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谁?

如题所述

孙思邈(581-682),汉族,北周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北周、隋唐与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道号妙应真人。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根据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献,以及陕西省耀县药王山有关碑刻,孙思邈的著作80余种,今多亡佚。《旧唐书》提到孙思邈“自注《老子》、《庄子》”,两书唐宋以来史志书目皆无著录,久已失传,故其关于道教教义的主张不得而知,唯蒙文通先生《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据赵秉文《老子集解》第六章“谷神不死”句,得孙思邈注佚文一条:“谷神,虚而灵者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4

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生于西魏大统七年(541年),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孙思邈少年好读,天资聪明,7岁的时候,就认识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据《旧唐书》载,西魏大臣独孤信对孙思邈十分器重,称其为"圣童"。18岁时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称为"圣童",开始为乡邻治病。

第2个回答  2018-01-24

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晚年隐居于故里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年)五台山(药王山年)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孙思邈不仅精于内科,而且擅长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是他首先主张治疗妇女儿童疾病要单独设科,并在他的著作中首先论述妇、儿医学,声明是"崇本之义"。在他的影响之下,后代医学工作者普遍重视研究妇、儿科疾病的治疗技术。此外,他对针灸术也颇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实行综合治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