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防止匈奴入侵要在边关要塞种榆树,除了种树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了?

如题所述

秦汉时期防止匈奴入侵的最好办法,当然是修筑长城了。

其一:防御匈奴,迟滞匈奴骑兵的速度是关键。

在秦汉时期,匈奴之所以成为中原王朝头疼不已的事情,并不是匈奴有多强大的实力,而是匈奴骑兵的速度优势,总是飘忽不定,让中原王朝防不胜防。

匈奴的优势主要在于骑兵,骑兵的优势主要在于速度,只要迟滞匈奴骑兵的速度,就可以为军队的调集赢得时间,而修长城,则是迟滞匈奴骑兵速度的最好方式之一。

其二:城墙是步兵对抗骑兵的依托。

骑兵善于野战,不善于攻城,城墙的修建成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依托。

有了城墙的掩护和保护,中原王朝的步兵就可以以之为依托,抵御匈奴骑兵的进攻,为援兵的到来赢得时间。

其三:长城是防止匈奴肆无忌惮进犯最好的防御工事。

关于长城到底有没有用的论调,自从长城修建以来就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长城就是个壮观的摆设,一旦被游牧民族的骑兵突破一点,就再无作用,清朝的著名大臣张廷玉就曾经说过“万里长城万里空”的论调。

而另一方观点则认为,如果没有长城,北方游牧民族就可以肆无忌惮的随意攻击,甚至一支小规模骑兵就敢轻易的进来掠夺。

历史上,汉朝凭借长城和险要的关隘抵御北方的匈奴,明朝凭借长城抵御草原上的蒙古和后期崛起的后金,长城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长城的阻碍,北方游牧民族的祸患将更加严重。

当然了,也有的朝代为了抵御骑兵部队,选择了栽树,靠茂盛的树木阻碍游牧民族的骑兵,但这在秦汉时期并不是主流,因为秦汉和匈奴的西北部边界降雨量并不多,想栽大量的树并不太容易。

靠栽树迟滞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北宋时期,因为北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去了长城防线,辽国骑兵可以在平原上长驱直入,为了迟滞辽国骑兵的速度,在华北平原北部栽树成了北宋迟滞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然了,如果敌人放火烧林,林木毁坏的速度会很快,从而可见,长城才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更有效的防御工事。

对此,大家怎么看?大家认为还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吗?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史记》,《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史》,《北方文化与匈奴文明》,《匈奴兴亡之追踪》,《汉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6

回答是没有。

首先是榆树的成活率高,那些小榆树苗沾土就活,不管土地多么贫瘠,榆树扎的根特别深,而且榆树用不了几年就可以生长成一道又宽又高的榆树墙,这种榆树墙枝杈纵横,可以对匈奴的骑兵起到障碍作用。

其次,榆树叶是一种很好的畜牧饲料,在战争中,战马饥饿的时候可以吃一些榆树叶来充饥。即便是人在饥饿的时候也可以拿榆树叶来填肚子充饥,因为在我小时候粮食短缺的日子里,就拿榆树钱,榆树叶混上玉米面糊,蒸窝窝头吃,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粮食不足的问题。


还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榆树是多年生的树种,它的寿命长达上百年甚至千年,如果生长好的话,它的树干特别宽大,可以说遮荫蔽日,在边境地区栽榆树,如果生长的好,特别繁茂,千军万马隐藏在榆树林中,是很难发现的。

匈奴是游牧民族,马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工具,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战争交通工具,那种植榆树和匈奴的马、羊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防止匈奴入侵,非要在边关要塞种植榆树而不是其它树呢?因为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榆树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吃榆钱、榆树叶及榆树皮会涨肚!对你们没有看错,吃榆钱、榆树叶及榆树皮会涨肚!不论是人还是牲畜都会涨肚!

匈奴入侵靠牛、马为交通运输工具,吃了榆树叶,榆树皮因为涨肚肯定会影响战况!虽不能说这个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匈奴的战况!

还有因为榆树可以药食两用。

古代打仗,有一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农业不发达,粮食产量很少,许多时候还需要树叶和野菜来充实到食物里的古代,能替代野菜的榆树叶,是一种优质的替代可食用树叶。

春天榆钱可以吃,到现在都是一种美味,榆钱蒸饭现在很难吃到了。榆树叶子一年四季都可以人畜食用,菜少的春天可以直接作为菜食用,也可以喂马,榆树皮含有淀粉,不但能吃还是杂和面的粘合剂,在我们这里70年代的时候,满街都是卖榆树皮的。

