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德文化中“德“的含义。(5分)

如题所述

“德”字,它是由“彳”“十”“四”“一”“心”组成的。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就把德的内涵全部包容在其中。“德”字,右边上面是个“十”,下面是个“四”,再下面是个“一”,最下面是个“心”,左侧是个双人旁“彳”。这个字的整体效果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拥有十种善心(“十”)、四种行为准则(“四”),一心一意(“一”“心”)地去做、去实践,为家庭、为民族、为别人(“彳”)而奉献,这才是真正的“德”!

十善心

“十善心”,又称“十善行”,包括:“忠孝心”“好善心”“慈悲心”“平等心”“博爱心”“教化心”“忠恕心”“和蔼心”“忍耐心”“勇猛心”十种心,很完整地把如何塑造道德灵魂的内容和方法包含在其中。

忠孝心:要忠于国家、忠于民族,这是忠孝心的根本。要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忠”,是大忠。要去掉自己的私心、欲心。这样才能够符合“忠”的本意。在家庭、在学校,我们都要有孝心,对父母要做到孝,对我们的老师要尊敬。老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责任,责任重大,为我们辛勤地付出,所以我们对他们要尊敬。古代的祖先,对天、地、师、君、亲都要表现出这种忠孝。

当然,忠孝心也要将它与明代以后理学提倡的那种僵化的“忠孝”区别开来,把这个分水岭、两界山要分辨开来,要还老子和孔子哲学思想的本来面貌,站在能够开发自己智慧的高度来讲忠孝,而不是盲从、不是盲忠。

好善心:人人都要树立起好善心。“善”,就是见人之危,我们要扶助和帮助;见物之危,也要救活解脱。对人、对动物,都要有这个善心才行。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的生命的痛苦之上,那才是善,见到别人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主动去扶助,帮助使人脱困,那才叫善。

“善”字,我们要把它上升为一种仁德,来进行尊崇。将自己的心,建立在帮助别人获得快乐上面,这就叫“善”。

慈悲心: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慈悲心是不是宗教?其实根本不是。实际上,慈悲心是做人的根本。老子《德道经》当中,直接谈到了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们人类的发展离开了道治社会,德治社会也离失了以后,就进入了四个阶段,就是仁治阶段、义治阶段、礼治阶段和智治阶段。

我们现在是不是纯粹靠后天的智识来治理自己的身、管理自己的家庭、管理自己的单位?很少运用慧、很少用大慧来管理,更不用说用仁德来管理、用义德来管理、用礼德来管理,纯粹是用自己学习掌握的西洋文化知识所取得的那种微弱的智力,来管理我们自己、管理家庭和管理单位。实际上,本身就离失了祖宗们要求我们达到用仁治之心来管理我们的心、管理我们的身。

慈悲,就是建立在这个仁治之上,要用仁慈之心来对待身边的所有人、事、物。

平等心:就是要求我们心中没有富贵贫贱的区别和区分,要一视同仁,同样对待,同等对待。现在的同学之间,可以说平等心不太常见。学习成绩好的和学习成绩差的,家庭环境好的和家庭环境差的,这其中的不平等现象都是客观地存在的,但是要求我们用一颗平等心、慈悲心去对待这种差别、差异,不要另眼看待,不要自慢我高,也不要自我卑贱,丧失自己的志向。学习差、条件差的人不要倒志,不要倒了自己的志向;条件好的人、学习比较好的人,不要有这种分辨心而自我骄傲,骄傲的人一定会失败,最终会跌下来,谦虚是能使人进步的,这一点被历史所证明,被所有有成就的学者所验证。

所以,这个平等心要牢牢地在我们心中树立起来,不要有人我之分,大家都是一体,都是尊贵的生命。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平等心。

博爱心:要真正非常博大、非常精深地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祖先的优秀文化、爱我们祖国美好的前途。在家庭里,我们要爱父母,要爱兄长、兄弟姊妹;在学校里面,要爱老师;在单位里面,要爱同事。这种爱没有界限,也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分,是流自心灵深处的表现,要把这种爱逐渐扩大、培养,注重培养这种博爱心。由于这种爱它能够使我们心胸变得开阔,各种五德的能量能够进入我们的心灵,打造我们精神状态,所以这种爱值得我们去主动地培养。

教化心:就是见到别人有善的行为,要表扬、要学习、要褒扬,而不是讽刺挖苦。现在很多人,见到别人做好事,不仅自己袖手旁观,而且还讽刺挖苦打击,这种现象都是非德的表现。

忠恕心: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看起来是儒家的思想,实际上也是道家的思想,是孔子从老子那里、从《德道经》里面学习以后构筑的两句话。

