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女子跳江身亡,疑因帮女儿填错高考志愿?

如题所述

女子跳河身亡,疑因错填孩子高考志愿,如果属实,真是一出悲剧。

高考是孩子的人生大事,更被许多人视为改变阶层的唯一希望,对此持严肃紧张态度,本是寻常之事。但到了错填志愿因内疚自杀的地步,显然是过度紧张导致的进退失据。

从如今的社会发展来看,填错志愿并非死路一条,仍有调剂空间,即使已成定局,也不意味着孩子的人生会走向歧路。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应该以生命作为代价。甚至可以说,这种行为不但不是母爱,还极度自私,它除了导致家庭破碎,并引发经济、生活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之外,还将使得孩子一辈子背负巨大伤痛,甚至无法走出来。

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紧张的心态。因为历史原因,作为“过来人”的中国父母,往往被过去的被耽误乃至苦难所困扰,对物质极度紧张,对尊严不太在乎,对“机会”极为看重,因此认为人生决不能犯错,一个错误选择(即使只是他们眼中的“错误”)可以万劫不复。

同时,也因为现实的社会压力,他们往往固化于一种思维,某些人甚至将人生简化为“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做个公务员——毕业赶紧结婚生孩子”,认为除此之外别无良途。

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中国父母往往有着过度紧张的毛病,任何对“理想道路”有所阻挠的事情,在他们眼中都会无比放大。举个例子,每年高考都会有考生父母在考场外大闹,阻止正常行驶的车辆通过,但实际上,考生在考场内根本听不到车声,反而是父母们的吵闹会影响考生,这就是过度紧张导致的恶果。

在这种心态下,填错高考志愿当然是万劫不复的大事,并导致母亲走上绝路。

要避免这种悲剧,首先要戒除的其实是过度紧张的病态心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15

高考填志愿确实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但这件事情,偶然的悲剧可能是家长心态的失衡,而背后的结构性悲剧,才是真正的全社会难题。

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的孩子来说,他们高考填志愿没有那么大问题。他们的孩子首先在青少年时代,就经受过除了考试以外的大量兴趣爱好的培养,同时还可以保持应试里的优势。这里面的很多人,因为家庭条件好,会在中学就选择本科出国念书,也不存在高考志愿的压力。在这里,高考本身就没那么重要,更别提高考填志愿了。重要的是他们的理想、热情所至的事情本身。

另外,父母本身由于受过良好教育,无论文理工科,是属于well-informed的人,对于孩子的高考志愿,也会有相当大的正向的指导作用。

而对于条件并不好,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社会资源和对社会行业的判断力的家庭来说,首先高考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可能整个学生生涯都在考试中打转,除了考试,没思考过,也没机会想过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以后想做什么。父母同样不知道。

基于大概这三个理由:

1 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专业,除了考试一无所知;

2 父母同样不知道,对行业的好坏往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3 而往往这样的家庭,高考对他们来说又过于重要。

所以这样的家庭,自然有更大的风险“填错”志愿。

这样看起来,母亲因为给孩子填错志愿而自尽,其实并非不可理解。这背后的悲剧,显然不能只从作为母亲的个人心理去分析,那过于肤浅了。只能说作为一套社会遴选机制,它本身相当残酷。而社会本身,比高考还要残酷数百倍。

有的人有很多选择,有的人只能如此。小时候教科书上的那个故事,张三考上了北京大学,李四去了技术学校,王五进了百货公司当收营员,教科书说他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他们真的都有光明的前途吗?

第2个回答  2017-07-15
从高考的角度说一下吧,建议各位家长从高一就要开始关注高等院校的志愿填报信息,不要等到高三来临时抱佛脚,什么都不懂,只能瞎填一气,然后后悔不迭。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跟高考和大学相关的杂志,里面不但会介绍高考志愿的相关动向,还有各所大学的情况、志愿填报小窍门、各类热门专业的变迁等等,此外,往往还会有名校老师在上面发表文章讲解一些高考的重难点知识,比起只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来说,又是一种新的开阔眼界的途径。
如果只是埋头学校的学习,孩子和家长的压力都会很大,而且小孩儿会常常感到迷茫和痛苦,找不到继续努力的动力。而有这些资讯让他们时不时展望一下,起码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这则新闻里的女性如果真的是因为志愿填报错误而选择轻生,实在是非常令人惋惜,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志愿填报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实在是一件不容回避的大事儿。除了杂志之外,家长也可以关注一下各大名校的公众号,或者去网上搜索一下名校的宣传片,看得多了,心里自然也就有谱了。
有句话叫做“如今工作时流的泪,都是当初填志愿时脑子里进的水”,很多家庭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实在太少了,白白耽误了考生的高分,而且当时还未必能察觉。要等到开始找工作了,甚至工作一两年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到底错过了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