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总是不得力, 怎么办?

如题所述

观想、观像念佛,祖师大德有说,越到末法,人的心就越粗,修观难成,只持名也是可以的。

但是这个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也不是说不能作观——如果为了修定这样的目标而作观,这确实和净土法门的宗旨不相应(净土法门不是通途法门,它不是靠修禅定而往生),但是把持名念佛和修观结合起来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相应你的根机,只持名也可以,或者持名为主、辅以观想,再或者持名的同时作观想,这样修都可以。而且用观想作辅助,这是憨山大师非常强调的。

末法的时代,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最应机,但如果修观并不是专门希求感应,也不是为了修禅定,而是作为帮助我们念佛的方便,这样当然可以,这并不属于夹杂。

如世亲菩萨《往生论》的五念门,其中一门就是观察门,这个内容,前面讲《弥陀疏钞十义》的欣厌二心时专门分析过。所以我们学法要善巧,不要觉得大德们的说法不圆满、有矛盾,而应善加体会说法者的角度和密意,这样看书,才能获益。

观想念佛,比如《观经》十六观有详细的介绍,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依报、正报种种不同的庄严,这就是观想念佛。像花开、七宝树、八功德水,这些都是《阿弥陀经》里讲的,其实是让我们观想的。

念经的时候就是观想,所以祖师大德们让我们晚课念《阿弥陀经》,其实念的时候随文入观,就是一种观想念佛的修法。你只要认真的,边念《阿弥陀经》经文,一边明明历历地了知经文的意义,其实就是观想念佛嘛。

观想念佛也是很便利的修法,随时可以观的。一般讲净土庄严的就是净土三经,你虔诚读诵,实际上就是在修观。如果仅仅一句佛号念来念去,怎么都不得力,那除了念佛外,还是要多读诵净土五经,否则,佛号虽念,可越念越没有滋味,或者是越来越懈怠,悠悠泛泛度日,这样的话,长期下去,佛号也无法相应。

注重读经的例子,比如,学净土的人无人不晓的,不上银台、誓取金台的唐代怀玉大师,他是浙江宁海人,他的修法就是诵经、念诵并重。他每天念诵五万佛号,其余就是诵《阿弥陀经》并作礼拜忏悔,一生读诵了《阿弥陀经》数十万遍。

怀玉大师是那种专门独自苦修的高僧,他有很多修法境界,像他的临终偈说:“清净皎洁无尘垢,上品莲花为父母。我修道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他念佛现生得大神通,他说自己过去十劫没有了脱,而今一生苦修念佛法门,乘金刚台马上登地,永离生死,超过了过去十劫的修行。

其实,观想念佛还有一个更简洁的修法——世亲菩萨的《往生论》,这个才是最详细的——比《阿弥陀经》等更详细。

《往生论》把《无量寿经》里面介绍依、正庄严的所有内容,用四百八十个字以偈颂的方式无余归纳了,所以这是最简洁、最详细、最圆满介绍极乐依正二十九种庄严功德的一部论典。

我想,一个念佛的人一定要发心把《往生论》的偈子背下来,这四百八十个字,只要花半小时肯定能背下来。背下来之后,随时随地,都能在几分钟很短的时间,就把它过一遍,其实也观想了一遍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

以前的大德都很重视这部论,因为这个真的是一部无比殊胜的论著。个人熟知的一位法师,他在一些大城市讲法的时候,也是很重视这部论,劝大家依《往生论》去观修。

你们可以尝试一下,把偈子大概意思弄清楚后,随时背一背,依文作观,或者慢一点背,边念边观想极乐世界中的种种功德,水呀、虚空啊之类的等等,这其实就是最好操作的观想念佛的修法。

还有一种情况,系念法门。如果有些人有特别重的障碍,都摄六根,真切念佛也不行,乃至计数念佛都不行;或者是身体特别弱,念也念不清楚,出声的话伤气,这时候实在不得已,可以用系念的法门——系念不用怎么使劲提念头,对心力本来就不强的人很适用。

这时没必要出声念佛号,心中也不默念佛号,就把心挂在西方阿弥陀佛上,就好像我们有些人,老是想吃饭,他就想我要吃饭,时时不忘记,做事情的时候也想着吃饭,或者做事的时候偶尔太专注了会忘失,但一停下来,又想着要吃饭,就是这个状态。

或者如世间人,父母子女之间、夫妻男女之间的那种思念,总想念着对方,一直都忘不了。想着阿弥陀佛,不要忘记,忘记了马上想起来,马上提起来。这是系念法门。

这个法门,天如惟则禅师非常推崇,因他的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也不行,就教她系念法门。如果时时这样去忆念的话,修法效应极好,到时自然会有见佛、见莲花等这样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

——摘自《阿弥陀佛四十八愿讲录·信莲盛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1-16
持名念佛不得力是因为经里的义理没有搞懂,要多花时间认真听经,听懂“空性”是什么意思才能放下,才能好好相续念佛,久了才得力。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我们《楞严经》一路研究过来,从这个包括正见篇、修行篇,其实佛陀所发挥的整个重点是在空性的智慧,就是以这个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照了心性的本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因为菩萨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颠倒想,我们无始劫来被自己心中的妄想产生很多的误导。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由于过去的业力跟今生的烦恼的交互作用,会先有个感受,这个感受就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出来。这个妄想假设我们不加以消灭,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对立,人跟人之间的对立都是我们自己妄想创造出来的。所以空观的智慧,我们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因缘的假相其实没有实体。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一个来处。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将往哪里而去?所以这个妄想是没头没尾的,它只就是在烦恼跟业力的碰撞之下而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所以,空观的智慧就可以把这个假相慢慢地化解掉——你从空性而来,你还是回到空性去吧。我们能够达到无住。妄想,你不住,它就消失掉;你一住,它的势力就膨胀起来。所以,一个经常修空观的人,内心是调柔清净的。因为你没有对立嘛,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心中是调柔。没有对立,就不容易带动贪瞋痴慢的烦恼,自然清净。所以,在这个空观当中,使令一个菩萨内心调柔、内心清净。其实这是整个《楞严经》的修学主轴,这个正念真如它观照的重点在心性的本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