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的历史是什么?

如题所述

清道光年间,这里设有炮台,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这里留下了抗外御侮的光辉业绩,1963年9月7日沙面进行基建时,还挖出了两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广州城防炮,一门是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在佛山铸造,重六千斤。

这两门炮至今仍然陈列在沙面面对白鹅潭的岸边。它将作为广州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见证,永垂于后世.

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被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英国从此打开了武装入侵中国的大门。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咸丰七年)英、法联军侵犯广州,广州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

1858年(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北陷大沽,进迫北京,清政府屈膝投降。同年廿六,廿七日咸丰帝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代表,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

1859年在广州的英、法国,阴谋在广州建立侵略基地,他们看中了沙面这面对白鹅潭、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国官方人物叫柏克的,出面向清朝在广州的政府交涉,强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条宽四十米,长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涌(即现沙基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

同时,在沙基涌北面开辟道路,定名沙基,俗称鬼基(现六二三路),并建东、西二桥来往沙面。他们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台,将防城炮及炮台基石投江中,并加填沙砾土石,修筑堤岸,作为他们居住,经商之地。这一工程耗费达白银二十多万两,全部由清政府拨款开支。

1861年9月3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廿九日)英、法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

英国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约264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两国各自范围内均有一桥与中国大陆(华界)相通。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

1925年6月23日,广州的几万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反帝大游行示威,沿惠爱路(现中山路)、财厅前转入永汉路(现北京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南路(现人民南路)到长堤直趋沙基(现六二三路)。

下午二时四十分,当游行队伍前队已经过西桥附近转入内街,后队亦将到西桥的时候,帝国主义在西桥桥头的碉堡、水塔以及在屈臣氏汽水厂等高楼大厦架设机枪,立即向我示威游行队伍疯狂射击。

停泊在白鹅潭河面的英、法、葡等国的炮舰也卸下炮衣,开炮向示威游行队伍轰击,当场中弹被害死亡者五十二人,重伤一百七十余人,这就是“沙基惨案”,又叫“六二三惨案”。

1927年广州公社革命起义时,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又直接参与镇压,他们用机枪、大炮和停泊在白鹅潭的军舰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向革命起义者进行炮击。

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当时占领广州的日伪军遂实行军事接管沙面,把英、法、美等外国人都关入集中营。

1942年3月日军为了笼络人心,虽然名义上将沙面移交汪伪政府接管,但从1941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这四年多时间,沙面实际上是操纵在日本人手中。

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政府虽然接收了沙面,但是整个沙面仍然是美、英、法等外国人的势力范围,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沙面才真正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

广州解放初期,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沙面,曾一道作为特区建制。

1950年沙面特区并入太平区,沙面成立街道办事处。

1952年成立中区,沙面划为中区管辖。

1960年中区撤销,沙面转属荔湾区,与清平、岭南等街道同属清平行政街。

1961年10月6日沙面成立办事处。直属广州市人民委员会领导。

1970年9月,成立沙面街革命委员会,转为荔湾区管辖。

1980年10月1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荔湾区沙面街办事处,作为荔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1996年,沙面的建筑群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现状

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岛上建有白天鹅宾馆等星级酒店,因此经常可见外籍人士在此留连。

沙面传统上是各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集中地区,但因应领事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市内其他区域的快速发展,多数领事馆已经从沙面迁出,随着美国领事馆在2013年7月迁往珠江新城,现时岛上只剩波兰领事馆留守。

岛上目前驻有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行政机关,广药集团、美晨集团等企业总部。

1、埗头

沙面岛目前共有4个石埗头,分布在南北堤岸(南岸1个,北岸3个)。

沙面岛石埗头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租界时期,沙面岛共有7个石埗头。沙面岛北边、沙基涌畔有3个埗头。

沙面岛南边、珠江河畔有4个埗头,分别是:船库埗(Boathouse Steps)、干诺埗(Connaught Steps)、领事埗(Consular Steps)、法国埗(French Steps)。

