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一分钟了解剪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乐清细纹剪纸的历史

  乐清古属吴越之地,又位于瓯江之畔。乐清的剪纸就是在瓯越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诞生的。据考证,乐清的剪纸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经出现,五代《武林梵志》有云"吴越践王于行去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至元代《大德乐清县志》(公元1297年-1307年)所载"社里笙歌达旦,能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可见乐清的剪纸历史之久远。早期的乐清剪纸亦以女性为主,故此,有人把剪纸称之为"女性艺术"。古时候有"男居外,女居内"之习俗,或叫"男耕女织"。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完美的一个重要标准莫过于"巧手"。在农村,谁家的闺女媳妇会剪一手好花,全家都引以为荣。蓬年过节,家里如没有个会剪纸的,就只得向邻居讨花贴。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艺术活动,使民间剪纸更加普及。从女性的童年开始,农村就把剪花织绣作为教育女儿的一种主要手段之一。除了剪"窗花",还有剪花样作为刺绣的底样,充分体现了古代女性崇尚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品德。她们用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手法,简单的工具、材料去美化农村,美化生活。

  由于乐清位于东海之滨,瓯江之畔,为温州的重要商埠,参与海上作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但海上作业风险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龙神、谒求风调雨顺的活动与故事不断丰富,龙国腾已成为当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节,村村可见"鱼灯"与"龙船灯"(后来也叫"首饰龙")的民俗表演活动,表现"鱼在水中游,龙为海中王"的故事情节。据姜维在《山与海琐谈》中记载:"村落糊楮,象龙首尾,载版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于上,从似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道出了龙船灯的形、质与活动形式。乐清的细纹剪纸就随南宋的"龙船灯"相辅而生,相得溢彰,人们习惯称它为"龙船花"。刚开始时的"龙船花"与后来的"龙船花"比较,早期的"龙船花"显得相对粗犷、单纯、古朴。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断需求与创造,对瓯越民间文化、海洋文化及农耕文化的感悟、运用与理解,使细纹剪纸日趋成熟、精细、丰富、生动、多样,其民间民俗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厚,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艺术特征,终于使乐清细纹剪纸独树一帜。现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分册中将乐清细纹剪 纸作为极其独特而鲜明的语言个性收编在册。

  乐清的细纹剪纸不仅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价值,它还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及其审美趋向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一种民间文化与标志。记得我的孩提时代,每逢春节,就可看到纸扎"鱼灯"和"首饰龙"。鱼灯活动都在傍晚天黑之后举行,一组有十几盏鱼灯,一般第一盏为"龙灯",后面跟着各种各样的"鱼灯",在"龙灯"前面还有一人手执"龙珠灯",在锣鼓喧哗声中开始了以龙嬉珠为形式的娱乐活动,有表示"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等抬式,互比高低,争奇斗艳。但小时候的我更迷恋的还是"首饰龙",首饰龙一般长为4.5米,高3米,宽2米。以龙为头尾,以船为身,又似层层楼阁,四周布满戏典人物与神话人物。并通过首饰龙中轴滚动(后改为电动)使人物栩栩如生。首饰龙上所有的窗花亦用细纹剪纸装饰而成,精细至极、令人赞叹不已。无论是"鱼灯"、"首饰龙"或"龙船花"都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蓄兴旺、吉祥如意乐清剪纸的发展

  据考证,在乐清剪纸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大部分。一是早期剪纸以女性为主体,以美化生活为主流,为剪为主要手段,但题材、内容、手法、形式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剪纸有所相似,并无鲜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至南宋"龙船灯"的出现,打破了女性艺术的范畴,成为男女皆为的民间手工艺术,并且从原来以剪为主变为以刻代剪。所以,也有人将乐清的细纹剪纸叫做细纹刻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足以说明细纹剪纸在工具使用上已起了变化,使乐清的剪纸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语言。回顾乐清的细纹剪纸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

  宋代。随着南宋"龙船灯"的出现,乐清的细纹剪纸应运而生。剪纸作为龙船灯上的窗花装饰开始演变,从造型语言上变原来花鸟、草虫为主为几何形状为主,常见有柳条纹、砖块纹等。这个时期的剪纸,作为龙船灯上专有的用途,开始变的细腻而富有装饰性,使乐清的剪纸初步形成个性语言,与原来的女性剪纸逐渐拉开了距离,如图②。我们可以把这个时期的剪纸叫做乐清细纹剪纸的起始阶段,或叫初级阶段。

  元、明时期。随着"龙船灯"活动年年频频出现,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民间艺匠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创造,使细纹剪纸的语言开始丰富,技法开始熟练,纹样开始精细。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着重讲求对比与变化的形式美,一般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粗内细为常见,外面多为柳条纹,里面一般有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等,如图③。我们可以把这个阶段的细纹剪纸叫做成熟期。

  明、清时期。明末清初,随着乐清商贸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娱乐活动有着更高要求。于是在每年春节开始有"龙船灯"的赛事活动。而评判龙船灯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龙船花"的精美程度,这就成为民间剪纸艺匠呕心沥血、精心创作、不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这时,龙船花的纹样除砖块纹、十字纹、井字纹之外,还有长寿纹、正字纹、鱼鳞纹、双喜纹等。通过民间艺匠的不断创造,使细纹剪纸的纹样增多到几十种,使细纹剪纸艺术的语言更加丰富,技法更加成熟,如图④。所以把这个时期的细纹剪纸称为高峰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乐清的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手工艺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成立许多工艺美术产家。其中,黄杨木雕、石雕、竹编、草编、米字花边等产品远销国外。乐清的细纹剪纸就是在这个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当地人就是将龙船灯的饰花"龙船花"转化为商品,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把"龙船花"改名为"乐清细纹刻纸",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与地区,深受世界友人的喜爱。

  1955年,乐清县黄杨木雕厂成立了剪纸车间,首次将民间剪纸艺人请到工厂,并配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至20世纪70年代,在乐成、象阳寺前村、地团桥头村等地相继成立十几家专业剪纸工厂,孕育出一支庞大的剪纸制作队伍,高者能在方寸之间刻制出2500多个洞孔,因此,被有关专家学者与新闻媒体称为"微雕艺术"、"中国一绝"等。郭沫若先生有诗云:"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透得末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郭先生的这首诗中讲的南方剪纸,尤如是对乐清的细纹剪纸而言。
  的美好愿望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1-10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
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故事人物,贴在窗户上(叫“窗花”)、门楣上(叫“门笺”)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

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诗词典籍中,也被广泛的记载:
1. 唐朝的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

2. 唐朝的李商隐《人曰》诗:“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彩也就是剪纸。
3. 唐朝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4. 南宋的周密所著《志雅堂诗杂钞》中写有:“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5. 广州建德县志云:“林文辉,字纲齐,剪纸为字,飞动如龙蛇,点差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