老的榆树皮可以搓麻绳,榆树树干长的粗大,木质坚硬,不但可以做房梁,还可以做家具,古代兵器的长矛杆子,估计也是少不了的。

最重要的一点来了,榆树的皮和叶和榆钱都具有药物功能,可以止血,可以治疗骨折,有接骨功能,还有安神功效,这对古代军冷兵器时代,多是开放性外伤来说,是有大作用的。

榆树还是比较容易成活,又容易成材的树种,水肥合适,光照充足,就能从小苗成长成大树,对于古代军团来说是有大作用的。所以说在古代的边关一般都种榆树,以此来防止外族的入侵。

第2个回答  2021-06-04

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

01.总述

秦汉时期防止匈奴入侵要在边关要塞种榆树,除了种树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了?据《史记》、《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为防止匈奴入侵,一般古人会选择保守型或者进攻型两种方式。进攻型,就是屯兵征讨,保守型,就是修长城建烽遂亭障,或者和亲。

至于题目中说的种榆树,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辅助措施。为啥种榆树?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匈奴人以骑兵为主,而马匹需要随时补充草料。但榆树叶子,马匹是不吃的;其次,这榆树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对于边关的水土保持,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好了,下面咱就详细说说,其他一些方法。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稥。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司马贞

02.屯兵征讨

先说第一种,屯兵征讨。这事儿干得最具影响力的,当数汉武帝。据《资治通鉴》记载,此人曾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出击匈奴。特别是河西走廊的那一仗,直接把匈奴人打得哭了出来,说什么没了祁连山和焉支山,牛马没法繁衍,妇女无法“美美哒”!

事实上,整个汉朝,对匈奴的武装打击一直没有停止过。到了汉宣帝时期,在汉朝的不断打击下,再加上匈奴内部矛盾不断,导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汉。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又投降了汉光武帝。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都是屯兵征讨的产物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宋)王安石

03.修长城建烽遂亭障与和亲

好了,接下来咱说说修长城。这事儿做得最成功的,是秦始皇。据《史记》记载,他当年三曾率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南。然后又修了万里长城,建了烽遂亭障。各位,在冷兵器时代,万里长城,的确能有效止住匈奴骑兵的铁骑!

至于和亲,最典型的当然就是王昭君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向汉元帝提出了和亲的请求。在一番颇具趣味性的挑选后,王昭君踏上了和亲之路。据史料记载,她被封为宁胡阏氏,还生了个儿子。事实上,这样的和亲,在秦汉两朝是常有的事

第3个回答  2021-06-03

在我国北方,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将中国分割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适合农耕;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适合游牧。所以,这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也被称为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的游牧民族在气候干燥、牧草枯萎的季节或者暴风雪、瘟疫侵袭的年份,衣食无着的之时,为了生存,难免就会出现袭击季风区通常有积蓄的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大多善于骑射,士力能弯弓,日常“人不弛弓,马不解勒”,所以,中原王朝边境的军队与之交锋往往失利或者边郡人口和财物被掳掠一空。

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动不动就“南方牧马”,故历代中原王朝都对北方边境十分重视,曾采用多种措施巩固边境,尤其以种榆树、筑长城、建烽遂、和亲、屯兵征讨最为常见。

种榆树

榆树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常见的落叶乔木之一,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其强,不管是山坡、峡谷、山川、丘陵还是沙地都可以生长。榆树根系发达,抗风性强,水土保持能力强。如果大面积种植榆树,能够很快地形成屏障,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保持水土流失。

榆树林

所以,在边境大量种植榆树,不仅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可以有效拦截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北方游牧民族一旦离开了马鞍,跟中原王朝的军队短兵相接,特别是中原王朝军队善于布兵排阵,其骑射的优势尽失。

筑长城

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在赵国和秦国北部,匈奴频繁出没,而在燕国北部的东胡也时常骚扰边境。面对骑着烈马如一阵风过来的匈奴和东胡士兵,中原诸国的将士追又追不上,防又防不住。于是,就有人提出能不能仿照京师都城的样子,在边境线上建立一道高高的城墙呢?

据《匈奴列传》记载:“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即匈奴);而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其中的陇西指的是今天甘肃的临洮,北地指的是今天的甘肃庆阳西南,上郡指的是今天的陕西榆林市东南;代地指的是今天河北蔚县东北,阴山指的是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大青山,高阙指的是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临河区西北。由此可见,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已经修筑了相当规模的长城。

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蒙恬率领数十万精兵北击匈奴,悉收河南地(黄河以南地区,今内蒙古河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因河为塞,自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南)至云阳(今天陕西淳化西北),借助山险,再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有万里之余。

西汉的汉武帝时候,也曾先后四次增筑长城:

第一次是在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破陇西,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匈奴单于欲杀浑邪王。浑邪王于是就率领十万匈奴兵归降了汉朝。汉朝就在河西走廊设立陇西、北地、朔方、云中、代五郡纳其部众,并“始筑令居(今甘肃永县县西北)以西”。这次修筑的一段长城,大致东起永登西至酒泉(今天甘肃酒泉)。

