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长平之战中赵国没有换将,廉颇对白起,最后谁会赢?

如题所述

当然还是秦国白起会赢,不过历史上就没有白起坑杀40万赵军了,赵国输得也不会这么惨了。

赵孝成王之所以用赵括代替廉颇的根本原因是赵国的粮食吃不消了,因为廉颇一直防守,秦国没有更好的办法攻破廉颇的营垒,双方只能大规模消耗,赵国实力不如秦国,到最后只能是失败,但是这个失败总比赵括的冒进失败要强。

赵括的失败在于轻敌冒进,无论秦军主帅是不是白起,赵括都犯了严重错误,白起是打歼灭战的好手,在长平之战应用的计谋就是诱敌深入,再聚而歼灭,白起把秦军分成两部,一部与赵军主力作战,然后佯装败退。

另一路从赵军两侧进行包抄,等到赵军进入秦军预设的包围圈,再切断赵军的后退与补给线。赵军发现自己被围,肯定是拼了命要突围,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秦军发动所有兵力切断赵军后路,秦昭襄王甚至动员秦国河内郡所有15~60岁男子去战场上运输粮食和辎重,赵军40万人在包围圈中没有补给与粮食,军心混乱,先后四次突围都失败了。

而廉颇用兵与赵括是完全不同的,廉颇认为野战赵军不是秦军的对手,因为不与秦军在野外开战,而筑城坚守,秦军如果攻城势必消耗很多,因为攻城战是最难打的,虽然秦军强大,面对坚守不战的廉颇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慢慢消耗,这样的话,赵军即使有损失,也是可以接受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赵国实力不如秦国,粮食储备也不如秦国,继续消耗下去可能会面临断粮的风险,如果廉颇对战白起的话,白起要想打赢廉颇率领的赵军,如果不能引诱赵军出击,唯一的办法就是切断赵军的补给。

正面的长平战场显然没法切断,只能从侧面南北两个方向分别从魏国北上和赵国北部南下,但这样也是很难做到的,其实赵国损失的45万大军中有5万人是廉颇损失的,廉颇实行坚守不战的策略同样是有损失的。

白起接下来能做的,就是寻找赵军防守的薄弱环节突破,如果找不到,白起就只能消耗赵军,任何实力逼得赵军断粮,坚持下去赵军肯定先断粮,那样的话,赵军就会军心大乱,但是,至少不会被秦军包围而歼灭,赵军可以选择后退到赵国腹地,拱手把长平让给秦军。

即使这样,赵军仍然可能会有5~10万的兵力损失,但是长平之战赵军主力尚在,白起也无法全歼赵军,但这一战让赵国元气大伤,比赵括的结果要好得多,白起虽然能以实力消耗打败廉颇,但是秦军的消耗也不会小,可能比赵军还要大,因为秦军是攻城一方,损失肯定会大,当赵军撤退后,秦军也没有力量再组织追击了,况且还怕中了赵军的埋伏。

高手对战时,拼的是意志、战略战术、士气,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或者双方同样的战争水平,最后就只能拼后勤、补给与实力,那当然还是秦国赢,赵国败,这是无法避免的。白起的军事能力与廉颇相比,强得不太多,几乎持平的水平,白起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能让廉颇中计,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换帅。

这就像王翦对战李牧一样,李牧在,王翦无法取胜,李牧一死,王翦三个月就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7

赵王是不可能不换下廉颇的,为什么换下廉颇,让年纪轻轻的赵括替换,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所谓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就是一句最著名的话,战争打的就是钱,粮草、军械、以及医药。而当时秦国与赵国,因为这长平之战,都勒紧了裤腰带。可以先捋一捋,赵王为何会换了廉颇,选择年纪轻轻的赵括。

在赵括上场之前,廉颇的表现,也确实有老矣的样子。廉颇刚上场,赵军就被秦国,斩杀了斥候副将,以及第一道阵地失守,数名都尉殉国。

然而面对这种不利的情况,廉颇选择了防守战,高筑墙,然而秦国却看破了弱点,利用赵军的侧方的太行道突袭,结果显然可见,第二道阵地被破,又有都尉被俘虏。

这样一来,廉颇只剩下了百里石长城,以及长平关为第三道壁垒,而后廉颇采取了龟缩战术,就是任凭秦军如何挑衅,始终不出战,不给秦军任何可乘之机。

并且不断对后方索要增援、粮草,坚定的选择了消耗战,以求秦军支持不住,退兵。

秦军确实也无法突破,在此之前做了众多准备,面对固守城池的廉颇,怎么会善罢甘休,而是让秦国不断增援部队,战争开始了升级,变成了决定两国的国运之战。

在长平之战前,赵王对于上党之地,也有了充分的了解,知道这地方的重要性,代表了未来争夺天下,这一战避无可避,所以才有了之后的长平之战。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这一战会变成决定两国争霸天下的一战,战前没准备好决战的准备,在战斗升级之后,也首鼠两端。

