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技术负荷价值

如题所述

1技术的非工具本质
(1)技术是世界的构成方式
随着科技创造的巨大成就,科技的作用不断被人类强化,科技不仅具备了科技本身的功能,随着科技被广泛的应用和推崇,它还具备了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等,无所不入无所不包。科技以座架的方式参与并构造者今天的世界,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观点,把人眼中的自然世界图景变成科学的世界图景,还参与并构造着人的意识世界,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观、哲学观。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指出:“在 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现象意味着,对于那些真正的人来说,极为重要的问题被轻描淡写地抹去了。只看重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看重事实的人。” [1] 胡塞尔认为这种世界观是以数学方式构造世界,世界被构造成一个科学的世界、理念的世界。海德格尔也认为,技术不再仅仅是人类的得力工具和手段,相反技术开始塑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一切都被技术构造了。“这样,靠参与决定人与世界的关系,技术(就一般技术而言)参与到现实的建立中。” [2] 海德格尔用“座架”来说明技术对世界的构造,指出现代技术构造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技术关系,技术成为对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世界关系的唯一控制力量。在现代社会,本来丰富多彩生活世界变成了技术理性世界,唯科学主义成为权威的思维方式,现代技术对于事物和世界的这种构造,已经以内在性的、前提式的方式存在,以至于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
海德格尔的“座架”为我们展示技术是现代世界的构成方式,胡塞尔认为技术以数学的方式构成了世界,两者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是共同点在于现代世界的一切都被技术构造出来。技术不可能自行构造世界的一切,技术是由人为操作的技术,人成为技术构造世界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这种操作和执行是依照科技科技理性、依靠技术思维、技术规则、技术观念、技术理性的方式进行的。在技术构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类的这些意识、意志都会参与其中,这样,技术就负荷了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
(2)技术具有自我隐蔽性
一个被充分使用的工具,往往不显示自己的真实本质,它处在一种自我隐蔽状态之中。正是由于工具的这种自我隐蔽性,人们往往就认为它只是被工具使用者的意志所左右,这件工具可以用于创造物质价值,可以用于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被用来作为犯罪手段。所以工具就被认为是中立的,工具的功能性、效率性隐蔽了。这种隐蔽性使人们没有看到工具和目的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正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技术是中立的原因。
海德格尔用“座架”一词来揭示技术的本质,这一座架在人的具体行为之前已经把自然与世界展现为物质与能量。“只有当人已经被强求去开采出自然能量时,这种预定的展现才能发生。” [3] 同时在对技术的追问中,海德格尔提出:“技术之决定性的东西绝不在于制作和操作,绝不在于工具的使用,而在于……解蔽。” [4]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 “座架”,即对自然的强求、催逼式的方式进行掠夺。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技术是一种强求于人的、人所不能控制、不能突破的无形的驱使力量,人被局限于于技术的视野和技术思维,技术成为它行动的初始动机。技术以这种隐蔽的方式存在,而人则技术通过人表达为技术思维、技术观念、技术理性,技术不仅以隐蔽的方式改造了世界,也以隐蔽的方式改造了人。人与世界就被限定在技术生产的界限内,不但牺牲了科学的人文精神和自由精神,而且失去了其他丰富的多样性本质,只能在“座架”之下以技术思维和技术视野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座架”中的人在创造技术的活动中,必然是负荷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技术正是以这种隐蔽的方式渗透人类世界以及人本身,并将世界和人都变成技术的形式。
2 技术是人本质的构成方式
(1)预设于技术中的技术构造
在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之中,“座架”是海德格尔提出的最重要、最核心概念。技术“座架”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现代技术已经不是单纯的作为人类的手段,而是“本体论的事件”,它不仅参与了世界的构造、人意识形态的构造、改变和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而且它用技术关系来构造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样的现代技术将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为以技术的思维来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科技已成为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更为甚之的是,这种思维方式是以前提和背景的形式存在的,把技术的逻辑上升为统治世界的逻辑,把技术的规则上升为其他一切规则之上。“无隐蔽物的无隐蔽状态已经产生了,这样,它常常导致人进入分配给他的展现方式。