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朱熹说知行互补,王阳明说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最终结果。都说知行惟一,知和行可以是一对矛盾吗?

如题所述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但是我个人的看法是,王阳明对朱熹不止是批判,知行的阐述可能是对去人欲的一种其他途径的探索

知,就是认识。行,就是实践。
“知行合一”就是说认识和实践是一体的,很明显是错的。
“知行并时,相知为用”当认识与实践并行时,知道的就做,不知道的就不做吗?错。还有一条叫创新呢!追问

我认为阳明心学就像数学,可以在心中推演,作用于自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