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内容:(古代的吃穿小故事)

如题所述

  唐朝赣人的吃穿住行

  追求时尚高端流行戴帽子爱吃西域胡饼 颜真卿外孙让南昌渐别草堂

  2012-07-22 01:55   来源: 江南都市报

  如果你是一个古人,能生活在唐代将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那时的长安,是世界一流的繁华大都市。“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文化精英们的笔下自觉地流露出大唐富庶的景象。数不胜数的诗句将大唐生活情状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那时的江西地区虽偏离政治核心区,却也是相对安定与富庶的区域。江西人重教育,好读书,求登科,信仰佛道,民众生活精彩纷呈犹如万花筒。唐朝乐队在歌声中唱道,“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梦回唐朝江西,拂去千年的封尘,从故纸堆中翻出那些艰涩的文字,认真地重新排列,努力组合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
  追求时尚高端的江西人
  这一年,大诗人白居易44岁,已经离开京城,他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任江州(今九江)司马。在这里的第二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琵琶行》。江州与京城毕竟不同,这里的贵族、官僚、地主也有穿绫罗绸缎的,但数量有限,这是因为本地区衣料生产的局限性,好在江州人也会追随潮流,好一点的衣料都会从外地买进。
  这时候,另一位著名诗人元稹倚门而立,北望长安。想当年元白二人同跃龙门,引为知己。分别后,除了书信,他还为好友寄去江西地区少见的衣料。为此,白居易专门题诗感谢老友,这首名为《元九以绿丝布白轻》的诗这样形容衣服:“绿丝文布素轻褣,珍重京华手自封。贫友远劳君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袴花白似秋去薄,衫色青于春草浓。欲著却休知不称,折腰无复旧形容。”字里行间尽是感激之情,好友远隔千里,真是相见不如怀念。
  当时江西人穿什么衣服呢?一般是裳、裙、绔。裳也是裙,古代男女服装区别不大。绔就是裤子,不过与今天的裤子差别相当大,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类似于现代的套裤。当时的男性服饰相对单一,头戴幞头、纱帽,身穿圆领袍衫,脚蹬靴或鞋,样式尚无明确限制。女性穿着则比较开放与自由,头戴钗饰,下身着紧身长裙,裙色多样,以红色为主。白居易江州作《江楼宴别》有云:“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
  江西人也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流行戴帽子。《太平广记》曾记载浔阳县吏“脱衣弃帽”之事。戴头巾也极其普遍,《太平广记》说了一个故事,戊子这年大旱,赤地千里,庐陵人龙昌裔囤米几千斛,趁机高价出卖。稍后,米价跌了一些,龙昌裔于是写祷文祈求上天再坚持一个月不下雨,并亲自到神冈庙祷告。在回家路上,龙昌裔坐在一座亭子里休息一会儿。忽然,一片黑云自神冈庙后涌来,接着龙昌裔被震死在亭子外面。官府检视龙昌裔的尸体,解去头巾,在发髻中查到祷文。
  不满足于吃稻米
  作为稻米的主要产地,唐朝的江西人自然以食用稻米为主。但也与今人吃西餐一样,唐代人也会尝试其他口味,江西流行的是“胡风饮食”。
  《太平广记》说了一个奇异的故事,宝应年间,饶州(今上饶)龙兴寺一奴名阿六,从阴间起死回生的时候,“逢素相善胡。其胡在生,以卖饼为业,也在地下卖饼。”此外,《指月录》记载说:“(怀海)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马大师便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每每如此,经三年。”可见,胡食在江西流行的主要是胡饼。什么是胡饼?这是汉唐时从西域传来的一种面点,像今天的烧饼,有素饼、油饼、肉饼、芝麻饼等。此外,受胡人影响,江西民众还吃胡麻饭。
