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夺位时,如果曹爽奋力反抗,能否击败司马懿?

如题所述

有击败司马懿的可能性,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难得得逞的。

如果曹爽带着魏帝曹芳起兵反抗司马懿的话,正如桓范所说的那样,曹爽是大将军有征发天下兵马的权力,而且皇帝在手,名正言顺,随时可以调动天下的兵马勤王,就连曹爽被困高平陵的时候,不也是征发了附近的屯田兵吗?

曹爽有兵权,代表了军队,桓范是大司农,可以征调粮食,皇帝又在手,代表了名正言顺和正义,这样联合起来,司马懿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

司马懿可以依靠的就是一张名不顺、言不正的太后诏书,太后诏书当然不如皇帝管用了,此外司马懿只有两个优势:

一是司马懿控制了京城洛阳。这是曹魏政权的首都,所有的核心部门都在洛阳,但是洛阳城中的军队并不多,只有数千人,司马懿自己有私兵三千人,再加上洛阳城中的军队,也不会超过一万人,这是司马懿的所有军队。

二是司马懿得到朝中受曹爽排斥的朝臣支持,包括蒋济、陈泰等人,这些人大分部是曹魏的元老,还包括一些世家大族,这些朝臣基本上是被曹爽排斥的,没有太多的权力。

如果曹爽起兵反抗,这样就曹魏就分裂为两个政权,一个政权是占据了洛阳的司马懿,包括太后和部分朝臣,另一个政权就是曹爽集团,包括皇帝,还可以征发天下的兵马。

如果双方打起来,曹魏地方上大多会持观望态度,因为不敢参与,只有等到局势明朗才敢加入。

但是,曹爽的优势是有调兵权和皇帝的名义,可以凭借这个到兵营调兵,一般来说兵营无法拒绝,只要牢牢握有兵权和皇帝,司马懿无法打败曹爽,就算司马懿再厉害,仅仅凭洛阳城的军队,无法击败曹爽,曹爽既然敢反抗,也就不怕司马懿。

司马懿没有大将军印信,在发动高平陵之前,已经装病几年了,就算司马懿曾经率军南征北战,在军队系统有他自己当年的属下,可这些人也不敢明目张胆支持司马懿,只敢暗下支持,在这样的形势下,只要曹爽不是傻子,司马懿根本斗不过曹爽。

整个曹魏的总兵力有四五十万人,曹爽只要能调动其中的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也就算赢了司马懿,司马懿以弱势兵力占据都城,他只有这一座城池,到时候如果被曹爽大军包围,司马懿当然只能失败了,同时曹爽可以要求皇帝曹芳另外设置许都为都城,另外建立都城,司马懿就更加输了。

所以,只要曹爽奋起反抗,他一定能打败司马懿,问题的关键就是司马懿算死了曹爽不敢反,狠狠地赌了一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1

众所周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选择在洛水投降司马懿,而这素来被许多史家认为是一个败笔,但是究竟情况如何呢?假如曹爽不投降,真的就能反败为胜吗?

首先,“高平陵政变”是司马懿在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发动的一场政变,当时司马懿虽然表面上没有兵权,但是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却豢养了三千死士。而当时曹爽和小皇帝一起,驾幸高平陵,趁着曹爽不在洛阳的机会,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三千死士首先占领了司马门。司马门是皇城最重要的地方,连接着内城和外城的武库。丧失司马门以后,内城的禁军没有武库,也就没有充足武器,这就已经彻底丧失了战力,而外部的禁军没有内部的消息也不敢轻举妄动,整个皇城已经彻底被一分为二。

在这之后,司马懿选择去见了当时的郭太后,并且用威逼利诱的手段从郭太后那里得到了讨伐曹爽的诏书。这时洛阳已经完全被司马懿所掌握,司马懿得到了政治上最大的筹码。他很快就下令接掌全城防务,命令高柔假节接管曹爽的军马,同时命令大司农桓范接管中领军曹羲的兵马,控制洛阳全城。但是司马懿没料到的是,桓范根本没有听从他的号令反而出城找了曹爽,桓范对曹爽表示,如果此时发动兵马,直接去许昌搬来救兵,那击破司马懿就是易如反掌,但是曹爽却没有同意,气的桓范直接开始骂娘。