赵王没有决战认知,然而秦昭王对这一战却有了充分的认知。为了这一战,秦昭王早在公元前266年,采用了丞相范睢的远交近攻,交好齐国,让齐国与赵国断了往来。

这也导致了,在日后赵国长平之战时,四处借粮无果,五国坐山观虎斗,只能依靠自己的国力,强行对抗秦国。面对这种情况,国中疲惫,粮草不足的情况之下,赵王对廉颇的龟缩战术,实在是忍无可忍,换下了主将之位,让赵括上位。

让赵括采取主动,赵括也丝毫不客气,成为主将便采用了全线进攻的行动,这主要是国中无粮,不得不进攻。

但是在白起这名战无不胜的老油条面前,萌新的赵括陷入了白起如同神迹的穿插包围战术,最后被包了饺子。最终结果,“至九日,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而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

1,这一战,秦军有了万全之策,早在前几年,就断了赵国与其余五国的关系,以至于长平之战,没有哪一国,肯借粮给赵国。这就是政治上的先机,远交近攻!秦国得一分,赵国失一分。

2,而在长平之战各国的君主表现。

秦昭王身为秦国君主,亲自来到河内动员,十五岁以上的人,前去支持长平,以及筹备粮草,支撑白起的行动。而赵王却无所事事,起码并没有秦昭王的表现,亲自去发动全员。要知晓这是君主时代,两国君主比较,老谋深算的秦昭王不要太强,秦国得分,赵国失分。

3、赵国零时换主将,把廉颇换下,新的赵括上位,军中中上层将士,从廉颇一脉的人,变成了赵括父亲赵奢一类的人,人心浮动。

从龟缩战术,变成了相反的主动全线进攻,造成了军中人心浮动。

而秦国也从主将明面变成了白起,然而这是从一开始就制定好了的策略,并且白起是秦国的一面旗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旗帜,军中人心非凡没有浮动,反而士气大增。

战术也是一开始规定好了的,并没有变动。这里还是秦国胜。

这长平之战,从一开始就倒向了秦国,秦国占据了所有先机,赵国不得不进行决战。

在面对一直被打压,国内财政窘迫的情况之下,赵王是不可能不换下廉颇,就算不是赵括,也会是别人,除非赵王未卜先知。

长平之战,一步错,步步错,赵国从一开始就失去赢的机会。情报、联合、财政、人员、各种方面,赵国都输了。老谋深算的秦昭王VS萌新赵王丹。

战无不胜老油条白起VS 一步错廉颇,步步错萌新赵括。深谋远虑的范睢VS 若干人..赵国不输,都有鬼了!

第2个回答  2021-01-14

想必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影响了战国的整体走势,也是当时战国的转折点。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去对抗秦国的攻击了。如果当时赵军一直是廉颇来领军,没有换将的话,秦军是白起来领军的话,谁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呢?

廉颇和白起都位列于战国四大名将。不过要是真正排名的话,我们都会把武安君白起排在第一位,廉颇则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所以很多人感觉白起一定会取得胜利,而且当时秦军的优势也很明显,这也让很多人看衰廉颇。综合各个方面实力来说的话,秦军的确是占据了优势的,秦国的综合国力也要比赵国强太多了,而且长平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消耗国力的持久战,赵国肯定是耗不过秦国的。

其实赵国还是有机会取胜的,当时秦军在攻占韩国野王地区的时候,赵国要是意识到秦军是志在上党而不是野王的话。那么赵军就应该在赵韩边界大量的集结兵马了,一旦发现秦军异动赵军就马上出击,这时赵军取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毕竟秦军刚刚经过野王之战,难免会有些疲惫不堪。加上这时的秦军大概只有二十万左右。所以如果赵国有所防备的话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但是历史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而且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慢慢增加兵力的,他们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会爆发这么大的一场战役,决定了两国今后的命运,更决定了战国今后的命运。赵国大将廉颇擅于防守,秦军则是善于攻击,特别是武安君白起,白起一生之中经历了太多的战役,但是并没有尝过败绩。白起和廉颇对峙的话,结果真的是很难猜测。

不过最有可能的结果,应该就是秦军撤退。当然赵军也是不敢乘胜追击的,其实赵国根本没有想过会打赢秦军,他们只是想逼迫秦军自己撤退,廉颇的坚守政策就是想要逼迫秦军撤退的,但是没有想到他面对的秦军也是越来越多,他们也只能增兵防守。

后来赵国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赵国所有人都希望这一场战争能早点结束,但是廉颇知道跟秦军正面作战,根本就没有胜算的,所以只能慢慢坚守的,廉颇被换下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帅位还没坐稳,就命令赵军主动出击,结局自然就是全军覆没了。

第3个回答  2021-01-14

想必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影响了战国的整体走势,也是当时战国的转折点。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去对抗秦国的攻击了。如果当时赵军一直是廉颇来领军,没有换将的话,秦军是白起来领军的话,谁会获得最后的胜利呢?

