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1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9
端午节来历简介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扩展资料

各种传统民俗活动

1.扒龙舟

龙舟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2.挂艾草与菖蒲

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3.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粽籺”、"古粽籺"、“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4.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10
1.源于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3个回答  2021-03-19
1.源于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源于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第4个回答  2020-09-28
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设定的 因为当时屈原的国家被灭国了他不愿意当亡国奴,于是抱石头了汨罗江 。人们见此情景,立即划船去去泪罗江里找屈原的尸体 ,一直找到洞庭湖,始终没有找到 。于是人们为了不让江里的鱼吃了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扔饭团好让鱼虾吃饱不去吃屈原的尸体。
于是便有了端午节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