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普通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如题所述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各样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去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如:上好绪言课,重视实验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地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主动地发展,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来说,它的知识所包涵的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其中化学与自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精彩纷呈的实验内容,趣味性都很强。教师在授课时对这些内容如能精心设计,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新鲜感、轻松感,从而增强化学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例如:我在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后,拿出一张纸,先把纸撕成两半,再把纸烧掉。提问学生:这两个过程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得出,撕纸的过程是物理变化,烧纸的过程是化学变化。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充分地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主动地发展.而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先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与做法归纳如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条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 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例如学习“酸的性质”一节,可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不够稳定,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便容易丧失信心。为了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方面要通过学科渗透德育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只有努力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例如,第一次活动可选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测定,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学生对活动是否有兴趣,直接取决于第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为此,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学生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过滤操作的使用步骤和量筒、托盘天平及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四、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溶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的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溶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五、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 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实践证明,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是大纲赋予的任务之一,而且是提高教学成绩的一条有效措施。学习上的成功,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使之努力奋斗。尤其是青少年,当经过努力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他们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总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练习,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化学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22
进入高中阶段,由于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教学上要因材施教等诸方面原因,学校一般都将班级分为实验班、重点班与普通班.对于前两种班级,从社会到学校.从家长到老师,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对普通班的学生,人们脑海中总以"差"来作他们的代名词。作为普通班的化学老师,如何消除学生心中对化学的畏惧,如何克服由不自信带来的学习压力,如何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情、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普通班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有心观察一下,普通学生厌学现象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做题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男生,坐着发呆,你一看他或走近他的身边,他就装模作样写几个字。一副“受逼迫”的样子。
2、讲课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依然主要是男生,低着头,或者趴在桌上,或者神情茫然,几乎都不做笔记,一副完全听不进课的神情。
3、晚自习的时候,不少学生大多时间在抄作业;也存在看小说和动漫书的现象;学生间一有动静,会激起全班同学近十分钟的关注。
4、课间或晚自习前的读书,也是一种被逼的姿态,多数学生从教室外,都一路慢悠悠地神情,不在乎上课是否快要迟到。
5、临到节假日总有学生来问,下午是否要提前放学然后放假回家。厌烦周六上课,是大多数学生的普遍心态。等等。
二、普通班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学生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缺乏信心,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我校是省级重点高中,普通班学生在全年级学生中是成绩靠后的群体。长期以来的失败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恒心。
2、家庭教育的误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与动力。普通班学生家长存在不重视子女教育现象,学生中(尤其普通班学生)存在“考不上大学就算了”“混个高中文凭”“考上大学找不到工作,还不如现在就开始找事做”等心理,学习缺乏兴趣,更谈不上有学习的动力。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分数第一”的高压下,教师的“题海”战术、“疲劳补课”“时间抢夺战”铺天盖地,使学生无所适从。
2、复习课教学方式单一,各科教学千篇一律,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
3、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良好品质的养成教育,“急功近利”的“压迫”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
4、教师对普通班学生缺乏赏识与关爱,使普通班师生关系缺乏和谐感,有效教学难以实施。等等。
三、把握普通班化学教学的几点做法
1、精心备课,向每一堂课要效率。
课前精心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若是可能,尽量把每一节课当做公开课来备。不由得想到学校里一个学生的问话:“老师,什么时候再给我们上公开课啊?”他是在盼望上公开课。每每上公开课,教师笑容更多,语言更美,氛围更民主,教学手段更丰富,为了一节公开课,教师要花费更多的心血。教师要反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一遍一遍在头脑里预演上课的情景。一般教师怕对不住观众,不能大意;优秀教师,要保持领先,不能流于平庸,上课也不轻松。总之,都有压力,很多教师把上公开课当成推脱不掉的苦差事。但是许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基本是“满堂灌” ,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死板,枯燥,脱离实际,教学效果差。如果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设计每一个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慢慢的学生上课的感觉就来了。
我想说,如果我们的修为尚未达到一定境界,那就让我们像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那样,设想每一节课都有人在倾听,有全人类在倾听,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2、表扬鼓励与“发威发怒”并举,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随时关注学生,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每堂课前我都会对上节课的知识复习提问,但是自觉举手回答问题的人少之又少,更何况是一些普通班的普通生,从前辈那里我学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点子并进行改进,点名第一个回答的人,然后以此人为中心,可能往左边发散轮流,可能从右边轮下去,也可能往后轮下去……所提的问题不要太长,把难题,繁题简单化,轮到基础很差的学生时,不要跳过,否则对他(她)来说是个打击,可以设计个估计对方实力答得上来的问题,并适时给予表扬;对于不听课或讲话的学生,一定要“发威”。我的做法是:大喝一声“还有谁没有看黑板?不听课的到外面清醒一下去!”“如果你上课再跟别人聊天,下课我就找你聊天!”懒洋洋或走神或说话的学生多半被我吓一跳,回过神来听课;再找机会表扬被批评的学生,给他挽回面子。
上帝偏爱有准备的人,父母更偏爱听话和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但老师绝不能只爱好学生,请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总之,不丢下一个人,让学生体验到集体共同进步的喜悦。
3、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机会大笑几次,但要收放自如。
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绷着脸,用严厉镇住学生。课堂上常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非感动的骂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无效或低效的。
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大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回到学生手中的课堂,学习中却常常出现一些我们无法预料的事情。听过几个教师的公开课,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学生热情高涨,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但意想不到的是,当实验结束时,老师高声说停的时候却怎么也停不了,甚至过了很久之后,仍然传来实验仪器的摔碎声。课堂教学中确实是要放手让学生质疑、自学,但有时放开了就收不回,一节课如同一盘散沙。如何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我浅薄的教学经验中,要做到课堂收放自如最重要的是——尊重,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基础便是尊重,尊重每一位学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平等,把课堂真正当成自己学习和发挥才智的地方。有了相互尊重,学生才喜欢这位教师,喜欢这门学科。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条件。其次就是做好思想工作,打好预防针。正所谓“预防甚于治疗”,在开始接触学生的时候讲讲要求,“先礼后兵”。当然,要做到挥指间有学生回应——一个眼神,一个小声的提醒就会蔓延全班,还需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多总结,多实践。
我曾对学生说:“我们起点比别人低,但我们不会永远比别人落后!请尽最大的努力回报爱你和你爱的人。相信你的人生会因付出而更精彩!普通班的你,也可以很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