  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年),朝廷下令禁止屠杀鱼蟹虾类。凤阁舍人崔融上奏反对,称:“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一朝禁止,倍生劳弊。富者未革,贫者难堪。”说明鱼蟹虾类水产对江西人饮食非常重要。南方鱼类丰富,武昌鱼、鲈鱼、鲫鱼等是当时有名的经济鱼。
  白居易曾留下证明,元和十年(815年),大诗人还在被贬往江州的船上发现船家在烹饪鱼食,“船头有行灶,炊稻烹红鲤。”后来,他又在江州写下“亥日饶虾蟹……鼎腻愁烹鳖,盘腥厌脍鲈”。同时,当时的江西人已有丰富的辨别有害水产的能力,如“鲋C鱼,文斑如虎”,“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说到吃野味,除鱼虾等水产外,猪狗牛羊、鸡鸭鹅甚至一些野生动物也被江西人食用。如,有记载说“洪州有牛尾狸,肉甚美”,牛尾狸也称果子狸,是野味中的珍品。《太平广记》记载:豫章人钟传“不事农业,恒好射猎。熊鹿野兽,遇之者无不获焉。”
  颜真卿外孙倡导砖瓦房
  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九月戊辰,恩州、吉州火,焚仓廪、甲仗、民居二百余家。十一月,饶州火”;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三月,抚州又发生大火;玄宗开元五年(717年),“洪潭二洲,火延烧郡舍。郡人先见火精飞来,旋即火发”;更厉害的是德宗贞元二年(786年)七月,“洪州火,燔民舍万七千家。”
  古人对火异常敬畏,令人奇怪的是唐代江西一带为何经常失火?
  这其实与他们的住宅有着潜在联系。隋唐五代,江西的房屋主要以草木屋为主。伐竹盖房,是江西村野特色。元稹被贬至荆州时,作《茅舍》一诗,虽云楚俗,却正是对江西(荆楚)地区民宅的描绘。茅舍建构材料多为竹或茅草,十分简易,多沿水岸而建,低矮狭窄。在旱灾季节,容易导致火灾,蔓延迅速。民间为预防火灾,邻里间联合日夜巡逻。
  民间房屋的结构一般有厅、有房,还有院子以及养殖家禽的地方。隐士文人建造草堂是唐代的风气,江西地区以庐山最为盛行,从一些诗句中可见一二。马戴《题庐山寺》曰:“白茅为屋宇编荆,数处阶墀石叠成。”白居易的庐山香炉峰下草堂极为著名,他为此做了数首“草堂”诗:“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南昌人草房火患之灾一直到一个叫韦丹的人来了后才得以改变。韦公其实名头不小,但他的外公却更加出名,即唐代传奇人物颜真卿。据说韦丹幼年父母双亡,一直随外祖父颜真卿读书。这个韦丹及第后一开始被任命为安远县令,他却让庶兄代己为官,自己入紫阁山读书。
  后来,韦丹任江南西道观察使,看到南昌百姓多以茅草竹椽结屋,年久干腐,往往一炬成灰,深以为忧,乃广征工匠,教百姓烧砖制瓦建房,并由官方出资建造一批砖瓦房,平价或降价卖给百姓。房价究竟多少,韦丹根据制造它们的费用定出价格,不求赢利。有能力建造瓦屋的百姓从官府领取木材砖瓦,可免除一半赋税,以后慢慢归还欠款。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一时间,南昌增民房1400间、楼台4200余处,成江南一大都会。
  此外,唐代富有贵盛之家,建别墅之风盛行,其布局以小空间的建筑结构为主,布置精巧,宁静素雅。江西某些地区也有别墅建设。《太平广记》记载有云:“宜春郡民章乙,所居别墅,有亭屋水竹”。
  出远门必定设酒宴饯别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代南方极少有人养马、驴,奇怪的是江西人乘马驭驴却颇为平常。《太平广记》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故事,例如卷三七四《胡氏子》说,胡家得意外之财富后,当即“市置仆马”;卷一六八还说一名叫熊执易的士子乘马到长安区赶考。这些供旅行的马、驴并不一定是自家所养,当时出租马、驴的行业极为兴盛。
  因江河湖泊纵横,舟船是出行的重要工具。舟船在江西,有条件的人家自备,而民间相互借用非常普遍。唐天宝年间,崔姓县尉去吉州赴任,“乃谋赁舟而去,仆人曰:今有吉州人姓孙,云空舟欲返,佣价极廉。”
  尽管唐代道路交通、行旅条件比起前朝有很大进步,但外出远行仍十分艰难,“不远游”仍是民众生活的基本选择。如果非要出远门,民间习俗是一定要举办家人聚会,设酒宴饯别,尊长会告诫旅途中应注意的事项,还要选择佳期吉日祭告祖先神灵,祝福他们一路平安。民间习俗认为五月是凶月,不出行。此外,远行如果要渡越关津,须随身携带公牒,证明身份、地位以及出行的理由,否则极可能被当做逃犯、流亡者被官府逮捕。这些远行风俗,在江西当然一样流传。
  (注:文中所涉史料来源于陈金凤著《江西通史·隋唐五代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