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如题所述

想让孩子的心理更健康,重要的是父母自己的心理要先健康起来。

第一,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健全的家庭中。

世界上最完美的家庭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

没有什么能比一个幸福美满、充满爱的家庭,更能够让孩子心理健康的了。如果父母之间,成天互相指责,互相抱怨,不能给孩子一个温馨幸福的家,那不管怎么努力,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会遇到很大的问题。

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们由于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孩子看到的最多的就是爸爸妈妈之间的互相埋怨,互相指责,因而反映到孩子身上也是学会了指责,学会了埋怨,学会了满满的负能量。当我们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和老公开始努力地成长自己,也开始努力经营好我们的关系,不知不觉中,孩子也在一点儿一点儿变美好。

第二,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

如果孩子不能生活在一个健全的家庭,那么作为他的监护人的父亲或母亲,更应该表现出坚强乐观,而不是对缺失的一方的指责贬低。

孩子需要成长在一个正能量的环境当中,他需要看到父母的坚强,乐观和面对困境时候的坚韧不拔。只有这样,孩子也才能在逆境中变得坚强乐观。

总之,说起来很简单,想要让孩子心理健康,就要让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爱与正能量的环境中。但实际做起来,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去努力营造这样的环境。想让孩子美好起来,那就先美好父母吧!想让孩子心理健康,那就父母先让自己的心理健康起来吧!


我是香草珠儿

心理成长,心灵提升,我们一路同行!

请关注公众号:香草珠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做出主动、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反之,就称之为心理障碍或心理行为问题。一个人心理健康是相对的。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孩子体会到“爱”,才能让孩子养成健康的心理。

一、为孩子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下成长。舒适的生活环境,不是要求为孩子提供最好最贵的,不是吃穿不愁,而是让孩子在良好、舒适的家庭中成长,让孩子每天体会到爱,感受爱,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这样长大的孩子才会心胸开阔,才会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

二、家长的关系很重要。父母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给孩子做榜样。如果父母整天吵闹,家里鸡飞狗跳的,孩子整天都担惊受怕,心理如何能够健康呢?他都不知道什么是健康的相处方式,不知道如何与外人相处。

小时候享受到的关心和爱护比较少,或者是在责骂、甚至是虐待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关爱别人,长大以后,心理多少会有一些问题。无数的事例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所以,让孩子体会到爱,知道如何去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重要。

@擦亮星,宝妈一枚,爱生活爱旅行爱学习。愿与你一起擦亮星星,共同成长!

第2个回答  2020-09-20

要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自信心、乐观、抗挫力、自控力、不叛逆等方面,帮助孩子有意识的提升。 

 

1、情绪管理

通过培养情绪管理,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增进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掌握人生主动权。

 

2、自信心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孩子一些知识上或训练孩子一些技能上,而忽略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能走多远,能取得多大的成就,最关键是拥有自信的心态。

 

3、抗挫乐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观的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害怕失败,敢于尝试,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这样的孩子在学校表现的比较好,长大后也容易获得成功。教孩子乐观非常重要,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乐观的人才会拥有希望。

 

4、自控力

自控力比较好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更容易受到欢迎。父母在孩子在自控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给孩子及时的提醒,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成人总觉得孩子还小,做什么都可以被原谅,那孩子就很难形成自律的习惯。

 

5、不叛逆

心理比较健康的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与付出,能够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叛逆情绪较少,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比较好。

第3个回答  2020-09-20

关于心理健康有一个公式。

良好的关系,加上管教等于顺服。

错误的关系,加上管教等于叛逆。

想要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就要让她从小生活在健康的环境当中。

什么是健康的环境?小家庭夫妻关系和谐。大家还没有婆媳争吵,整体关系稳定。给孩子确定一个固定的界限。所有人都和善而坚定。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做的。而在这个界限内,孩子是自由的。

身体健康。经常出去锻炼身体。练习各种体育游戏,与人合作。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朋友圈子。能够经常一起做游戏。

父母从小对于孩子有明确而清晰的要求。态度一直能够保持平和。而不是情绪化的,一会儿喜欢的不得了,一会非打即骂。

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当然父母的心理也要健康。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而不是每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心里反而更加健康。很多父母常年在外,像那些留守儿童,很难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就是因为生活环境本身就偏离了轨道。又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束。所以很容易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还有一些暴力犯罪的罪犯。追溯他们小时候的生活,都是从小被各种暴力包围着。甚至从小被父亲母亲打骂侮辱。所以他们觉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暴力。一旦遇到问题,就会情绪失控。

而父母在身边,太过溺爱的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不懂感恩。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爱太过包容。让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然而一旦社会上其他的人,不能够这样包容他们的行为的时候。遇到挫折,就会让他们变的心理扭曲。

所以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不是想怎样就怎样。

第4个回答  2020-09-20

近些年,心理健康开始被视为通过一系列方法、技巧能够指导或是教会的产物。诸如,它应当包括恰当比例的爱和安全感、有教学意义的课程或玩具、有益身心的同伴、情绪的适当宣泄与适当控制等。这份“营养均衡的心理大餐”不免让人想起那些“好妈妈”们精心调配的营养餐,营养丰富但无法引起食欲。用这份营养大餐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适应性却乏味无趣的人。

美国研究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先驱,著名儿童心理分析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在其专著《魔法岁月》中提出——“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不是一道富有营养的心理大餐的产物,而是复杂的心理系统不断地作用于个人经历,对其作出反应、适应、吸收和整合,并坚持不懈地维持我们内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之间平衡的结果”。

心理健康不仅需要通过人类自我中相对和谐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来判断,还需要根据一个文明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社会价值的程度来判断。

不要误以为“幸福”(满足感),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果一个孩子把摆脱恐惧看得很重,以至于他一生中从来都不敢为了某个理想或原则而冒险,那么这样的心理健康对于人的幸福而言毫无用处。如果一个孩子是“安全的”,但除了个人安全之外别无其他追求,那么这种安全本身也毫无价值。如果一个孩子“完全适应群体”,但这种适应是通过不加批判地接受和遵从他人的意见来实现的,那么这种适应也违背了人类自由的本意。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适应良好”,但只会用平庸的想法和常识填充头脑,那么,什么样的文化才会看中这个孩子的“适应性”呢?

心理健康的最高水平,意味着一个人能够自由地运用他的才智,解决他自身的问题和所处社会面临的人类问题。

对才智的自由运用,需要尽可能地把自我满足和自我为中心从推理和判断这些更高级的人类心理过程中移除。对一个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训练,必须包含对智力的训练。孩子的情绪健康对充分运用智力的依赖,不亚于对满足其基本生理需要的依赖。

最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状态还必须包括一套稳定和完整的价值体系。它是人的道德感和理想自我的组合,深深根植于不能被侵犯或破坏的人格结构之中。我们不能在缺乏这种价值体系的人格中谈论心理健康。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上可以预见,一个少年犯在追逐自己的目标时可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人满足,而他对于犯罪团伙这个群体的适应性也会如你所想象的那样令人满意。

一边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自我中心的愿望,一边是道德感和社会需要的限制。

因此,从理论上讲,心理健康取决于个体对这两者之间平衡的维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