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名言来赞美徐悲鸿

如题所述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据说,徐悲鸿幼时家境困窘,学画不易,常受富家子嘲讽,后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这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当然这句话也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作为中国人的一种呼吼,那时中国人是被人看不起的,但徐悲鸿仍然深爱自己的祖国,不媚外,是有傲骨的。

扩展资料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6岁时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学绘画)。13岁随父辗转于乡村镇里,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虽然艰苦,却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开拓了其艺术视野。

17岁时,徐悲鸿独自到当时商业最发达的上海卖画谋生,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却因父亲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在20岁时再度来到上海,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

其间认识了著名的油画家周湘、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剑父,在画作上得到了他们的赞许和指点,增强了绘画创作的信心。他还结识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在其影响下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思路。

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

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政务、行政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为战斗英雄画像,到山东导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体验生活,为劳模、民工画像,搜集一点一滴反映新中国建设的素材。不幸的是,这一切艺术活动因画家过早地离开人世戛然而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徐悲鸿(现代画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01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就是先生的精神.
第2个回答  2012-05-16
任重而道远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精深华妙、隐秀雄奇
第3个回答  2010-11-01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第4个回答  2015-11-25
功夫不负有心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