当人以其在无隐蔽状态的鼓励,甚至当他与这鼓励相抵触时也是如此。因此,当人以研究与观察的方式追逐作为他的想象领域的自然时,那么,他已经为展现的一种方式所要求,它强求他把自然作为研究对象来对待,直到这对象消失到持存物的无对象物中。” [5]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一种“解蔽”方式,现代技术的特征是促逼着解蔽自然,这种促逼不仅针对自然,还指向了人本身,促逼把人聚集到对自然的订造中。“现在,我们以座架一词来命名那种促逼着的要求,这种要求把人聚集起来,使人去订造作为持存物的自行解蔽的东西。” [6] 在这种促逼下,一切规则都必须顺应技术的规则,一切的活动都在围绕技术活动。人丧失了思辨和反抗能力,在座架既定的框架内以技术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世界,人自身也被用于预先规定的目的。所以说,技术首先体现在事物的构造之中,技术的本质也不在于我们使用工具的过程,而在于在使用工具之前,我们就已经事先对这个对象所做的一种技术构造,这种构造导致了我们使用工具。
这种技术构造以技术为背景和前提,在人创造的技术的过程中,按照技术的预设使用工具。“预设”本身就含有技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创造技术的过程是依照技术规则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只有符合技术规则的“人造物”才具有使用价值。
(2)技术造就单向度的人
随着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丰富的技术形态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淹没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科技与人类高度融合,不仅使科技成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利器,也使得人类的思维方式、活动方式、精神活动都深深的打上了科技的烙印。在发达的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在技术理性的操控下,个人已经失去了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在《单向度的人》中, 马尔库塞把发达的工业社会称作“单面社会”,并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称为“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即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7]
当今的科技时代,人的第二向度即否定性和批判性丧失了,完全承认了现实社会生活的合理性,放弃了对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成为了“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意味着人的生活被社会统治完全同化成为了和资本主义社会一体化的人,丧失了自己的思考,没有了自己的选择,也失去了自身的兴趣,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人的主体性已丧失。技术以不仅隐蔽的方式改造了世界,也以隐蔽的方式改造了人。人与世界就被限定在技术生产的界限内,不但牺牲了科学的人文精神和自由精神,而且失去了其他丰富的多样性本质,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把人引入一个单一意义的世界。“单向度的人”以技术视野和技术思维创造的技术,必然是负荷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技术正是以这种隐蔽的方式渗透人类世界以及人本身,并将世界和人都变成技术的形式。
(3)人与技术的双向建构
技术作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使人具有了技术的本质。人们把制作和使用粗制石器技术形态作为人类诞生的标志,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媒介,技术是人与动物的分界线,是作为生物的人存在的根据,因此可以说,没有技术就没有人,没有技术的进步就没有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史也是技术的发展史,人一开始就是技术的人,人类进化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技术化的过程。“人没有自己的本质。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人性,这是人的基本悖论:人的本性就在于它没有本性。人文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唤醒人们身上的这个最原始的本性,即回归‘无’的本性。” [8]
人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在人身上并存着动物野性与文化属性。社会属性是由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是人性的现实基础的主要成分。这就是说,人性是由所处的社会关系赋予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的。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通过社会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途径,自然地人就被塑造成为社会的人、技术的人。所以,外在的技术属性就内化为人性的组成部分。
作为人的本质属性,技术与人相互促进、协同进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技术的发展就是人类进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有助于技术的发展,反过来,技术的发展又促进和支持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技术化”可以做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人类会创造积累越来越丰富的技术形态,从而使技术活动的种类、领域不断扩大;二是指个体在其生命历程中,不断学习和使用业已存在的技术形态,融合到社会的技术体系之中,并成为了技术系统的一部分。
