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节日描写都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红楼梦》所处的那个时代,没有法定节假日这一说。所谓法定节假日,是现代国家才出现的概念,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节假日是民俗的范畴而非由成文法律规定———当然也可以视为一种习惯法。

  本质上说,我以为节日和生日是一样的,都是有着很浓的人格化因素在里面。历史学家蒋廷黼说过:“在中国,较大的节日都是关于人的节日。”其实全世界都差不多:有些节日是关于宗教人物的,如圣诞节、佛诞节;有些是关于传说中的文化人物的,如端午节、七夕节;有些是现实中对某种人伦价值强调的节日,如中秋的团圆、重阳的尊老;还有在中国帝制时代,某个人私人化的节日会成为全民的节日,如皇帝的生日是天长节———因为他的生日已被政治化,自然不属于私域。

  《红楼梦》中写节日和生日最多,有除夕、元宵这样的大节日,有花节这样的小节;有丫鬟们过的生日,也有贾宝玉、王熙凤这样重要人物过的生日。从中可以窥见贾府诸多人事瓜葛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或制度背景。就拿第五十三回贾府的除夕大宴会来说,首先是准备宴会的政治条件,贾蓉从朝廷领来了皇帝赐予的祭祖银两。贾珍说:“咱们家虽不等这几两银子使,多少是皇上天恩……咱们哪怕用一万两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然后需要预备的是聚会的经济成本:乌庄头几千里外来送租子。政治经济两方面条件具备了,贾府的大家长贾母,才能带着一干老少祭祖。

  可见,在《红楼梦》时代,节日的政治性涵义是寄托在民俗中间的,也就是说,朝廷不会重新单选一个日子来彰显其政治意图。因为在中国,从周代开始,尤其经过董仲舒等人“天人合一”学说的弘大,植根在农耕社会的民俗和政治几乎可以天然一体。因此我们看到历代王朝更替,很难有专门的“建国日”,他们占了前朝的龙庭,正式改正朔必定是新年的开始。袁世凯所谓做了83天皇帝,实质上只是筹备时期,他没等到第二年春节正式祭天登基就呜呼了。

  现代国家肇始,新政权的建立标志不可能是皇帝的祭天即位,而是催生新政权某一重要事件发生的那天。如美国的7月4日,法国的7月14日,民国政府武昌起义的那天:10月10日。可以说,中国古代新朝廷不管受胎于何时,其诞生日必定和民间公认的新一年开始时间重叠,而现代国家理念被广泛接受后,受胎日便成为诞生日。

  也就是说,有的现代节日依然具有浓厚的人格化因素,如国家的诞生或受胎的那天便是他的生日。其他的节日如劳动节、妇女节、儿童节、教师节等等,都是政治化的节日,因此容易获得法定的地位。而民俗的节日,因为已经和政治剥离,它纯粹成为民间自娱自乐的特定日子了,便没有了法定的地位———除非是哪个政府也很难否定的极其重要的民俗节日,必须给予尊重而赋予法定地位,如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以及中西方合流的元旦。

  因此,当一些文化、民俗专家在纷纷撰文,认为清明、端午、中秋这些节日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却不能放假,而“五·一”却有长假不太合适时,我总是阅后一叹:这些人不是很懂得政治和文化的区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3
中国古典小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中华民族灿烂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即是其杰出的代表。《红楼梦》堪称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对封建末世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思想体系、价值取向、文艺生活状况,都作了形象而深刻的解剖和艺术的批判。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了解当时的阶级关系状况,了解当时的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了解当时的人们究竟是以怎样的价值观念在思维和生活的,进而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增长许多知识。冰力在这篇小文中要关注的是《红楼梦》中的风俗。
《红楼梦》里的年节:

看戏赏钱

第五十三回写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待《西楼会》演罢,众媳妇便向戏台上撒钱。贾珍,贾琏又命小厮们抬了大簸箩的钱来,听见贾母说“赏”,他们也忙命小厮们快撒钱,只听“豁啷啷”满台钱响,贾母大悦。

按:据有关资料显示看戏赏钱之风由来已久,《红楼梦》此段描写最为真切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社会风气更加奢侈,所以像贾府的赏钱,就不止一两、
二两纹银了。

中秋焚斗香
第七十五回写中秋之夕,贾母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园之正门
俱已大开,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
、各色果品。

按:斗香,据说唐、宋时已有之。清潘宗鼎《金陵岁时记》“中秋焚斗香”条云:“中秋祀月陈列果实,如菱藕栗柿之属,扎香如宝塔形,上加纸斗,名曰‘斗香’。”唯这种风俗并不限于金陵一地。清范祖述《杭俗遗风》亦有“中秋斗香”条。这些描述,与《红楼梦》所写的完全吻合。(本段内容来源于网络资料)

消寒会

第九十二回写贾平派丫头跟袭人说道:“老太太说了,叫二爷明儿不用上学去
呢。明儿请了姨太太来给他解闷,只怕姑娘们都来家里。史姑娘、邢姑娘、李姑娘
都请了,明儿来赴什么‘消寒会’呢。”

按:消寒会是旧时贵族豪富、高人雅士们冬日消闲取乐的一种集会,北京较为
流行。清阙名《燕京杂记》说:“冬月,士大夫约同人围炉饮酒,迭为宾主,谓之‘消寒’。好事者联以九人,定以九日,取九九消寒之义。余都,冬月亦结同志十余人饮酒赋诗,继以射,继以书画,于十余人,事亦韵矣。主人备纸数十帧,预日约至某所,至期各携笔砚,或山水,或花卉,或翎毛,或草虫,随意所适。其画即署主人款。写毕张于四壁,群饮以赏之。如腊月砚冻不能画,留春暖再举。时为东道者多邀集陶然亭,游人环座观之,至有先藏纸以求者。”方浚颐《梦园丛说》也说:“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唐花尤盛。每当毡帘窣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前陈,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直到近时,北京地区的某些人士仍保留着消寒作光的遗风。(网络资料)

过会
第一回,甄士陷把英莲抱在怀中,斗她玩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
闹。

按:过会也是民间旧俗。据清富蔡敦崇《燕京岁时记》载:“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堵,最易生事。”这是北京过会的情况,但各地大致相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6cd8480100089g.html

参考资料: http://v.ku6.com/special/show_3456445/GaQbDIYcWKEnBjh4.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