廉颇和白起都位列于战国四大名将。不过要是真正排名的话,我们都会把武安君白起排在第一位,廉颇则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所以很多人感觉白起一定会取得胜利,而且当时秦军的优势也很明显,这也让很多人看衰廉颇。综合各个方面实力来说的话,秦军的确是占据了优势的,秦国的综合国力也要比赵国强太多了,而且长平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消耗国力的持久战,赵国肯定是耗不过秦国的。

其实赵国还是有机会取胜的,当时秦军在攻占韩国野王地区的时候,赵国要是意识到秦军是志在上党而不是野王的话。那么赵军就应该在赵韩边界大量的集结兵马了,一旦发现秦军异动赵军就马上出击,这时赵军取胜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毕竟秦军刚刚经过野王之战,难免会有些疲惫不堪。加上这时的秦军大概只有二十万左右。所以如果赵国有所防备的话是能够取得胜利的。

但是历史已经是既成事实了,而且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慢慢增加兵力的,他们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会爆发这么大的一场战役,决定了两国今后的命运,更决定了战国今后的命运。赵国大将廉颇擅于防守,秦军则是善于攻击,特别是武安君白起,白起一生之中经历了太多的战役,但是并没有尝过败绩。白起和廉颇对峙的话,结果真的是很难猜测。

不过最有可能的结果,应该就是秦军撤退。当然赵军也是不敢乘胜追击的,其实赵国根本没有想过会打赢秦军,他们只是想逼迫秦军自己撤退,廉颇的坚守政策就是想要逼迫秦军撤退的,但是没有想到他面对的秦军也是越来越多,他们也只能增兵防守。

后来赵国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赵国所有人都希望这一场战争能早点结束,但是廉颇知道跟秦军正面作战,根本就没有胜算的,所以只能慢慢坚守的,廉颇被换下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喜欢纸上谈兵的赵括帅位还没坐稳,就命令赵军主动出击,结局自然就是全军覆没了。读者朋友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第4个回答  2020-09-26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去假设分析。

长平之战影响了整个战国的走势,也是整个战国的转折点,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就再也没有能力去抵抗秦军了。那么当时来说如果赵军一直是廉颇来领军,秦军是白起来领军的话,谁能够取胜呢?

白起和廉颇都是战国四大名将。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排名的话,一般都是把白起排在第一位,廉颇是排在最后一位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还是会觉得白起能够取胜,而且当时来说秦军对于赵军来说也是优势的。那么秦军取胜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综合各个方面来说的话,秦军确实是占据了优势的,秦国的综合国力是要比赵国强很多的,而且长平之战本来就是一场持久战,对于赵国来说根本就不适合打持久战。

当然赵国其实完全有机会去取胜的,当时秦军攻占韩国野王的时候,其实赵国就应该意识到秦军是志在上党而不是野王。那么这个时候赵军就应该马上大量的集结在赵韩边界,一旦秦军异动赵军马上出击,这个时候赵军取胜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毕竟秦军刚刚经过了野王之战,又开始进攻上党。加上这个时候的秦军大概就在二十万左右。所以如果是赵军早有防备的话完全可以取胜的。

但是历史不能重来,而且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秦赵两国都是慢慢增兵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会爆发这么一场大的战役,决定了两国的命运,更决定了整个战国的命运。

廉颇擅守,但是我们都知道秦军是擅攻的,特别是白起,白起一生之中大大小小的战役太多了,基本上是没有败绩的。廉颇和白起一起对峙的话,结果真的很难说。

但是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秦军撤退。当然赵军也不会追击的,其实赵国当时全国上下都没有想过会打赢秦军,他们要得就是逼迫秦军自己撤退,一开始廉颇的坚守政策就是想逼迫秦军撤退的,但是却没有想到秦军越来越多。

但是我们都知道廉颇在一开始的时候却是连连失去阵地,第一第二道防线都已经被秦军占领了,这个也是为什么赵王会换下廉颇的原因之一。但是只要是廉颇来继续坚守的话,而且赵国国内有源源不断的粮草送来的话,那么廉颇守肯定是能守住的,当时来说只要是双方都不主动出击的话,其实谁也没有胜算。

但是奈何赵国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全国上下都在希望这一场战争早点结束,但是廉颇知道打肯定是没有胜算的,所以只能是坚守。那么廉颇被换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赵括一上来就是主动出击,结果被白起全部包围。全军覆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