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的博物馆还在不?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马未都和他的博物馆

北京作为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名胜古迹多,博物馆也多。据统计,北京已有博物馆100多座,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文人和游客。1996年底,博物馆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成员,这就是北京市第一批、也是中国首批经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建立的四家私人博物馆,以收藏陶瓷和明清家具闻名的马未都先生创办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家。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坐落在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西街,和著名老字号荣宝斋、中国书店紧挨着。据馆长马未都先生介绍,“观复”一词来自《老子》一书“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为观天复地,事物往来:另有研究喜爱古玩收藏乐趣无穷之意。博物馆是一座临街的仿古建筑,两层楼连同地下室共三层,面积四百多平方米。与京城其他国立博物馆相比,自然属小型化、亲切化,这正是主人的办馆宗旨。步入其中,你会被那精美的青花瓷器、凝重的明清家具以及环境装修所蕴涵的古朴之风所打动。博物馆内、处处体现主人的精心设计,布局、陈设、灯光都非常讲究,强调展品的展示效果。馆内的陈列和使用的物品都是货真价实的文物,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楼厅堂正中,悬挂着清代名家汪元的《五老赏古图》,两旁对联,是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所书:“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左侧,一扇晋陕民居的木门,斑驳厚重。透过中堂正面草帘,可以窥见后侧布置的一间旧时代文人的书房,大大的书案摆放着文房四宝,靠墙立着一排古式的樟木书柜,其中珍藏着整套4000多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重版的《四部丛刊》。二楼是展厅,陈列着明万历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70余件青花瓷器,这是该馆第一个展览《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1997年以来这里又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具展”、“中国古代门窗展”、“明清箱匣展”、“宋辽金元古瓷展”、“明清金属艺术展”以及“观复小品展”等。展厅内还摆放着精致的清代硬木家具、插屏和雕花木窗,其中最显眼的是一座黄花梨方台令人称奇。地下室的布置也是别具匠心,这里有“雍风精舍”视听室、堆云茶室、“惟此闲房”娱乐室、书房和古典酒吧,它们是专为文物收藏者和爱好者们提供的休闲品茗和交流会友、谈天说地的场所。 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是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他出身不是名门,也非收藏世家,本人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去农村插队做过知青,到工厂做过工人,以后凭着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做上了杂志编辑,也当上了作家。写过一些冲击文坛的报告文学,出过小说集,也策划过名噪一时的电视系列剧。当众人对收藏古物还未成风的1982年,每月基本工资仅有五六十元的他就开始迷上了古玩收藏。凭着学识和自信,他挪用了家中购买电视机的1600元,买了第一件藏品——一副镶有宋、元时期钧瓷残片的四扇挂屏。据说,几年后,同样的挂屏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卖到了14万港币。凭着比别人早一步的行动,他成了收藏瓷器和古家具的“大腕儿”;所著《马说陶瓷》成了文玩收藏爱好者的入门必读书;凭着先行一步,他开办了第一家私立的为古玩收藏和藏品卖方的中介公司“观复斋”,除保证为购买者提供珍品外,免费提供鉴定服务;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会员制收藏俱乐部“观复雅集”。马又先行一步,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正式对外开放的私人博物馆;接着又开了个古家具馆,总算把多年收藏的明清家具找到了个合适的地方展示出来。

马未都是文人、是收藏家,也是商人。隔三差五,马还专门为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驻京使馆、商社人员讲上一课,例如如何鉴赏和收藏中国的古典艺术等等,到时不管是高级的官员,还是高贵的夫人,黑皮肤的、白皮肤的,或坐凳、或坐椅,或席地而坐,兴致勃勃地听马授课。马一贯的冷面,不动声色地侃侃而谈,迷住了不少人。他说中国古代文化灿烂多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继承光大。他所作的努力是希望找到一个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希望参观者通过博物馆,对古代文化和收藏知识有一种了解。 [图片说明] 1.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内一角和它的主人马未都。 2.“观复斋”一进门的门厅布置。观复斋由民国初年著名篆刻家张樾承创办于1920年,当年张题写的匾额一直沿用至今,但斋主早已几易其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6
当然存在。全名“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坐落在北京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西街,和著名老字号荣宝斋、中国书店紧挨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