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栽培的技术要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1)栽培季节

栽培一次可收3茬,约需两个月。根据猴头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人工栽培猴头的适宜季节在东北地区8~10月,华北地区9~11月,长江流域10~12月,南方地区11~12月至翌年1月。

(2)栽培场所

室内、菇房、温室、大棚等设施条件下都可生产猴头。

(3)栽培工艺

猴头生产主要采用熟料栽培法,常见的有袋栽和瓶栽两种方式。工艺流程如下:

配料→装袋(瓶)→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鲜销或烘干

(4)品种选择

商品猴头菇,子实体头状,不分枝,乳白色(干子实体微黄),肉质,内实,无柄,表面密布菌刺,刺长1~1.5厘米,圆柱形。

(5)常用配方

①棉籽壳79%,麦麸20%,石膏粉1%,含水量60%。

②木屑69.8%,玉米粉20%,麦麸10%,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含水量58%。

③玉米芯78%,玉米粉20%,石膏粉1%,过磷酸钙1%,含水量60%。

④豆秸68%,木屑20%,麦麸10%,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60%。

⑤蔗渣80%,麸皮10%,米糠8%,过磷酸钙2%。

⑥酒糟50%,木屑30%,麸皮10%,米糠8%,过磷酸钙2%。

⑦农作物秸秆混合粉98%,石膏2%。

(6)袋栽技术

①装袋、灭菌、接种及发菌 选用15厘米×30~50厘米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袋,拌料、装袋方法同常规,最好使用塑料颈圈,以利菇体生长。灭菌可用常压或高压,指标同常规。接种时,短袋从袋口接入;长袋从一侧打穴(5穴,穴深1.5厘米)接种、封口、套袋。培养室要求空气干燥,相对湿度70%以下,通风良好,22~25℃,黑暗或有较弱的散射光。

②出菇管理 当菌丝体长至半袋时,就陆续发生子实体(猴头菇的特点),进入出菇期管理。

开袋口:短袋拔去棉塞,垒成菌墙(图4-38);长袋卧放,撕去胶布,穴口向上,置于出菇架上,袋上用塑料膜覆盖,膜与穴口间应有空隙,2~3天掀动一次,促使菌蕾形成。当菌蕾直径达2~3厘米时,揭去薄膜。

图4-38 袋栽猴头出菇现场

水分:生长前期,空气湿度保持在95%左右,当菌刺长到1厘米时,应降至90%。湿度低于75%,子实体会干萎、发黄、生长缓慢。喷水视菇房空气湿度情况掌握,避免向子实体直接喷。

通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场所,猴头子实体个大、质紧、色白,菌刺长短适中,产量高,商品性好;否则子实体松软,菌刺少而粗,生长缓慢,产量低,甚至会出现畸形。

光照:散射光利于猴头子实体的发育。虽然子实体在黑暗条件下也能形成,但常发育不良,易畸形。

(7)瓶栽技术

原料拌匀后装入瓶中,要求不松不紧,压平培养基表面,洗去瓶壁内外黏附的培养基,塞上棉塞,进行灭菌。灭菌、接种及培养方法同常规。经15天左右的培养,当菌丝已生长整个培养基的一半时,表面就会逐渐形成子实体,子实体长至棉塞时,及时拔掉棉塞,进行出菇管理。此时适当降低温度,保持18~22℃,空气相对湿度9%~95%,10天左右即可采收。

(8)采收

猴头子实体要在七八成成熟时采收。成熟标准:子实体坚实,孢子未弹射,菌刺充分展伸,菌刺长度1~1.5厘米。过熟采收菇体变黄萎缩,商品价值低,影响下一批菇形成,造成减产。采收后清理料面,并停水5~7天。适宜条件下,15~20天后会发生第二批菇。一般采收3~5次,但采收次数越多,个体越小,品质越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