第二次是在元封三年,即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刘彻派出将军赵破奴,深入西域,连破楼兰和车师,威胁乌孙和大宛。“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这里的亭障就是长城范围内的一种防御工程。这次修筑的长城,大体东接酒泉,西至玉门(今天甘肃玉门市以东,不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玉门)。

长城

第三次是在太初四年,即公元前101年。汉匈局势逆转之时,匈奴贵族纷纷投降汉朝。汉朝为了受降方便,就在朔方郡高阙关西北的漠北草原地带建立了受降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及后旗正东,五原县东北)。“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今克鲁伦河上游)。”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河北的居延海)。 这次修筑的长城大体是南起酒泉,北至居延海。

第四次是在太初四年,即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破大宛,西域震动。“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这其中的“亭”即亭障,即长城范围内的一种防御工程。这次修筑的长城东起酒泉,西至新疆。

建烽遂亭障

烽燧和长城相辅相成,既可和长城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也可以单独存在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的边境之间。所谓烽燧就是用来传递警报,各障塞之间互相通消息的。

通过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可以看出,其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期,当时的边境每遇到敌情,守将就会派遣戍卒通过击鼓传声的方式,一级一级将敌情传到遥远的京师,向天子报警。而到了西周时期,又出现了用烽火和击鼓传声参互使用,所谓“烽可遥见,鼓可遥闻”。比如,西周末年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使用烽燧的具体表现。

所谓亭障就是用于管理烽遂、传达警报之地,类似我们所说的碉堡,也是长城关隘的延长部分。如上文中提到的“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及“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这些亭或亭障都是用来管理长城之上烽遂的。

秦汉时期在北部边境采取种榆树、筑长城、建烽遂亭障,有效地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保护了中原王朝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当匈奴骑兵或者西域诸国入侵中原王朝时,这些高大的城墙和榆树就能能够有效地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结合烽遂亭障制度,使军情能够快速传递到边关守将及京师,以便作出有效的抗击和应对措施。

不过,除了这些利用地形地势人为地制造的障碍外,中原王朝针对自身财力不足、军力不强的特点,还对游牧民族采取了怀柔政策,这就是让后世评价不一的“和亲”政策。

和亲

和亲政策最初始于汉太祖刘邦时期。当然,秦昭襄王时期芈八子(宣太后)和义渠王的恋情也可称为中国历史上“美女换和平”的最早版本。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白登之时,情急之下,只好采纳了谋士陈平的计策,暗中派人用珠宝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突出重围的刘邦为了不跟匈奴再次发生冲突,就采取了娄敬的建议,开始西汉和亲的历史。

汉朝皇帝认为,匈奴之所以不断南下牧马,就是为了南方的财物和美女。如果把汉朝公主嫁给他,并送上丰厚的嫁妆,那么匈奴既然不用发动战争就可以得到财物和美女,自然就不会再发动战争了。况且,如果他娶了汉朝的公主,就是汉朝的女婿,自然也不会再与汉朝作对。如果汉朝公主生下的儿子继任了单于,就是汉朝的外孙,就更不会跟汉朝的舅舅或外公作对了。

昭君像

就这样,战争不仅没有让女人走开,反而因为女人的原因而减少甚至避免了战争。从此,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承担起了历史的重任,从富庶的中原走向了荒凉的草原,书写了一段段或美丽或悲凄的传奇故事。请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吧:昭君、细君、解忧、文成……

屯兵征讨

不管是长城也好,还是和亲也罢,只能解决一时之困,却不能解决长久之安。对于像匈奴这样只认识武力的游牧民族来说,你的软弱只能让他更加盛气凌人。

吕后执政期间,匈奴冒顿单于竟然修书一封,公然调戏吕后:“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想要迎娶吕后。冒顿单于这种只图一时痛快,不顾长远后果,使他的后代子孙在不远的将来付出了血的代价。

而让匈奴人胆颤心惊的正是汉太祖刘邦的曾孙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边境问题和太祖白登之围和吕后书信之辱,自元光二年(即公元前133)开始对匈奴军团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批批英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特别是霍去病对河西走廊的空前胜利,给了匈奴沉重的打击。匈奴妇女们用婉转悠长的嗓音传唱起一支哀怨的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霍去病像

自西周镐京之乱以来,中原王朝就不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战国、秦、汉、明历代王朝也不断修筑长城,加固边关。但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其实,只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强大的民族才有最牢固的边关。

我相信,今天之中国正在崛起,万国来朝的日子就在不远的将来!

第4个回答  2021-06-03
秦始皇时期,曾经有一句著名的谶语,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认为推翻秦朝统治的会是北方匈奴,因此派大量民工修筑了长城要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