立于世界之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习革命家陈毅《梅岭三章》,具有新的历史意义,更加激励我们用革命战争时代那股干劲,那股拼命精神,跟着党中央跟着胡锦涛书记在中华民族复兴征程中奋勇前进!
(三)
  陈毅元帅的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珍品、国之瑰宝。《梅岭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艺术第一个特点:构思新颖神奇、想象奇伟、合理夸张、巧妙大胆、激情磅礴、音调昂扬、不落俗套。
  诗中反映出的是诗人强烈的感情活动,飞驰着丰富奇伟的想象.在短短十二句里,古往今来,日月风云、地上阴间,神仙鬼嵬,都通过诗人激动的感情而联系到一起。第一首的后两句,诗人大胆而巧妙地以“地府”来写人间,把死后写得跟活着一样,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从局部战场来看,梅山被围,虑不得脱,完全居于劣势.被动的地位,但是诗人放眼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全局特别是革命战争发展前景,充满着信心.诗人发挥着大胆合理的想象,以瑰丽的色彩来描绘悲壮的特定场面,借用神话,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被动写成主动,不因暂时的失利而灰心,写出革命终必胜利;诗人没有去写孤军残部,瘦马空壕的不利局面,而是凸显旌旗十万,军威赫赫的革命声势;诗句没有写敌人一时猖獗,把红军赶尽杀绝的狰狞,而是写重招旧部,誓斩阎罗的伟大进军。这奇伟壮烈的想象,传达了诗人的炽热磅礴激情,给作品带来了勾魂夺魄,荡人胸怀、鼓舞人心的伟大力量,使人荡气回肠!
  就其诗的本质而言,在于给不具体的思想以生动感性的,鲜活而美丽的形象。在组诗里,陈毅元帅正是借助于奇伟壮美的想象,生动鲜活的写出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战斗不熄顽强意志,充满革命乐观主义。显示出了崇高的革命思想和品质。在我国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运用神话传说故事描写死后化为厉鬼进行复仇,但是没有一个象陈毅元帅这样构思新颖奇特,想象出死后组成一支声势浩大的战斗集体,仍然在他的指挥之下,威风凛凛,荡平地府,直捣阎罗。这种技高一筹的创作方法,属于革命浪漫主义的范畴。
艺术上的第二个特点: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我们已经知道这一组诗是在一个特定情况下进行的,构思于危难之际,命笔于凶险之中,生死关头。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能够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好诗,在危难之际,诗人还能够写成这样一组布局严谨,独具匠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好诗: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窥见陈毅元帅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元帅风度,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家精神上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到诗人驾御文字的功底和渊博的知识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功力。你想诗人可不是花前月下的吟诗,桃花园里觅诗,而是在生死关头啊!真是:愤怒出诗人,危难出诗人啊。《梅岭三章》一气呵成,有机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现的主题是抒发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熄的顽强战斗意志,气势压倒敌人蔑视敌人,相信革命一定胜利的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三首诗里各有侧重又互相配合:第一首着重表现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的雄伟气魄,显示出死为鬼雄的执着斗争精神;第二首进一步体现诗人对敌人的大恨,突出了不消灭敌人不眠目的强烈无产阶级感情,并勉励生者继续战斗,去夺取革命胜利;第三首正面抒发对于革命队伍的无限眷恋和对于革命前景的展望,并集中表达对于献身共产主义理想的热烈向往的感情.是前两首所表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生死观的思想基础。
艺术上的第三个特点:语言精练,含蓄蕴籍,善用古词和古典,化平淡为神奇,使人回味无穷。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说:“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宋朝的梅圣俞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就要求诗的语言精练含蓄,用最少语言表达最丰富最完美的内容。使人读后感到诗意深厚,有无穷回味。《梅岭三章》仅仅八十四字,就表达了与党与人民诀别时刻,心头潮涌起的澎湃仇恨敌人,热爱革命的丰富感情;表现了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赤胆之心;追忆他一生投身革命驰骋沙场的战斗历程;反映出诗人坚定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生死观.这样复杂而广泛的内容,就这样被泛泛八十四字而包揽,没有炽热的革命热情,没有高超的驾御文字功底,没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是绝不能够表达出来的;组诗语言精练主要得力于诗人善于吸收运用古代词语和典故。这些词语和典故到了陈毅的手里,经过再创造就能够焕发出活力,一经进到陈毅的诗词里,便光彩夺目,成为化平淡为神奇的佳句。如有伍子胥的故事,写出“此头应向国门悬”的诗句,表达的是不灭敌人死不泯目的强烈感情,显得十分的含蓄,生动活泼,鲜活有力,也是陈毅元帅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一个典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2
