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零排放转型按下“快进键”!

如题所述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交通运输部门的绿色低碳转型备受关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交通运输迈向零排放,实现低碳转型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由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主办的“交通零排放转型发展论坛暨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会议”日前在北京举办。会上,《中国交通零排放转型蓝皮书》发布。

协同发力推动交通碳减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快推动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推进交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国际能源署(IEA)最新发布的二氧化碳排放报告显示,与全球交通运输部门排放量的增长相比,中国交通运输的碳排放量在减少了3.1%。在“双碳”目标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中国交通运输正在逐步实现零排放转型。 

CCTP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指出,中国交通零排放进程涉及城市、环境等多个领域,近年来正在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 

“交通零排放包括道路和非道路多个领域,涉及国家、地方、城市等不同层面,其零排放目标的实现需要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共同推动。”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室主任指出,政策方面,国家顶层交通战略绿色发展的定位十分清晰,同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也明确部署了交通领域的任务。实践方面,新能源车辆、船舶、绿色低碳基础设施、新机制等创新实践不断涌现。 

“交通零排放转型已按下‘快进键’,需要政府、企业、公众、智库协同发力,找准问题,精准施策,推动减污降碳跑出‘加速度’。”吴某提到,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交通碳减排。

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表示,中国交通低碳转型有赖于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共同作用。

“如何做好政府决策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如何去发现合适的商业模式来推动减排政策落地,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去分解和实施中央碳减排任务和目标,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未来一段时间,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政府需要更加关注企业和市场需求,要加大对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的支持。”

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新能源渗透率和保有量占比不断提升,但也面临新赛道拥挤、国内新能源车企普遍亏损、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等多个现实困难。

为此,CCTP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汽政研副主任调,降低绿色溢价对实现交通行业实现零排放及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交通碳中和是我们的诗和远方,但要抵达远方需要克服眼前的苟且。”刘某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的同时如何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充换电基础设施如何与车协同,新能源汽车如何与新能源电力融合发展,只有先努力克服转型的阵痛,才能抵达胜利的彼岸。未来三年,是汽车企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不加紧转型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对于推动产业零排放转型,刘某建议,一是产品差异化,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二是降低成本,这方面需要政策、技术和投融资金融等各项政策的支持,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绿色溢价,是未来实现汽车零排放转型的关键。

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表示,2025年的新能源车发展目标已经提前三年完成,有可能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达到50%,因此未来三年,需要在目标提前实现的大背景下做出新的准备,特别是实现3060目标的关键,需要在政策层面做好充分准备。要坚持两头挤,一方面持续加强对传统燃油车的管控,另一方面努力提升新能源电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提升,对乘用车和商用车实施政策的差异化政策有待加强,特别是针对货车的经济性政策。面向全面电动化,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的模式需要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向融合土地、电网规划、城市规划、建筑配电标准等多要素融合“土地融合”的方向转变。

“在国际交流中,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中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汽车行业是全球化的产业具有自己独步世界的经验和成就,我国目前在产业链多个环节中处于主导地位,未来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需要更积极地走出去,积极需要更多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帮助全球实现产业共赢和零排放转型。”

新能源新技术不断推广应用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推广应用新能源,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表示,资源是支撑交通零排放转型的重要物质基础,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发布相关法规确保关键资源安全供给,在全球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新时代的同时,电动汽车关键资源需求快速增长,继而带来资源供需不平衡的若干风险,我国需要在电动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技术策略,并从统筹资源安全与双碳战略、统筹矿产可持续开发与循环利用及统筹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资源保障。 

CCTP执行主任、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安锋表示,企业需要从硬件提供商到软件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转变。下一阶段需要新的阶段性目标,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

“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公共交通电动化领先世界,电动大巴占全球份额的90%,发展模式值得全球推广。”安锋补充道,应将更多资源倾斜给技术和科研单位,加速中国的技术转型升级。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表示,最近几年最大目标是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效率、规模和盈利,即工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三化”的进度,稳中求进,避免出现反复。国际舞台上,中国的交通零排放进程相对靠前,但并不稳定,发达国家存在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中国的“车路协同”和“举国体制”的发展经验世界独特,其他国家难以模仿;中国电力系统结构性改变使得储能以及汽车储能的重要性提升,也彰显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路径。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清洁零碳能源将在非道路交通中广泛使用,大幅降低非道路交通的碳排放,成为实现非道路交通零排放的主要措施。”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卫权表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