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是怎样改变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一个人的改变,除了外在力量的强制,根本在于自己的主动作为。而促进改变行为的发生,源于认识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坚持。

所有的改变都是对自身的调整,其源头在个人的思想认识。认识的自觉可能源于外在的影响,比如受到某一方面的教育、听到别人的建议、外界某些信息引发感想或受到启发等等,还可能源于切身的经历。

相对于被动的接受信息,源于内心的主动思考对行动自觉更为重要,尤其是从亲身经历中得到的启发,有时可以使人产生坚定的行动意志。例如,对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嗜酒、不好运动等等,谁都知道是身心健康的隐患,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只是说在嘴上,自觉地改变却很难。但有的人在亲眼目睹了身边的亲人好友因此患病的严重后果后,就能够立即改变自己。“经过事”会让人脱胎换骨,只因教训刻骨铭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正因为持之以恒的困难,那些成功者的事迹才让人津津乐道。持久的坚持往往是痛苦的,所以人类的基因里才进化出惰性的因子。但人是有巨大可塑性的,坚持下去能够让每个平凡人创造不凡。

能够获得的改变动力是和期望值相匹配的。总喜欢用曾国藩戒烟的故事举例:曾国藩从十几岁就开始抽烟,慢慢就染上了烟瘾,甚至到了“烟不离手”的程度。直到1831年的一天,那年他21岁,转学到涟滨书院,山长叫刘元堂,很赏识曾国藩,觉得曾是可造之材,他也特别佩服刘元堂。可有一次,平日一向和善的刘元堂看到曾抽烟,顿时脸色大变,一顿痛骂:我看错人了,我觉得你有才,没想到你竟染上这种嗜好,怎能看得出你是个有志青年?刘校长如此对他当头棒喝,让幡然醒悟,此陋习不改何谈志向?于是,曾国改名立志,把子城改为涤生,决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但是这第一次戒烟只是三分钟热度,并没持续多久就以失败告终。

1840年春,曾国藩第二次戒烟,并在日记中也写到:“为了培养精神,不自速其死。”为了表示戒烟决心,他还当众发誓:“从今永不吸烟!”并且补充说:“不能立即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拨!”,此次戒烟的结果是,他在家里的确不抽烟了。但是,出门在外,只要见到别人抽烟,他的喉咙便发起痒来,而当别人敬他烟时,就又情不自禁的抽上几口,美其名曰”盛情难却”。第二次戒烟又以失败而告终。两年后,曾国藩向一位理学家请教修身之法,这位理学家告诫他“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于册,以便逐日克之”。这种方法对他启发极大,再次痛下决心戒烟,终于将烟彻底戒绝。这件事启发我们,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就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去主动改变。

什么时候我们都不缺少改变的愿望和方法,缺少的是达到目标的勇气和不懈的坚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