那么如果曹爽当时听了范桓的建议,真的就会成功吗?我们先来看看当时范桓是怎么说的:“调动洛阳附近屯田的士兵和中领军别营的士兵,护卫魏帝曹芳到许昌,再以大司农的印章调动全国的粮草供应,以皇帝名义起兵攻打洛阳,则可以一举而成事。”实际上,桓范并没有说错,司马懿再老奸巨滑,也不能控制整个魏国,司马懿再能打,也要用实力才能对抗,比较一下双方的基本盘和实力就知道了。当时司马懿仅仅控制了京城洛阳而已,他手下的军队无非就是洛阳城中的禁军,而这些禁军不足一万人,就算加上司马懿的三千死士,能招募军队,也只限于洛阳城内,因为城外的军队都被曹爽征调了,而且城外中领军别营的军队全部被曹爽征调,以及洛阳城外屯田的军队也被曹爽征调。

而且,曹爽的两个弟弟都是掌管洛阳禁军的首领,虽然城中的禁军被司马懿控制,但并不是所有的禁军都是铁板一块的归属司马懿,如果曹爽兄弟以禁军首领名义,外加皇帝名义劝城中禁军放下武器,其实这事是有可能成功的。再者,曹爽是大将军,手握全国兵权,兵符是随身携带的,可以调到全国的兵马来勤王。更为重要的是,皇帝还在曹爽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是绝对的政治正确,太后的名义是无法与皇帝的名义相比的。而当时司马懿只有一万人,曹爽能调到的军队至少有几十万,许都离洛阳又不远,只有两天两夜的路程,曹爽只要不是傻子,怎么都能拿下司马懿,绝对的实力加上绝对的政治正确,足以镇压造反的司马懿。


这只是军队实力的对比,再看两个阵营的支持力度,支持司马懿的人大多是受曹爽排挤的朝中重臣,既然是被曹爽排挤,那就说明这些人没有实权,一批没有实权的人支持司马懿,人数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一个用实权的桓范,人家是大司农,掌管全国粮草供应,立马就能调来粮食,这就是实权。可能有人会说,当时天下的士族都支持司马懿,那您就是完全不懂政治了。曹魏是士族政治没错,支持司马懿的确实有一部分是朝中重臣,也是当时的士家大族没错,比如蒋济、陈泰、高柔等,但这毕竟是少数,曹爽这边阵营的士家大族更多,比如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都是出身士族。

再说,司马懿已经装病好几年了,朝中及地方上的人事安排都是曹爽决定的,曹爽在地方上安排了不少亲信,都是有实权的人物,这些人肯定支持曹爽吧,比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夏侯尚的儿子,夏侯霸的侄子,还有征蜀护军夏侯霸,直接就是曹爽的亲戚。这两位是曹魏西部战区的实权人物,早就替代了司马懿主持关中时期的心腹。再加上淮南的王凌、令狐愚这些实权人物,铁定是反对司马懿的,他们在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后二年就起兵造反了,还有曹爽的心腹荆州刺史李胜,肯定支持曹爽,曹爽手握天下兵权,又有皇帝,地方上的实权人物哪里敢不听从曹爽的命令呢?

也许又有人会说,司马懿用兵如神,诡计多端,一定能充分发挥各种计策打败无能的曹爽。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历史,战争并不是某一个人很有才就决定输赢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诡计都是徒劳的。而且司马懿当时已经到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高平陵政变”后两年司马懿就去世了,如果一旦战事启动,他还能活几年,万一在战争中死去,这仗还用打吗?

最后,以上分析的前提是曹爽听从了范桓的建议,而且曹爽自己不是个蠢货,才有机会镇压司马懿。然而事实却很遗憾,曹爽完全跟司马懿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他天真地以为自己掌控了皇帝,就能够掌控朝政大权,可他在威望和资历上远远不如司马懿,若是换成他的父亲曹真,“高平陵政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说白了,这一切都源于曹爽资历不够,要不然怎么会在一天之间,就让司马懿就完完全全掌握了大局呢?

