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木结构一般用什么木材

如题所述

古建筑中常用的木材,一般为原木和锯成片的板方材,大木中最常用的是杉(SHAN)木,同时也有用到松木、粟木、榉木、柏木、楠木等,具体如下:
1、杉(SHAN)木。多用于厅堂及亭台楼阁木结构中的柱子、桁条、椽条、望板楣檐、勒望条等。杉木的抗腐性能和抗压性能稳定,不易被虫蛀,且木材自重轻不易变形,是较为理想的建筑材料,抗压腕力的刚性是很好的,抗震性能也不错。
2、松。在古建筑中用的不太广泛,一般柱、梁、枋、桁等都不用松木做,它的硬度好于杉木,但防腐防虫性却不及杉木,加之松木的挠度较大,易开裂变形,而且处理不好油囊日后还有渗油的问题。在过分考虑成本时才用松木,但需做好防腐防虫措施后再用。常用于一些草架部分和一些轩内的弯椽与草望板上。
3、粟木、榉木。
此二种为材质坚韧的木材,古建筑中常用于做一些承重的构架上,如开间的骑门梁、进深的大梁、花篮厅的花篮大梁及转角梁垫、柱眼门木梢等。
4、柏木。常用作装修(或小木作)及槛、实拼门中的木梢、过墙板上的插横板,工具中做木锤,瓦工中的罗谷抄板,也有用来做扁做大梁的。
5、香樟。常用做弯椽,弯件转角和木雕件如楼梯转角扶手、佛像、美人靠(吴王靠)的脚料、花板、斗拱昂等(也是过去民间做衣柜、食物箱的材料)
6、楠木。一般只有用在殿宇、宫殿及高档厅堂建设中用楠木做柱、梁江南一些花厅也有部分梁、柱或部分装修用楠木的。
7、银杏木。
常用于高级的木装修上。由于它不易变形,木质细腻光滑又易于雕刻,常用于厅堂中的木装修、地罩,匾额,抱对,招牌及精细雕刻的夹堂板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9
我国不同地区的古建筑使用的木材不尽相同,基本秉承“就地取材”的特点。根据《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规范》编制组的倪士珠

匪夏固等中国木结构研究方面的老前辈们的研究,我国古建筑木结构大致有以下用材特点:
北京地区明朝遗存的木结构建筑以使用楠木居多;
河北地区,如承德、曲阳、易县等地通常
采用油松、黄花落叶松、红松、白松(云杉)
、柏木、愉木、杨木等;
内蒙呼和浩特地区,如大召寺和辽代万严经塔等,几乎全部用油松木材;
山东曲阜地区,如孔庙奎文阁、大成殿等,用楠木、
油松、榆木、椒木和毛白杨;
山西地区,如应县、大同、五台、介休等多用华北落叶松(红杆)和油松;
陕西西安地区,如城煌庙牌楼及大成院清真寺大殿等主要使用华山松、榆木和槐木;
四川地区多用楠木、柏木和杉木;
湖北地区使用的树种较多楠木、柏木、杉木、马尾松、松木、柳木
、榆木
、松木等均有使用;
湖南地区,如衡阳、大庸、岳阳等多用楠木、柏木、杉木、松木、樟木等;
福建地区,如福州、泉州、邵武等地多用杉木、柏木,在民居中亦见有使用木荷、柠檬按等树种

江浙地区主要使用楠木、柏木、栗木和杉木,另外还使用香樟、样木、山核桃和木荷等。
第2个回答  2020-04-09
何东西都有优缺点。而且木结构除了防火性差为其致命缺点外,几乎没有其他大的缺点。无论是在干燥地区,还是潮湿地区,都有对应的良好木材可以适用。木材吸热比较好,冬暖夏凉。
其实,古代用木材,在重要建筑中主要用于柱梁板等结构中,施工相对方便。而用于防护的结构,比如墙、城池等还是用的土、砖、石。
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都在中原地区,陕西、四川、河南、江浙、河北等,这些地方并没有好的石材。至于开山取石,是被禁止的,因为怕破坏风水,尤其是都城附近的山川河流是严禁破坏的。至于挖矿,更是明令禁止,认为矿物是天地精华,不应被开采。当然,金银之类除外……
至于用砖石来砌筑建筑,首先这种技术即便在现在也不是普通人能学会的,烧砖工艺很复杂、砖的供应量不多,且一般被征用,用于国防和贵族的生活。另外,用砖来砌筑的粘结料,即现在说的水泥,古代没有,古代使用的是黏米调和物,这就很贵了,等于要用粮食来修建筑,普通人根本搞不起。第三,普通人家修建砖石结构房屋会有谋反的嫌疑,因为古代只有国防和重要建筑才被允许采取这种结构。第四,中国古人认为用砖石结构不是很吉利,主要用于修建阴宅,即墓地。这和中国五行文化有关:木,象征的生长发育,象征着欣欣向荣,繁荣茂盛;而石、砖在古代不被认为是土,而被认为是金,金,主收敛,即象征着从外往内收敛(用于墓地建造,把祖先的灵气、阴宅的风水都收敛起来,不给外人占用),又有坚固之意(用于军事上的建筑,防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