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误解?

如题所述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只到了六位,还差一人。主人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可能我们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主人转来一看着急地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又有两位客人想:“那么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也伺机溜走了。主人见状,更加着急,说:“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最后两位客人也逃之天天了。主人一片好心,为什么客人却走光了呢?这就是因为主人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

如上例主人说的三句话都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该走的没走”;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我们既不该来,又是该走的”。因此,六位客人走得一个不剩。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用那种话中有话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2.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笔者去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嘟囔着:“大,大。”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嗤”一声笑了。之所以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3.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4.方言词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误解。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方言也有多种,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人谈话,如各自使用方言的话,就更困难了。如“公公”一词,普通话指丈夫的父亲,贵阳话则指自己的祖父,扬州话指外祖父,重庆话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在使用这类方言词时就极易产生误解。因此,我们与人交谈时,要尽量使用普通话,避免因方、言而引起的误解。

5.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书面语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笔者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题:“这场比赛谁赢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但笔者不明白他说的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还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我们与人交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因此,语言的准确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准确,明白地表达,才能使你的话不被误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