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四点底的字大多与什么有关?

如题所述

与火有关,少部分与动物尾巴有关。

一、煎

1.烹调方法,锅里放少量油,加热后,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黄:~鱼。~豆腐。

2.把东西放在水里煮,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茶。~药。

3.煎中药的次数:头~。二~。这病吃一~药就好。

二、点

1.液体的小滴:雨~儿。掉~儿了。

2.小的痕迹:墨~儿。斑~。

3.汉字的笔画,形状是“、”。

4.几何学上指没有大小(即没有长、宽、高)而只有位置,不可分割的图形。如两直线的相交处、线段的两端都是点。

5.小数点,如432.5读作四三二点儿五或四百三十二点儿五。

6.表示少量:一~儿小事。吃~儿东西再走。

7.用于事项:两~意见。

8.一定的地点或程度的标志:起~。终~。冰~。沸~。据~。先突破一~。

9.事物的方面或部分:优~。重~。特~。

10.姓。

11.铁制的响器,挂起来敲,用来报告时间或召集群众。

12.旧时夜间计时用更点,一更分五点:五更三~。

13.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

14.规定的钟点:误~。到~了。

15.点心:茶~。早~。糕~。

三、黑

1.像煤或墨的颜色(跟“白”相对):~板。~白分明。白纸~字。脸都晒~了。

2.黑暗:天~了。屋子里很~。

3.夜晚;黑夜:摸~儿。起早贪~。

4.秘密;非法的;不公开的:~市。~话。~户。~社会。

5.坏;狠毒:~心肠。这种人心太~。

6.姓。

四、照

1.照射:日~。阳光~在窗台上。用手电筒~一~。

2.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的影子;有反光作用的东西把人或物的形象反映出来:~镜子。湖面如镜,把岸上的树木~得清清楚楚。

3.拍摄(相片、电影):这张相片~得很好。

4.相片:小~。玉~。

5.执照;政府所发的凭证:车~。护~。牌~。取缔无~摊贩。

6.照料:~管。~应。

7.通知:关~。~会。

8.比照:查~。对~。

9.知晓;明白:心~不宣。

10.姓。

五、然

1.对;不错:不以为~。

2.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不尽~。知其~,不知其所以~。

3.然而:此事虽小,~亦不可忽视。

4.副词或形容词后缀:忽~。突~。显~。欣~。飘飘~。

5.又同“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30

与火有关,少部分与动物尾巴有关,极少数仅做构字的部件。

四点底在《中华大字典》里作为一个汉字收入,音huǒ或 biāo。其读(huǒ)时,古同“火“,烈火,是由“火”演变而成,是煮、蒸等字构成元素。读(biāo)时,是烈火的意思。因此四点底在古代是与火有关的。

但是同时,四点底也与一些动物的尾巴有关,这是有些字的“灬”跟“火”没有关系,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形体的讹变。很多情况下,跟动物的脚和尾巴等有关。如:燕。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灬”组成的汉字做声旁组成新的汉字,只做构字的部件。如:遮、蕉、嘿、墨、默、憔等。

扩展资料:

1、现代汉语字典、词典采用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划分法,按照汉字字形结构,取形体偏旁相同者为一部,各部首字和部内字一概以笔画多少排序,笔画数相同者又依次以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为序。

2、四点底属于部首的范畴,部首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首创。最早出现在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中,早期的部首都是以造字法(文字学)为原则的部首,它严格依照六书体系,只有同一意符的字才可隶属同一部首。

3、虽然大部分汉字简化是整个部首一起调整,无碍其部首变化。但也有某些字简化后部首完全消失。此时势必进行部首的调整,但调整后的部首多半只是选择相近字型,徒增检索难度。

4、其它偏旁部首的含义有:人和单人旁(亻)表示人和动作,如他们付代;女表示女性,如妈奶姐妹;口表示吃喝唱喊语言;心和竖心旁(忄)表示思想感情;目表示眼睛看相;月(肉)表示身体部位,如胳膊脚腿脑;手和提手旁(扌)表示动作,如打拍提排推拉拿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22
四点底,四点,是火字的变形,四点底的字多与火有关。例:热、烈、烹、煮、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3-20
大多数与火有关,字旁大多与火字有关。
第4个回答  2020-03-11
跟火有关因为四点底相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