我觉得最有名的就是 梅岭三章 读初中的时候 语文课本上学过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 梅岭:即大庾岭。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诗前小诗中所谓梅山系岭主要山系之一。 泉台:同泉下、泉壤、泉路。迷信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地狱。明代黄宗羲《万充宗哀辞》:岂知此别,便隔泉台! 阎罗:梵语译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国民党、蒋介石。 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说在南方坚持武装斗争正好十年(1926年北伐战争时到四川作策动兵运的工作至1936年游击战争)。南国:祖国的南方。 烽烟: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指战争。姚合《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营》诗:从今嵩州路,无复有烽烟。 此头须向国门悬:陈毅表示自己即使牺牲,也要头悬国门,眼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灭亡。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春秋时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买通吴国太宰,谗言子胥,夫差赐子胥剑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吾眼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九年,越国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亦有记载. 国门:即城门. 取义成仁: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击南下元军,兵败被俘,不屈不挠。死前,写《自赞》诗世藏在衣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陈毅诗中借以表现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和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史事] 赣粤边区游击队在陈毅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像一把利剑插进敌人的心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游击队,在实行残酷的军事清剿和经济封锁的同时,还到处追捕陈毅和项英,并张贴布告,声称捉到陈毅赏洋三万元。1936年,两广事变结束后,蒋介石又于八、九月份起调遣其嫡系部队46师对赣粤边游击区发起新的清剿。该师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他在进攻游击根据地时使出拿手好戏,让碉堡上山口、进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赣粤边区军民在粉碎国民党军的清剿中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革命根据地,但也付出大量血的代价,许多军民包括游击队和边区的一些主要领导人在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而英勇献身。陈毅自己也多次遭遇不测。1936年冬天,敌军对陈毅的驻地梅山,大举清剿一个多月。白天放警犬追踪,晚上用探明灯搜索。陈毅因腿部负伤又加罹病行动不便,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达到20天之久,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他慷慨陈辞,写下了《梅岭三章》藏于衣底,作为自已的绝命诗。诗前的小序是陈毅以后补写的,这段小序简要交代了作诗时的处境。小序中的旋围解是指:在他留下绝笔诗的当天,敌人未进山搜剿,第二天山里也很平静。派人下山打探消息,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46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了,一些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出来,梅山由是而得解围。 [鉴赏] 人生之两大端在于生和死。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抉择,最能显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节。有人畏死远难,求生害仁,苟且偷生,遗臭万年;有人视死如归,杀身成仁,尽道取义,流芳百世。后一种选择,是我国自古以来志士仁人遵行不移的道理。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又说: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尽心上》)。正是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到死命的道德理想鼓舞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国家、为人民舍生就死,赴汤蹈火,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苏武渴饮雪,饥吞毡的坚贞气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夏明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铮铮铁骨,这一切构成了中华民族浩荡不息的历史河中最为崇高壮美的景观,民族之魂就在这洋洋大观中闪烁出永远灿烂的光辉。 《梅岭三章》也是陈毅在生死存亡之关头所写下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构成的一组诗。