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24节气养生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12
1.《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表明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顺应自然环境的四时阴阳变化,在饮食、起居、劳逸上作适当的调适,避免外邪的侵入,注重精神的修养,因此大多身体健康,精神充沛,能活到一定的年龄极限。《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是中医顺应四时气候养生的主要理论依据,现在中医时兴的“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依据这个道理。
2.《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养生
近年来,伴随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质养生也逐渐成为众多养生爱好者追捧的热点。然而,在关于体质养生的认识上,人们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体质养生是中医理论新兴的一种养生观念,在古代中医里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早在《黄帝内经》中便已经有了体质养生,并且在后世不断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体质养生学只不过是把前人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重新细化分类罢了。《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出现“体质”这个名词,但其中有关体质的论述、介绍和养生方法却已经相当广泛了。
3.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专家
您好,您可以咨询王珏老师,国家高级中医养生师(人社部颁证),办公室养生总动员发起人,印度瑜伽国际联合会中国区秘书长。王老师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秉承家学渊源;后遍访名师,师从手诊第一人蔡洪光、正脊大师徐子竞、中医自然疗法郝美玉教授等中医学、健康养生名家,研习中医、自然疗法等多种健康养生术;并负笈游学印度三年,拜于国际瑜伽大师希瓦·帕萨德门下,修行印度瑜伽术、灵修术。王老师将中国传统中医学、道家养生术、印度瑜伽、灵修术等融会贯通,结合现代职场人士工作、生活特点,自创特色《职场巧养生》系列健康养生课程,近三年来授课满意率全部在90%以上。王老师自2008年专注于健康养生培训以来,已在深圳检验检疫老干部局、中国移动广东省多家地市公司、中国银行多家分行、交通银行多家分行、中海油等上百家机关单位、企业开展健康养生培训课程和讲座,并被招商银行总行、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深圳海关检验检疫局等多家单位聘为常年健康养生顾问,且为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大等国内知名大学特聘讲师。
4.《黄帝内经》立秋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8月7-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农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同时,中医认为,立秋到秋分之间,属于“入陆毁地户”,气化由阳入阴,天气渐凉。所以,从立秋起,要开始养阳。在饮食调养上,益肺气滋肾阴、养肝血润肠燥是秋天饮食之要。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要吃些温食,少辛增酸。因为初秋时节,仍然是湿热交蒸,以致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这时若能吃些温食,有极好的健脾胃的功能。
5.《黄帝内经》处暑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8月22-24日,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节令到了处暑,气温进入了显著变化阶段,温度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气逼人,民间谚语也说“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时节,秋燥也逐渐明显,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证。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避免捂热,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要注意早睡早起,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在精神调养上,时至处暑,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不利于人体健康。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这些活动能安神定志。在饮食调养方面,这个节气肝心少气,肺脏独旺,饮食上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还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处暑时节运动不宜太过,较小的运动量、避免大量出汗是这个节气运动的首选原则,以免伤阳气。也可多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
6.《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的精辟观点
《黄帝内经》特别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食饮有节”;“全面配伍,五谷为养”等养生观。这些养生观的内容具体如下:“食饮有节”是“尽终其夫年”的关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劳作,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全面配伍,五谷为养。《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饮食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关于饮食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素问·五常政大论》是这样论述的: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谨和五味。《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多食成,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疼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食物的归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饮食宜忌。《灵枢·五味》指出:五禁。即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成,大豆、豕肉、栗、蕾皆成;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输布。《素问·经脉别论》认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