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相关故事?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为: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ài)。”

白话释义: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文章赏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孔子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跟从你,顺从你。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1
原文出自《论语·为政》中的第十三章的内容。

原文大意: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将要说的话实行了,然后再说出来。”

原文启示:由上可见,孔子不但重视“行”,而且将“行”视作“言”的基础,即:先行而后言.同时,这也是孔子划定做君子的重要标准。

孔子教诲如何做君子的道理,对后人的启示是: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也就是 “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说,把实际的行动放在言论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夸夸其谈.那些“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行为,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30
子贡是孔子最喜爱的大弟子,那他告诉我们先行动,然后再说
第3个回答  2021-04-17
就像舜王,当时在雷泽看到许多人在捕鱼,老的、年轻的都有。结果大家都争那些深潭去捕鱼,深潭的鱼又胖又大,又多。那些老年人争不过年轻人,只好到浅滩上去捕鱼。舜看到这个情形,他没有讲话,没有去批评那些好争的年轻人,他怎么做?他自己主动到浅滩那里捕鱼,把那些深潭让给别人,让给那些老人。也有些人良心发觉,看到舜这样做他也跟着做。舜这时候赶忙去赞叹那个人,他不赞叹自己,赞叹他,「你真是敬老,把你的深潭水让给这些老人,你这是真有德行」。结果大家听到这个言语,才生惭愧心。不久之后,大家都能够以深潭相让了。你看看,这个厚道的民风就培养起来了。舜教学的关键就在此地,行必先人,言必后不黑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