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根鱼与秦岭细鳞鲑的区别

如题所述

形态特征编辑
柳根鱼体型修长,侧扁,体背侧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部正中有隐约黑条纹,有的种类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小斑点,尾鳍基有1黑色斑点;口小,端位,上颌稍长于下颌;吻钝圆;头部较长,头长长度大于体高;眼中等;鳞片很小,排列紧密,胸、腹部无鳞;侧线不完全,在腹鳍之前有弯曲;背鳍较短小,胸鳍椭圆形,尾鳍内凹,尾柄细长。成鱼体长为12~18厘米。[1] 在东北有柳根子与红翅子。后者鱼鳍明显偏红尤其下鳍。

典型的红翅子,
红翅子属于暖水鱼类,其口感去及味道与柳根鱼天差地别,请注意分辨

4生活习性编辑
为冷水性鱼类,喜集群活动,适宜温度10~25℃,多栖息于水温较低、水质清澈的小河和山涧溪流中。小溪边儿的柳树根部往往被水冲刷成空洞,须根则成蓑衣状,随着水流轻舞慢摆,是柳根子最喜爱的藏身之地,柳根鱼之所以叫柳根子应该就是源于此。
柳根鱼为杂食性鱼类,在野生环境下多以飞虫、水生生物和水藻为食,驯化后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冬季钻入江水支流或大江的石缝或乱石堆里越冬,初春江河解冻后由河川中游溯河到上游进行产卵繁殖,秋季结冰前则从上游溪流顺水向大江或河川迁移。
柳根鱼2年龄就可达到性成熟,在每年5~6 月份,水温20℃左右时发情产卵。分批产卵,受精卵为黏性,自然条件下受精卵黏附于砂石或水草上,2~3天可自然孵化出鱼苗。在生殖季节全身变得色泽鲜艳,出现“婚姻
外形特征编辑

秦岭细鳞鲑
形态特征:体长17—45厘米,体重0.5—1.5千克。
常见个体多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450毫米。
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
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各有1行尖齿。舌厚、游离,舌齿约10枚,排列呈“∧”型。
眼大,鳃孔大。鳃膜不和峡部相连。鳞细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短,外缘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鳍基部具1长腋鳞;尾鳍叉状。幽门盲囊65-75个。
体背部暗褐色,体侧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为淡红色环纹

秦岭细鳞鲑(5张)
,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

3生活习性编辑
因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属冷水性山麓鱼类。生活于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底多为大型砾石处。秋末,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除洪水期,很少在平原干流中见到。
食性
是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除摄食鱼类外,也食被风吹落的陆生昆虫。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早晚前后,阴天摄食活动频繁,全天均可见到。
生长繁殖
最初性成熟年龄3+~5+龄。性成熟个体于2-3月产卵,产卵场多在浅水砂石底处。产卵水温低于10℃。绝对怀卵量为2670-4510粒。卵沉性,一次排完。

4种群现状编辑

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为中国所特有,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常见个体多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450毫米。由于产区渔业生产极为落后,毒、电、炸的现象却非常严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地区,资源量急剧减少,所能见到的也多为2-3龄的未成熟个体,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区尚有一定数量。

摘录自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