三首诗虽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可单独成篇示人,但在基本题旨上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作者坚定革命的信念及甘愿为人类美好事业献身的革命生死观。二首诗都以小序中虑不得脱四字自然生发出来,以断头为基本意象,但显示出的却无一丝一毫悲切伤感的情调,而是一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豪壮之气。吟咏之际,不觉使人热血沸腾,斗志倍增。第一章着重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生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断头今日意如何?诗一开篇就径直将死亡问题提了出来,以如何面对断头之危自问,这充分显示出陈毅勇于面对死亡的英雄无畏气概。生命对于人生只有一次,面临断头的时刻,任是谁也会有一些想法即意涌入头脑之中的。此时此刻,陈毅想到了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了开创革命大业,我已经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战斗生活,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断头也是死得其所,实在没什么可顾虑的。这一问一答,问得率直明快,答得慷慨豪壮,一下子就将陈毅视死如归,甘于为革命赴汤蹈火的英雄形象矗立在我们的面前,令人怦然为之心动。面对死亡的危险,诗人想到了革命大业尚未完成,理想未遂,今日断头实在是死不瞑目。于是他驰骋想象,以富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续写了豪情四溢、气贯长虹的壮言: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泉台,犹言泉下、地下、泉路、泉壤等。在古诗文中,泉台一词一般是与悼念、哀挽相联的,如潘岳《寡妇赋》中有句曰:上瞻兮遗像,下临兮泉壤。骆宾王《乐大夫挽词》之五有诗为:忽见泉台路,犹疑水镜悬。岑参《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中有夜色何时晓,泉台不是春的诗句,孟郊《悼亡》诗中也有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的诗句。陈毅以泉台比喻蒋介石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以阎罗喻指祸国殃民的罪魁蒋介石,表示自已一旦牺牲,就要到黄泉之下去招集先前死难的战友,组织起十万浩浩荡荡的大军,直捣阴间地府,去斩下阎罗的首级。这两句诗壮怀激烈,笔墨酣畅,惊天地,泣鬼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斗志,豪迈的英雄气概。真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的,堪称意气冲天,拍案叫绝!胸中有万丈正气,笔下有万钧之力! 第二章着重写对后死诸君的期待,勉励生者为人民解放的未竞事业继续奋斗下去。南国烽烟正十年,是诗人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历程的概括。从1926年8月离北京回四川做北伐兵运工作到1936年冬,十年中陈毅一直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南国。为工农红军的创立、苏区根据地的建立和赣粤边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此句可与第一章中创业艰难百战多结合起来读解。创业句着重写斗争的艰难,南国句着重点出斗争的时间地点。而今,在中央苏区已失,南国大地处于反动派更加凶残统治、蹂躏之下的时候,自己却有可能告别这片十几年为之浴血奋战的南国大地,这不能不使诗人感慨万端,深以为憾。于是,诗人将满腔激情喷涌笔端,写下了此头须向国门悬的绝生之语。《史记·伍子胥列传》里记载有春秋时期吴国功臣伍子胥受人惨害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临死时要求把自已的头颅悬挂在吴国都城(今苏州)阊门上,以便看到越国军队来把吴国灭掉的故事。中国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在镇压人民反抗运动时,也往往把他们杀害的反抗者的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示众以儆效尤。国民党反动派在围剿红色根据地和游击区时,也常常采用类似的凶暴手段。但这种恐慌手段吓不倒真正革命者,对他们来说砍头当风吹帽。作者借用伍子胥头悬国门的典故,表现了不亲眼看到敌人彻底灭亡而死不瞑目的精神。一个须字,使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和为革命殉难的光荣感跃然纸上,撞人心扉。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是前一句诗的自然引申。诗人暗用了陆放翁《示儿》诗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的名句,勉励活着的战友努力奋斗,多打胜仗,用频频飞来的捷报当作奠自已的纸钱,以使头悬国门、魂归泉台的自已得到慰藉。这一期望,同样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诗人将活着的战友称为后死诸君,意在提醒战友们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希望他们能够像先行赴难的十万旧部及行将断头的自己一样,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地战斗下去。 第三章进一步正面抒发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和甘愿为之献身的人生理想。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这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中国古代积极的人生观素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而国家和家国恨等词也说明家与国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无家不能有国,国破亦难有幸福完美的家。