在法国,这句话曾经成为法国人抵御他们本国各种错误思想的一个座右铭,作为他们建国的一个座右铭。大家可以看一看历史。看看国外的历史和报道,就知道外国人很积极地在运用这些优秀的思想,来帮助他们的国民建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其中就有这一句。

所以,我们自己要注意培养这个忠恕心,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成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要把握好。

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既要想到自己的利益,也要想到别人的利益;要换位思考,这样才能保持前面各种心的建立。

和蔼心:和蔼心是一种基础方法,就是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要表现出礼德来。这个礼德就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培养和蔼心才能增进自己心中的礼德能量。

待人接物要和蔼,语言要温和,脸上要带着微笑,要变得慈祥,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表现得亲近。亲戚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都会带来一个良好的外环境。

有个外国人,学习《德道经》以后,他就尽量保持微笑,在街上见到每一个人,他都微笑地打招呼:“早上好!”这样就感觉到自己愉快,而且别人回报的微笑也能给他带来愉悦。现在西方还保持这种习惯,大家一见面,特别是早上,不管认识不认识,彼此都要互相和蔼地问声“早上好”,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注重培养和蔼心。

当然,西方人的心灵里,这个私心也始终没有动摇,这是他们最大的缺陷,我对西方人进行了几年的教学工作,要想使他们心灵当中真正放弃这种私心,非常地困难,因为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不被侵犯。要想给他们指出来这一点,要比教中国人更困难些。但是,他们的教育机制上,对这些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的方法却非常地注重。

所以对文化的研究,一定要注意到最基础、最细致的文化基础当中去研究,才能看到这个民族文化的精神灵魂,看到其中的实质上,使它充分地显露出来,中华民族文化,却是一个道德的文化,这种慈容特性完全包容在其中。

忍耐心:也是德性的一个重要成分,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培养。如果没有把一把刀放在心上我们都不动的这样一种境界的话,那么在现在的社会当中,要想开创出一个亮丽的前程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所有四周围充满了私心私欲、自私自利、危害他人、唯独利己的现象。在这个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根除之前,那么这种忍耐心无疑就是保持我们身心中道德精神的最重要的方法。倘如忍耐不住,那可能就将自己的道德品格丢失了。

忍耐心,要主动地在社会当中、在学校当中、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去主动地培养,培养自己的这个忍耐精神。“天降大任于斯人”,要考虑到,天地外环境中“苦其心志,饿其肌肤”的这些条件,是天地在再造我们,我们要乐于接受。我们要主动去培养忍耐心,才能真正地成为国家栋梁。

勇猛心:勇猛心,也是十善心之一,是十种善行之一。因为老子曾经说过:上善治水,处下不争。把握好了,就拥有了一种韧力,拥有了刚柔相济的韧力。这个勇猛心,就是凡是当为的,就要勇敢地去做,而不要为了一己的私利、私心、私欲而畏缩和退避不前。

假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小偷偷钱包,有几个人能够敢具备这种勇猛心而加以揭露呢?没有!一辆长途汽车上,上来两三个持刀的歹徒,竟然就可以将整车人所有的钱包都搜的干干净净,这个现象不是很奇怪吗?!一辆车上四五十人居然害怕三个人,这不就是我们缺乏这种凛然正气、缺乏这种勇猛心导致的吗?如果十个人具有勇猛心,那么歹徒能够得逞么?----绝对不能得逞!

所以,尽快地恢复道德文明建设,恢复德性的培养,使人们都具备这种心,拥有道德的无私无畏极其重要,这是振兴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个德的内容太丰富了,包含到了我们做人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住。

四项准则

非礼勿行(非德勿行);非礼勿言(非德勿言);非礼勿视(非德勿视);非礼勿听(非德勿听)。

这个“礼”不要错误地理解为只是说教的“礼”。这个“礼”,是指《黄帝内经》里面给我们介绍的“心”,心中要具备这种礼德的能量,我们的心才能产生光明。

中国有句成语“眼明心亮”。怎样做到眼明心亮?怎样才能“眼明”?真正的“眼明”,是具有仁德之性、慈悲之行,眼睛才能真正地明了;所谓“心亮”,是要我们心中具有丰厚的礼德、仁德和能量,那么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明。

第一个“明”,是指明确的“明”;第二个“明”,是指心里面真正亮堂的“明”。这个“明”字,是由一个“日”、一个“月”共同组成,就是要像太阳和月亮那样,将它们的光明无私地撒向社会,那才叫真明。

所以,古人在教导后代修德的时候,强调要守住心灵的光明,并且用“礼”来加以规范制约,所以这样才有这四句话:“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凡是不符合道德的、凡是影响我们心中放出光明照亮人生之路的、凡是阻挡我们智慧开发的所有内容,我们都要自觉地将它拒之于心身之外,不要去接受它,这才叫守住了四项原则,要求我们一心一意地去做到。

