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下发“两高”《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及图解

如题所述


司法公正新指南:两高联合发布的量刑指导意见

自2021年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手推出了一项重大举措——《关于常见犯罪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这项革新旨在规范司法实践,确保量刑公正,强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认罪认罚制度。


量刑新准则

1. 核心原则: 严格遵循事实与法律,考量犯罪程度与社会影响,兼顾宽大与严惩的平衡。


2. 操作方法: 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分三个步骤确定量刑——首先确定基准刑,然后考虑情节修正,最终确定宣告刑。



    量刑步骤:确定基准刑→考虑数额影响→考虑情节调整→宣告刑的最终确定。

3. 特殊情况: 缓刑、罚金刑、无期徒刑等适用需全面评估犯罪性质和个体情况。


特殊人群考量

未成年人犯罪:12-16岁减基准刑30%-60%,16-18岁减10%-50%,体现对青少年的特别关照。


老年人犯罪:故意犯罪减刑40%以下,过失犯罪20%-50%,考虑其生理特点和行为后果。


聋哑人或盲人犯罪:特殊情况会酌情处理,以体现司法公正与人性关怀。


量刑根据犯罪性质、犯罪能力及特殊情况,基准刑可最多减至50%,考量从轻情节如未遂、从犯等。


犯罪后果与影响

交通肇事罪根据伤害程度、责任分配和赔偿情况,量刑细致入微。危险驾驶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同样依据行为后果和罚金缓刑进行调整。


犯罪人主观态度与财产能力影响罚金数额,如合同诈骗罪中,诈骗手段、数额和退赃情况都会被纳入考量。


公正适用缓刑

    故意伤害罪:伤害程度、伤残等级与犯罪事实决定量刑和缓刑。
    强奸罪:严重情节下严格掌握缓刑,多次犯案视为加重因素。
    抢劫罪:考虑罪行性质、赔偿和罚金,决定缓刑适用。

每个罪名都强调犯罪事实、情节、主观恶性与缓刑的恰当结合,确保量刑公正。


此指导意见适用于23种有期徒刑犯罪,各地可根据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旧规定将同步废止。这一举措旨在提升司法透明度,提供清晰的量刑参考,确保每一个司法裁决都经得起审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