将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这是一个年轻时代即怀忧国忧民之情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人生观的生动写照,显示出诗人高尚广阔的胸襟。而血雨腥风总有涯则传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革命前任的辨证认识,这与他同年稍早所作之《三十五岁生日寄怀》中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及与《梅岭三章》作于同期的《无题》中的莽莽神州叹沉陆。魂兮归来大地红,表达的是同样的信念。正因为对未来抱着这样的信念,所以诗人不仅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而且从容泰然、义无反顾地咏歌道: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为了人类解放的美好未来早一天到来,诗人甘愿将自己和无数烈士的鲜血流入一道,在祖国的大地上浇灌开自由之花。在这里,诗人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中华民族取义成仁的传统美德之中,对全诗起句中所提出的断头今日意如何?的问题,作了最具体也最完美的回答。在这雄沉重泰岱,绚烂比彩霞的回答中,凸现出一个革命家崇高博大的胸怀和精神境界,这样的境界是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永远连想也想不到的。革命为生不为死,但勇于向死而在,正是生命光辉的另一种闪耀。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作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也是作者甘愿取义成仁、头悬国门的生命追求的真正意义之所在。《梅岭三章》是陈毅临危之际不假雕饰、一气呵成的一组足以流芳千古的黄钟大吕之作。诗作雄浑豪放,格调高昂,句句璀璨,字字珠玑,情文并茂,铮铮有声是诗人崇高情怀的抒发,也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照。将汹涌的激情、崇高的理想注入出人意料的想象之中,是此诗艺术运思上的一个突出特点、那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想象何其雄壮;那头向国门悬、捷报飞来当纸钱的意象何等奇特;那洒血死道义、浇灌人间自由花的心愿又是多么魅力!而这些雄奇魅力的想象意象又总是与对敌人的深恨和对人民的大爱,与个人的志向和革命的理想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刘勰《文心雕龙》论艺术神思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此其谓也!不仅如此,在短短的84个字里,诗人的思绪舒卷自如流转无碍,由人间的断头之危到泉台的招、斩壮举,由往昔的百战艰难到死后的捷报纷飞,由古代忠良的头悬国门到今日自己的取义成仁,由个人的十年征程到未来的自由花开,真可谓古往今来任驰骋,地上阴间纵逍遥,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称得上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恢万里而无阂,通忆载而为津(陆机《文赋》)了。这体现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高超的结构技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伟大的作品总是与作家的伟大思想、伟大人格和伟大的人生经历分不开的。陈毅诗作丰富大胆、出人意料的想象来源于他年年戎马、万死千伤的战斗经历、革命激情和取义成仁的革命决心。这84个字,是他生命追求的凝聚。 古典的创造性转化是这组诗章的又一引人注目的特点。诗中写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来代指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并传达出一种全新的含义。伍子胥受谗被害时的临终遗言,表现了他对吴王夫差不听忠言、自取灭亡的谴责和自己尽忠而忠不被纳的愤懑。而陈毅借用这个头悬国门的典故则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胜利喜悦的心愿。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宋政治家文天祥在抗击元兵入侵,被捕就义前书藏衣带中的《自赞》诗里,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铸了《论语》、《孟子》中有关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取义成仁的说法,这表明了他对中华民族的这种传统美德是予以首肯的。不过,陈毅的取义成仁又是注入了陈毅的革命理想的。为革命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当然与封建时代志士仁人的取义成仁有着时代性的本质区别。上述这一些都表明,陈毅善于运用古典,但不拘于古典,更善于改造古典,给古典注入新的意蕴,使之获得新的艺术表现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谭好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9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作于1936年冬。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离开苏区进行长征,陈毅因重伤未愈,被留下坚持斗争。在同中央失去联系,特别是在国民党军进行频繁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的艰苦岁月里,陈毅领导红军和游击队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赣粤边界的梅岭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他率部风餐露宿,昼伏夜行,经历了极其残酷的斗争考验。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给人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梅岭三章》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