一心

中国有句成语,叫“三心二意”。什么叫“三心二意”?“心”是由三点水、中间加一钩“乚”,共同构成“心”字。这个心,就有阴我心、阳我心、真我心之分。

我们去掉自己的私心,去掉这个贪欲,在符合道德准则的前提下,正确地去学习、生活,具有一个德性的品格,这个心才能光明,这个“钩”才能去得掉。中间这个“钩”,就阻碍了心中的光明,阻碍我们知道德的真实内涵。只有把这种贪欲、这种过度的私心,把违反道德原则的私心和贪欲,把这些都清除掉,这三家就容易相见。阴我、阳我、真我都相见了,它们在大脑当中变为一体共同地工作,那么我们就出现大智慧了。所以,古人就形容办事不用功,常常是因为三心二意造成的,要求我们一心一意。

一意

“一意”,是指的什么呢?是指我们脾土里面的信德。有的人,信德不真,半真半假,不是真信。因为人在信当中,有一个后天的信和先天的信,这就是两种意,叫做真意和假意。

有人信德不足的时候,办事的成功率非常低。信土差的人,去商店买个东西都买个次品,精挑细选选了半天,拿回去却是个次品。这种现象很多,就是说自己体内的能量不足以后,自己的行为就很自然地向错误的方向行走,把握不住机会,错过很多良好的机缘。

所以,古人就告诉我们要一心一意。在心里面要去掉这个钩,将阴我、阳我、真我结成一体;将这个意,也去掉后天俗性的认识,把握住真的东西和正确的东西,用这两者结合在一起,主持大脑办公室里面的表层、质层、核心层三层的工作,整体都把握住进行工作,那我们就既能够产生大智慧,也能够打造一个健康的身体。在人生之旅的路上、在百年的人生发展期当中,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7

易中天解字,“德”字的两种用法与含义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4
德文化是在中国农牧经济时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政治文化。
  “德”字在中国古代出现的时代相当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德”从彳从直,而古“直”字由上面一竖,下面像一双眼晴的横“目”组成。
  从“直”字外形及其组成的汉字的意义来看,古“直”字产生于采猎经济末期,农耕经济初期,是个会意字,指代用来测量太阳运行以确定季节,从而指导农业生产的方法。上面的一竖代表测量太阳在一年中南北运行的长杆,“目”代表用眼睛进行目测。后来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目测改用画在地上的横格进行测量,横“目”改成了竖“目”。再到后来,测量太阳南北运行的长杆上增加了一条表示东西方向的横杆,就在古直字上增加了一横;在长杆底下还建了一个高台,就在古直字下增加了“乚”,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直”字。与“直”有关的不弯曲、价值、种植等意义或直接来自这一测量方法中的直杆,或来自这种测量的重要价值。而“目”指代表眼睛之外还指代数目,则与观测太阳运行规律时画在地上方格有关。在古代,人们正是通过观测阳光照射长杆的投影,并与画在地上的那些方格进行比较来确定四季及二十四节气。
  “彳”可能表示戴冠的、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能指“小步也,象人胫三相属连也”[1],表示人相随,中间的横由表示高台的“乚”演化而来。
  因此,德,从彳从直从心,表示用心掌握了太阳运行规律用以帮助人们,人们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地跟随。“德者,得也”, “得”是“德”的异体字,是人们不再用横格测量季节轮换,而用尺寸来测量季节轮换时的“德”字。
  因此,可以推断,德文化产生于农牧经济初期,指利用自然规律造福社会。
  在农牧经济中后期,农牧生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播,较大的部落联盟及国家逐步形成,公平观念形成,分配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冲突和战争日益频繁,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秩序成为突出任务。先哲们对社会伦理的思考也就日益深入,形成了相应的论著。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形成了一批社会伦理探索的理论成果。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收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的《论语》等是其中的代表作。
  由于对德关注的重点从自然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这些著作论述的重点都是伦理之德。《道德经》注重从道这一本源上探讨德,而《论语》则是立足于德来叙述其对言行要求。所以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2]
  这种只重视社会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甚至导致了对自然科学的轻视。如《论语》中就有这么一段对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3]孔子的这种态度表明,当时的社会上层知识分子非常轻视对生产技术的研究。
  这种态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因此,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处理社会关系的理论炉火纯青,但生产技术发展得非常缓慢,直到西方列强打破中国的闭关自守之后,中国才开始进入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这也导致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停滞,使中国近现代社会管理创新落后于西方国家。
  德文化是在中国农牧经济时期形成并走向成熟的政治文化。在其形成阶段,主要通过生产技术创新来改善民众生活。在其发展成熟阶段,主要通过提高自身的品行来影响民众的行为,以 “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建立和谐社会的目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