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今日家乡新变化的作文,徐州的。快快快~!急用~!

(现在!)

作为徐州对外开放的示范区、招商引资的聚集区、投资环境的样板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实验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先导区,9年来始终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建设方针,抢抓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依据国际惯例,全面推进内部管理、招商引资和城市化建设。截至今年6月份,开发区进区外资企业已达200多家,投资者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及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美国卡特比勒、德国的利勃海尔、菲律宾的上好佳、泰国的正大等大型跨国公司,同时有50多家大型民营企业,如韩世集团、天地集团、家园集团、新大洲摩托等,已落户开发区内的“中国徐州民营科技园”,国家级徐州工程机械研究中心及其他科研机构也已在区内建成。通过9年的开发与建设,开发区已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尤其是近一两年,他们努力改善软硬投资环境,全力构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平台,拓展多种招商渠道,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今年上半年,合同引进外资3亿美元,一些工业“巨无霸”项目已进入启动阶段。
“三变”,令人鼓舞,让人振奋,启人心智。

初春的彭城,徐州首次“年度十大新闻评选”吸引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踊跃参与。2005年,徐州荣膺“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市工业投入达到356亿元,县域经济快速崛起,这3项成为市民和专家注目的焦点,位列20条候选新闻的前列。

为什么市民和专家投票的意见这样集中?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对记者说,近几年是徐州历史上又一个黄金发展期,人民群众从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亲身感受到徐州的县域经济变强了,产业结构变新了,城市面貌变美了。正如徐鸣书记所说,一次百姓参与的新闻评选,让徐州人集中看到了徐州正在发生的三个影响重大而深远的变化。

变化之一: 县域经济由弱变强

县域经济是徐州经济发展的“软肋”,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徐州的“市强县弱”最突出。6个县(市)中曾有4个县是全省的贫困县,现在还有3个是省扶贫工作重点县。2002年,六县(市)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市的90%和80%,但GDP仅占53%,财政收入占33%。更为突出的是,当时徐州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落后市区,两者的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

为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状况,徐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提出增强“县区强则徐州强”观念,在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变对县(市)区的单项考核为综合考核,加大奖励力度,调动了县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连续四年召开有20多万人参加的大会,2003年提出开展“干部会招商、群众会创业”活动,2004年提出为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的“双超”目标而奋斗,2005年提出全面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今年3月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全面动员部署。这些措施,使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动力强劲。

徐州县域经济由此快速崛起。2004年9月,徐州县域以上工业增速首次超过市区,并一直保持强势增长。2005年,徐州县区的GDP增速高于市区0.9个百分点,工业增速高出13.8个百分点,而投资总量更是占全市的68.2%。同年,徐州县域财政总收入增长28.5%,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3.2%,农民收入也连续两年实现了两位数高位增长,呈现了历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更为可喜的是,徐州各县区的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铜山瞄上了盐城的东台,一个说苏北第一,一个说苏北领先;邳州奋勇当先,成为整个苏北县域发展的一匹黑马;新沂就盯住邳州,要在东陇海线的经济发展上拔得头筹;其他各县也是不甘落后,竞相发展。

如今,徐州的六个县市区几乎都有了自己在经济发展上的“桂冠”:铜山在县域面积大幅减少情况下,连续两年重新进入全国百强县;邳州位列全国百强中小城市第69位,被评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新沂被评为长三角地区最具投资价值县……而一顶顶“桂冠”,见证着徐州县域经济的由弱变强。

变化之二: 高新产业崭露头角

百里煤海是很多外地人眼中徐州的代名词。徐州也确实是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产业中多是资源消耗型的煤炭、水泥、钢铁、机械等。这使得徐州成为全省万元GDP综合能耗最高的省辖市之一。但徐州煤炭资源正逐渐逼近枯竭,30年后将极可能无煤可采。要实现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徐州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管任重道远,但徐州开始向改造传统产业,建立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迈出坚实的步伐。

通过招商引资,一大批具有高新技术的项目落户徐州:采用国内先进技术的汽车电子传感器项目已于去年竣工投产;填补国内空白的国家一类新药埃他卡林项目已经开始土建施工;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重组人胰岛素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年产220万双液晶显示器项目正在进行基础施工……

在招徕外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徐州不忘打造本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此,徐州建立了淮海经济区和苏北最大的科技创业园,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2005年,科技创业园中孵化研发的16个产品的技术处于国际、国内领先,进入徐州科技创业园内的孵化企业也达到60家,包括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上海交大电力国家级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中国矿大成果转化基地,以及多家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

2004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幅达到105.7%,增幅居全省第一。2005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68%,再次实现飞跃。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同时,徐州煤炭产业的“地位”开始下降,煤炭增加值从最高时占徐州整个工业增加值的24.41%,下降为2005年的18.96%,煤炭产值从最高时占徐州整个工业产值的13.16%,下降为2005年的10.33%。

