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封建时代对名字称谓的一种特殊礼俗,其实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尊严,所以在讲究避讳的古代,这些复杂的避讳最令人头疼。当时的避讳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国讳,指的是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例如本朝皇帝的名字一定要避讳,平民百姓的名字里一定不能有皇帝的名字,所以国讳也叫“公讳”;二是圣讳,指的是避圣贤之名,如孔子,孟子的名字;三是私讳,也就是避长辈之名。避讳这一制度起源于周代,直到秦代避讳的才开始正式实施。
但是避讳也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已故五世的皇帝的名讳可以不用避免。但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个特殊情况,他在世的时候,为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使得唐朝百姓安居乐业,人们一直对他尊重避讳,甚至五世之后人们还照讳不误。
避讳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换字去字,例如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名刘彻,彻字就必须回避的,而当时汉朝有一个大臣叫蒯彻,为了避讳,于是将“彻”字改成意义相近的“通”字,还有在雍正帝继位的时候,雍正名叫胤禛,他有二十多个多个兄弟,名字中都有胤字,在雍正帝即位后,他的那些兄弟都把名字中“胤”字改为“允”字 ,除此之外,因为名字中有“禛”这个字,当时清政府的真定县和仪真县也因为避讳而改称正定县和仪征县,这两个县的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两种都是换字的方法,去字的方法就是名字中有两个字的去掉一个字,例如唐朝的萧渊明的渊字犯了唐高祖李渊的名讳,于是将渊字去掉,改名为萧明。
除了换字去字外,避国讳还有缺笔、空字、覆盖等方式 。这些避讳的方法在宋朝时最为盛行,因为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对于避讳这一做法十分严格,当时的宋朝甚至为了这一礼俗而专门制定出制度,规定官员们的官衔如果遇到衙署名、地名、官名等犯父、祖名讳者,都要避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