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唐朝是怎么做到的?

如题所述

据史书上记载,在唐朝李世民统治的时候确实出现过这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情况,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状态还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民风淳朴,很少有自私自利的人,大家也都不贪图钱财,待人处事都非常的诚实,也许一个人要做到这些很难,但是只要人多了起来,让大家养成了习惯其实是可以实现的。

人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和夜不闭户,可能有的小伙伴想到了大同社会,可能这样的情况只能在大同社会的时候才会出现,因为那时的人们不用再担心物质,所有的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去领取物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物品不再稀缺,也就没有人竞争了。

但是其实要做到贞观之治里的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状态,除了物质极度丰富,我们还可以靠培养人们的一种崇尚正义,美德,抵制偷窃的这种精神来做到,但是物质方面也不能过于匮乏,李世民就是这样做的,他知道百姓们偷盗都是被逼无奈,因为朝廷的税赋真的太重了,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只能选择这种不道德的方式。

所以在他在任期间,李世民提倡官员们应该要从自己做起,要提倡节俭的美德,同时要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让百姓们不用再为温饱问题而担忧,正是因为这样的上行下效的做法,唐朝一度达到了晚上不用关门都不会有盗贼,路上丢的东西,也不会有人据为己有,虽然这个说法可能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是唐朝的治安应该算是很好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29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两个字,“不管路上剩下什么,没有人会因为贪婪而捡起它,把它当成自己的。晚上,没有人需要关门睡觉,因为没有人会进来偷东西。这种社会状况,在我们看来,现在只是一个童话。很多人甚至向往它,但他们也不相信。所以,今天我们将介绍一个曾经出现在历史上的“夜不能寐”的时代。

北宋司马光编年史《资治通鉴》中的前两个字是“陆不羁遗志”。原文是“几年后,海涨了,路未掀文物,外户未封,商旅未封”。这句话听起来也很清楚,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社会风气不是“好”而是应该很好。没有人会把路上丢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他们晚上睡觉时不需要关门。如果是商人和游客一次找不到住处,那么露营就没有问题了,他们不需要担心财产损失。

李世民的王位虽然没有那么出名,但他发动了玄武门的改造,夺取了原太子的位置,自己也当上了皇帝,但对人民来说,谁是皇帝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也认得上这样一个皇帝。李世民登基后,广为人知,言谈广泛。面对自己的私利和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他懂得如何选择。隋朝发明的科举制度也得到了完善。科举制度的发明是历代最适合选拔官员的制度。即使现在,虽然不叫“科举”,但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仍在使用。此外,唐太宗还平息了灾情,稳定了边境地区。最后,他取得了很好的成就,这是那个时代最普遍但评价最高的成就。没有什么比让一个普通人做这件事更难的了,但一旦做了,这样一个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会更加立功,他有野心和能力。

不仅如此,在其他时期,也有这样的时候。比如周州。之所以称之为周国而非周朝,是因为当时尚处于商朝统治之下,周朝尚未正式建立。有一天,吴基来西齐市卖柴火时,正好碰到文吉昌王的相框。由于道路狭窄,吴基在换柴时杀死了警卫。他立即被抓起来,送到文王那里去了。文王判他死刑,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作为牢房,还建了一块木头作为守卫,这样他就可以暂时被关起来。

有人觉得这样的行为真的有点傻,但无极就这样一直不跑。如果他还认为吴己很笨,恐怕他的心情有问题。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没有错。不管是不是真的关了牢房,你还是需要头脑清醒,负担得起。

第2个回答  2019-09-22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用去偷东西,家家户户在晚上都可以开着门。
第3个回答  2019-09-22
因为唐朝的经济比较发达,百姓比较朴实,都能够吃饱,就没有必要做什么违法的事情
第4个回答  2019-09-22
那时候人们生活自给自足,不用交很多的税,自然就不需要考虑那么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