1980年代兴建白天鹅宾馆时,在沙面岛南边填江造地,破坏了珠江边4个埗头中的3个,只有法国埗保留下来。沙基涌边的3个埗头则至今保存完好。

2、绿化

沙面岛上绿树成荫,现有一千余棵树木,其中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共有154棵,大多是细叶榕和樟树,另有扁桃、假柿树、桉树等。岛上最古老的树是位于沙面四街北面的一棵樟树,成活于1685年,至今树龄已超过300年。

在成为英法租界之前,沙面已有不少树木。成为租界以后,在1864年和1878年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植树活动,基本形成了如今的绿化面貌。

3、公园

沙面公园:由原英租界的皇后花园改建而成。沙面公园如今的用地范围,除了历史上的皇后花园,还包括英租界足球场(今已不存)的东部,以及1980年代填江造地的一部分。

翠洲园:由原法租界的法国花园改建而成。目前,翠洲园的大部分面积被荔湾区党群服务中心、餐厅、商铺等占用,已不可作游憩用途。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沙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5

沙面,曾称拾翠洲,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

 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国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

历史意义:

宋元明清历代都是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旅游地,明朝时在这里设立华节亭,管理外商货物进出,清中叶在这里设立西固炮台,捍卫广州。

中国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前的几十年里,只许外国人在广州一地通商,并由十三行商人负责,十三行是半官商性质的组织,设在今广州十三行路和文化公园一带,负责承保缴纳外商船货关税,转达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并受理约束外商。

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自给自足和对外贸易实行限制政策,英国商人迟迟打不开中国市场,贸易逆差严重。外国资本主义与清朝政府矛盾日益渐深,而清政府对外国人的防范条例也因此益发严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沙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5-05

在沙面基建的时候,挖出过两门炮,经专家鉴定,证明了这两门炮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的城防炮,这说明了沙面这个地方有着抵抗外国侵略的光辉业绩。至今,这两门炮仍然摆在白鹅潭的岸边,它们见证了广州人民抵抗外辱。

1840年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打开了入侵中国的大门。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犯广州,广州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但最后,广州还是沦为了英法的殖民地。

之后,他们又试图在广州建立基地。他们向政府交涉,强制把沙面割离陆地,使沙面成了一座岛屿。他们在沙面上建立各种公共设施,楼房等等,供他们居住。到19世纪末,沙面已经成了一个独立于广州的城区。

1925年,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一起游行示威,当他们走到西桥附近,那些可恶的人向他们进行机枪扫射,甚至开炮轰击他们,造成很多人死亡。这就是“沙基惨案”。之后,沙面又在日本的控制之下。日本投降后,它却被其他国家所占领。它一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直到1949年广州解放,沙面终于回归祖国。

沙面的历史意义:

沙面是广州重要商埠,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国银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经营,粤海关会所、广州俱乐部等在沙面相继成立。

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周恩来总理等伟人的足迹,沙面已成为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缩影,沙面岛上欧陆风情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沙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5-05

1、清道光年间,这里设有炮台,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这里留下了抗外御侮的光辉业绩,1963年9月7日沙面进行基建时,还挖出了两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广州城防炮。

2、1859年在广州的英、法国,阴谋在广州建立侵略基地,他们看中了沙面这面对白鹅潭、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英国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约264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

3、1942年3月日军为了笼络人心,虽然名义上将沙面移交汪伪政府接管,但从1941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这四年多时间,沙面实际上是操纵在日本人手中。

4、广州解放初期,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沙面,曾一道作为特区建制。1950年沙面特区并入太平区,沙面成立街道办事处。

5、1980年10月1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荔湾区沙面街办事处,作为荔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景点介绍:

1、英国雪厂:英国雪厂,又称HK牛奶公司制冰厂,位于沙面北街29号、31号。

2、海关馆舍:海关馆舍属法租界内的建筑,曾用作海关馆舍。解放前“红楼”是粤海关俱乐部,只有中、高级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入住。解放后,它被用作海关员工宿舍。

3、苏联领事馆:苏联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68号,楼高三层,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英国维多利亚风格。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沙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