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如题所述

1. 要吃透教材 “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维的衣裳”。语言功力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以真知灼见为根本,言之有理有据,道之 确凿无误和言简意赅。说到底,艺术性教学语言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事物本身的透彻理解。教师要吃透教材,自身思维明晰,逻辑分明,语言贴切,达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的境地
2. 要博众家之长 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修养是各方面知识综合运用的效果,教师要向哲学家学习语言的深刻,向逻辑学家学习语言的严谨,想语言学家学习语言的规范,向数学家学习语言的准确,向文学家学习语言的生动,向诗人学习语言的精炼,向相声家学习语言的幽默,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通俗。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储备才能丰富起来。
3. 要苦练基本功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寓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的获得,要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科学思维的“表演”艺术,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要像演员那样,”台下多下功夫”,“台上”才能吸引观众。
4.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如果一个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就不会拥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教师只有怀着对教学工作的高度热情,对学生深深的挚爱和对课程的浓厚兴趣,才能讲好课才能有利于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发展。
总之,艺术性教学语言寓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充满朝气与活力,学生喜欢听,勤于记,乐于思,实现教与学双方巧妙地有机结合。孟子云:“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加强语言艺术的修养,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9
讲课,当然以讲话为特色。一位优秀教师,上讲台三言两语就能够吸引学生,语言“粘”住了学生,这就是基本功,这就是艺术。而这种艺术是怎样来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
(1)讲好课的三个前提
一是精神面貌,三个字:精、气、神,精神焕发,气宇轩昂,神采奕奕;二是感情投入,就是把感情融入教学全过程中去,这叫真正进入角色,以情动人,移情于听讲者,引起共鸣,达到讲课的目的;三是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授课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知识,而在于传授知识的前提——激励、唤醒和鼓舞。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确切、明白
所谓“确切”,就是指语言要符合科学,准确清楚,知识问题是科学问题,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语言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明白”,就是指语言要有逻辑性,凡是涉及到实质性内容的话题,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判断的主宾关系都要揭示清楚,表述问题时,逻辑思维要紧扣内容,思路明晰,表达清楚恰到好处,使听者有一定美的享受,对所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3)简洁、通俗
《礼记 学记》中说:“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就是讲,教学语言要简约而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善至美之理,少用譬喻而能使人透彻理解。简洁,要求不能开口“这个”、“那个”,闭口“对吗”、“是吗”地啰嗦没完,这些口头禅使语言拖泥带水,让人听了心烦意乱。通俗,也不等于经常夹杂方言土语,南腔北调,只有普通话,才能达到教学语言上通俗的要求。
总之,教师在运用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中,应针对教材的疑、难点和关键问题,注意运用各种风格的语言,充分发挥语言艺术,放慢讲话速度或增大音量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抑扬顿挫而不流于油腔滑调,言简意赅而不致枯燥乏味,在遣词、造句中,把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扉,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宫的钥匙,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以声引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能做到声情并茂,情理双至,便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很多教师只重视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自身教学语言的锤炼,以致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走向成功呢?教学语言要规范精炼。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规范、精炼,在教学中恰当地表达内容,市中要害,句句打在学生的心坎上。
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促使学生专心听讲,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应力求讲课生动形象,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要有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体现出“情”来,要以自己的丰富情感会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教学语言还要有启发性,只有发人深思的语言才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身体语言。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能收到口头表达难以收到的效果。教师衣着打扮不恰当、表情怪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大方得体的衣着、端庄的仪表、绘声绘色的语言,加上必要的表情和动作,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促进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