技术与人就在这种双向构造的过程中相互融合,人将自己作为技术系统的一部分融入到技术体系中,技术系统又同时将人技术化。在这个过程中,人已经由生物意义上的人逐步转化为技术上的人。一方面,个体作为技术单元被纳入多种技术形态中,按照技术系统要求的规范和模式去运作和活动。另一方面,围绕个体生存、发展的需求,人类又在技术系统中创建自己的目的性活动,或者参与到社会的技术形态的创新和发展中。这样人便将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不断与技术规则、技术理性相统一,技术也在此中负荷了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3技术价值负荷成因审视
(1)从目的性审视价值负荷
“目的”是以意志形式体现的主体活动指向,是主体生存与发展或主观意愿的理性表达。从心理学角度看,目的是个体动机的外在表现,而动机又根源于个体需要。目的与手段是人类自觉的对象性活动中前后相连的两个因素。目的就是活动主体在观念上事先确立的活动指向与未来结果,是引导和控制活动的动因,从根本上决定着主体活动的方式和性质。手段则是在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介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是实现目的的方法、途径和工具等。借助手段实现一定的目的,是人类自觉的对象性活动的一个根本特征。
技术活动主体的目的性,包含在目的性活动序列或方式之中,总是伴随着技术的物化过程之中,而“目的”有总是主体所产生和特有的,技术在整个过程中是被赋予目的性的作为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所以技术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是负荷价值的。《庄子·天地》中:“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在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9]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技术与目的不可分割,目的与主体不可分割,主体与价值不可分割,所以技术必然负荷价值。任何技术的产生和运行,无不体现人们的创造性智慧和目的性的追求。技术是主体的创造物,主体参与技术的构建和运行当中,是技术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物化的技术本身不会有目的性和自我运行能力,完全自主运行而不依赖主体创造和操纵的技术是根本不存在的。
(2)从价值形态审视价值负荷
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技术“有价值”,是指作为本体论意义上技术的“内在价值”,即技术自身所能带来的对人类的效应。技术内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固然有物化观念的成分,但这种物化观念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已凝结为技术自身不可分离的自然功能、自然性能、自然能量和自然素质。所以,技术的内在价值是技术固有的一种价值存在形态。从技术的这种内在价值形态看,技术当然是中立的。技术中立论者所谓的技术中立性,实质上也正是从技术的内在价值为依据的。技术中立论者面对技术价值论者之所以始终有解不开的死结,是因为技术中立论始终从技术的自然属性上来理解技术本质,而把技术的社会属性排斥在技术本质范畴之外,这就意味着技术中立论只承认技术具有不包含任何价值判断的内在价值,否认技术具有包含人的价值判断的现实价值,这样就把技术在社会制度中所实现的价值即技术的现实价值与技术的内在价值割裂开来,从而导致了对技术本质的曲解。
技术在一定社会制度或社会条件下所表现出的价值,是技术“现实价值”及倾向性表现。通常,只有在技术成为一定社会制度操作的对象时,技术的社会后果才具备价值倾向性。当然,技术的现实价值倾向性的存在,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组织对技术的规范、调整和制约这一前提条件,而不论技术的现实价值是否已经得到完全实现。也就是说,技术只要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建制或社会条件下,它就表现出它的现实价值及其倾向性,而事实上作为一种活动过程的技术在任何情况下都摆脱不了社会建制或社会条件的束缚,技术的现实价值作为一种价值形态,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所以,从技术的现实价值形态看,技术当然是负荷价值的。技术价值论者对技术的价值负荷问题所做的解释,是对技术现实价值的认定。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统一于技术之中的两种属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而它们又是由技术内在价值和技术现实价值这两种形态所规定的。技术内在价值和技术现实价值是统一的,所以,判断技术是价值中立的或价值负荷的,应该从技术两种不同的价值形态来审视。综上所述,技术的现实价值决定技术的社会属性,从技术的内在价值来看,技术是价值中立的,从技术的现实价值来看,技术是价值负荷的。而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又是统一于技术之中的,所以,归根结底,从技术的内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统一性上来审视,技术终究是价值负荷的。
4 结束语
对于技术价值探讨争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和争论过程,也是唯科学主义、科技理性主义与反对唯科学主义和反对科技理性主义两派在涉及技术的应用性和技术所引发的各种社会后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的一种多元的价值判断和考察。本文通过技术的非工具本质揭示、人与技术本质关系的揭露和技术负荷价值成因的审视三个方面,从深层次方面阐述技术的本质,论述了技术负荷价值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