变化之三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如今,徐州市民感到身边最明显的变化是,徐州市区的天变蓝了,绿地增多了,道路整洁了,一句话,人居环境变好了。2005年,徐州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并以总分第一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城市”,开始告别过去人们印象中煤灰飞扬的“煤城”形象。

这些变化得益于徐州的“四城同创”活动。2004年,徐州市委、市政府决心举全市之力,集百万市民之智,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市委从自身做起,率先在市级机关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接着扩展到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创建热潮。

为了实现建成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的第一步目标,徐州投资52亿元,建成32项市政重点工程,使去年成为城市建设投资最多的一年,城市的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采取BOT、公办民营等方式,先后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城乡污水处理厂,城区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9.5万吨,为淮海经济区第一;淘汰境内所有石灰法制浆生产线,关闭造纸企业21家;关闭市区最大的徐州水泥厂,对其它33家水泥企业实施关闭或搬迁;拆除燃煤设施224台,市区无供热管网的燃煤锅炉全部改用清洁能源等等。

短短几年时间,徐州城变了容颜,天蓝了,地绿了,水也开始变清了。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从2002年的56天提高到2005年的超过300天;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8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82平方米,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淮河流域9个国控断面水质,已有7个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居民小区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市中心彭城广场改造一新,新建的小南湖景区和两汉文化景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城市的发展与市民的文明开始同行,人们的心灵和城市一起变得更美。
1、对外宣传徐州,扩大徐州影响,许多网民也作了不少贡献。我看一下,除了官方开办的网站影响力在增大,一些网友自己创办的网站如:咕咚部落“古今彭城徐州”也是视频与文图结合,引人入胜;还有网友上传的大量反映徐州人文历史、风景名胜的美图,也在网上产生了影响。当然更多的是,一些网民都及时转贴到了百度、新浪、西祠等网页上,也增加了外宣的放大效应。我觉得最有效的还是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的中央电视台魅力城市展示和“国庆七天乐”徐州专辑的播出,希望今后多宣传。

2、06年徐州又增加了许多新名片:最近刚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验收,人居环境越来越好;获得了2006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投资城市,入围了中央电视台CCTV2006年度中国魅力城市20强,外贸出口增幅持续全省第一……徐州确实每天都在变美、变强!

3、人的变化最重要:徐鸣书记来徐州任职后,看准了徐州人文精神缺失之根本。从“跳出徐州看徐州”、“发展环境看徐州”到“人文精神看徐州”、徐书记“做有情有义徐州人”和“让人的心灵与城市一起变美”的呼唤,震撼了900万彭城儿女,集思广益地提练出了“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新时期徐州精神,特别是经易中天在央视的一番妙论,徐州更是广为人知。我觉得徐书记改变徐州人群体性格特征缺陷的良苦用心值得称道,现在已开展的“温情徐州”活动暖人心、顺民意、催人改,全市上下都关注。媒体更是发挥了引导作用。“温情攻势”从报纸到广播电视,从网络轮探到手机短信,我很佩服市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能力,也佩服各媒体的具体策划水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9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而又贫穷落后的。我的家在离市区几百里远的山沟里。上高中之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怀抱。老实说我对家乡的发展或是变化向来不是很关心。上高中以前没有这种意识,上了高中之后没时间关心。连两年多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上大学,又懒得去关心了。因为家乡经济的发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来实在太令人失望,提起来就伤心。
不过要说家乡的变化,我想或许可以这样做个简单的、表面的概括吧:钱多了,人“懒”了;楼高了,水脏了。
改革的春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似有若无地吹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能吃苦,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八十年带末几年,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纷纷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艺的,没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农村劳动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种地太辛苦,家里有了钱,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层的,算不上楼房,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压抑。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以前用不起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夏天看到这些脏水,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于是谈笑间,垃圾灰飞烟灭了。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钱会越来越多,楼会越来越高。人会越来越“懒”吗?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村里人的这种“懒”,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水的越来越脏,村里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20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徐州(又名:彭城)是一座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孩提时经常听外婆讲起过去的往事,外婆以前是位中学历史老师,我从她那里了解了许多家乡的历史。

中华大地自古有九州,我们徐州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它不叫徐州而叫彭城,它有5000多岁了,母亲河??黄河,过去就从它的身旁流过,通往浩瀚无边的大海;建立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就是我们徐州沛县人;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最为有名的淮海战役就发生在徐州。