最终司马懿仅凭一场“高平陵政变”就拿下了曹爽,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夺走了曹氏四代人打下的江山,这不得不说是个讽刺。

第2个回答  2021-01-21

公元249年,魏少帝曹芳去高平陵拜谒魏明帝曹叡的陵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全都随往。就在这时,一直在家中养病的司马懿,突然生龙活虎,瞬间病愈。同时,他以郭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接管京城的全部防卫。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迅速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而这次事变的另一位主角曹爽,则被诛三族,下场不可谓不惨。

其实,在司马懿控制洛阳之后,曹爽仍然还有机会,而且还有人苦口婆心的劝了曹爽一晚上,只可惜曹爽不听,这才悲剧了。这个人就是桓范。



高平陵之变

桓范何许人也?他被人称为“智囊”,几乎是后期曹魏政权中,非常难得的一位高级谋士了,只不过可惜的是,他的上司是曹爽。

曹爽得势后,将司马懿提升为太傅,实际上是削去了司马懿的实权,司马懿于是开始装病麻木曹爽。从此,曹爽更加的肆无忌惮,整个洛阳的军政大权都被曹爽、曹羲两兄弟掌握。

见没了威胁,曹爽兄弟经常两个人约着一起出城玩耍,这时,桓范就劝曹爽,不要两个人都出城,万一有人关了城门,你们俩都得玩儿完!

桓范与曹爽本来是同乡,桓范很有本事,有谋略,曹爽平常对桓范也是客客气气的,不过两个人的关系并不亲近。因此,对于桓范的话,曹爽并不放在心上,认为已经没有人能够对他构成威胁。

高平陵之变时,少帝曹芳要去祭拜魏明帝曹叡,曹爽的亲信全部倾巢而出,这下司马懿就高兴了,病一下子就痊愈了,迅速通过郭太后的名义,控制了整个洛阳城。

曹爽得知司马懿政变的消息,惶恐不安。司马懿派大臣不停地去劝说曹爽,让他赶紧投降认罪,只免去他的官职,不杀他。

桓范当时任大司农,是九卿之一,在儿子的劝说下,带着大司农的印信跑出城去见曹芳、曹爽。司马懿知道后,一下子就急了,“糟了,曹爽的智囊跑了!”好在蒋济说,“莫要担心,桓范有本事,但是曹爽不会听他的。”司马懿这才略微放心。



果然,桓范见到曹爽,曹爽并不听他的计谋。桓范的意思是让曹爽把曹芳安置到许都去,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军队勤王,毕竟司马懿只控制了京城。更为重要的是,桓范手里面还有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大司农印信,这玩意儿是可以调集粮草的。

然而,曹爽认为,毕竟司马懿都答应不杀自己了,投降过后还可以落个富贵。而且自己把朝中大臣都得罪完了,与司马懿对抗胜利的机会也不大,万一败了就是死。于是曹爽就决定向司马懿投降。

这下可气坏了桓范,大骂曹爽道,“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

曹爽投降,司马懿高兴坏了,不过曹爽兄弟并没有逃过司马懿的清算,没多久就以谋反的名义被诛三族,桓范也跟着一起遭殃了。

这就是高平陵之变的一个大致过程,其实我们看到,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实际上还是有机会扳倒司马懿的。

如果曹爽听从了桓范的建议

司马懿虽然控制了洛阳,但其他地方的权力并不在司马氏的掌控之中,司马懿手中有郭太后,而曹爽手中却有皇帝,双方的实力差距不会很大。

当各地的将军们得到皇帝和太后的旨意时,最大的可能是各自按兵不动,观望局势。许都是曹魏的旧都,而且桓范还有权力调集粮草,至少说还是有赢面的。

不过可惜的是,曹爽水平有限,即便听从了桓范的建议,他那点兵马估计也会很快被霍霍干净。而司马懿有朝中元老重臣和世家大族的支持,再加上司马家的个个跟人精似的,怕是很难斗得过。



当然,如果真是这样,曹魏一定会发生一场大乱,这就给了东吴和蜀汉机会,说不定三国的格局会因此再发生一些变化!

只是可惜了桓范,本来是高级谋士,能有一番作为,却摊上了曹爽这样的人,实在是悲剧。

第3个回答  2020-12-19
我觉得曹爽只要奋力反抗还真有可能击败司马懿,而且打败他的概率还非常高,因为当时曹爽手里有着三军虎符,只要愿意反抗,曹爽手里有着军权根本不怕司马懿。
第4个回答  2020-12-19
无法击败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掌控了军队权力,再加上自己的势力遍布朝廷。因此曹爽很难击败司马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