听外婆讲,解放前徐州城很小,房子低矮破烂,道路又窄又烂,人口不到30万,只有少数有钱人家住在徐州的最高处??户部山。很多穷苦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住在破烂简陋的茅草屋里,冬天不避寒,夏天不挡雨,晚上也没有电灯照明,很多家庭里的孩子更是没钱上学读书,人民生活困苦……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徐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徐州市有常住人口871.12万,全市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96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比以前扩大了几十倍,宽敞的大马路横贯整个市区的南北东西,古老的故黄河穿城而过,环城而建的高速公路把多条高速公路连接起来,拉近了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距离,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连接着祖国各地,北可通祖国的首都北京,南可到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西可达古都西安,东可去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东海明珠连云港。更有重要的铁路运输大动脉—从北至南的京沪铁路线和从东至西的陇海铁路线,垂直交叉,贯穿交会于徐州,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徐州的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古老的市区也旧貌换新颜。人们对古城区进行了彻底改造,拓宽打通了旧道路,低矮破旧的房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数不清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两旁商铺店面比比皆是,平坦笔直的大道上各种车辆穿梭不息,店面内人头涌动,好一派繁荣景象。此外,就是人们还对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治理。修建一新的滨湖公园、小南湖景区、人民公园、云龙公园等相继向市民免费开放,市区内也有好几个大型的开放性广场,种植了大量的花草和珍贵树木,带有喷泉的古彭广场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市中心,清晨,人们来到这里,锻炼健身;到了晚上,尤其是每逢节假日,人们更是纷纷来到这里观看水幕电影,欣赏着百变多姿的喷泉造型表演,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较好欢呼声。而另一边休闲的人们静静地观赏着名贵的树种,窃窃私语点评着丰富美妙、多姿多彩的花草造型,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漫步,可以想象的出人们是怎样一种愉快放松的心情吧……

说到绿化,还要说说人们对奎河的清污治理。听外婆讲,过去奎河的河水可清了,河里有很多鱼虾,河两岸树上好多不知名的鸟儿,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飞来飞去,好不热闹。建国后,由于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人们不注意环境保护,把各种污水、废水直接排放到河里,久而久之,清澈见底的河水不见了,欢快游动的鱼儿也失去了家园……奎河成了人人厌恶的臭水河,臭气扑鼻,它不仅给家乡这座古老美丽的城市脸上抹了黑,更严重影响到了沿河两岸人们的生活。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我们徐州人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决定彻底根治奎河,将河底的淤泥清理干净,引来了干净的河水,给它加上了盖子,铺上了厚厚的泥土,种上了花草树木。如今的奎河变成了环境优美的街区花园,鸟儿也回来了,人们又可以悠闲自在地在那里漫步休息,对弈聊天了……治理完奎河,人们还给穿成而过的古老的故黄河两岸披上绿装,沿岸装上五彩多变的彩灯,到了晚上,彩灯齐亮,灯光齐放,黄河故道两岸灯火通明,彩光四射,色彩斑斓,沿岸高楼大厦倒映在河面,时隐时现,变换无穷,就仿佛是天上的银河泻落在人间,点亮了徐州的夜景……

现在,城市的东南部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新城区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带来的沧桑巨变,相信会使每一个徐州人感到欣喜和自豪,随着改革的更加深入,相信家乡徐州这座古老又美丽的城市,将会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家乡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第3个回答  2012-11-22
我的家乡徐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徐州古有两汉文化,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造就了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等文化古迹、近有著名的淮海战役,耸立着赫赫有名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要说我家乡的变化呀!那可要跟我一起瞧瞧了!
先来瞧瞧景。过去的云龙山、云龙湖,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有形而无神。现在的云龙山,瀑布般的灯光直扑下来。索道、滑道,让山与人互动起来。而云龙湖呢?南湖北湖,像一对姐妹似的,但各有特色。湖上的仙人岛、游泳场、游乐场,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湖边的大坝、沙滩、游览车使云龙湖变得别有一番生趣。另外,还有大龙湖、金龙湖,将徐州点缀得生机勃勃,山山水水使我的家乡成了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再来瞧瞧路。过去窄窄的马路,拥挤着自行车和行人,听到的是自行车的铃声。而此刻摇身一变,六车道、八车道,奔驰、宝马与奥迪,那车的鸣笛声演绎着城市的快节奏。
然后再去瞧瞧房。以前全家六七口人挤在一套50平米的小房子里。而现在,到处是高楼大厦,全部都安装了电梯与暖气,连汽车都有了“房”,有了“家”。
最后跟我来瞧瞧人,原来穿得是灰黑白,现在全都是品牌;原来吃得是青菜萝卜;现在全是山珍海味;原来沟通传书信,现在人人用手机;原来玩得是滑梯与翘翘板,现在玩得是“苹果”电脑与迪斯尼。
城市变化了,老城区、新城区,还有经济开发区。观音机场高铁站,还有轻轨试验段。高科技,大发展。昂首挺胸,扬眉吐气。伴随着我的家乡——徐州的变化,做一个骄傲自豪的徐州人!
第4个回答  2010-10-20
届耻灾行动

参考资料:要不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