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

如题所述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一般认为,战国七雄的文字,可以分为五大流派:首先是秦派。秦起初是受到中原诸侯歧视的野人(西周初年,秦的祖先最初是养马的马夫),直到西周灭亡,秦的酋长赢开因为救驾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且,周平王东迁后,西周在关中的故地,也落到了秦的手里。被视为生番的秦人,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蛮夷,因此在文字系统上,始终坚持周的文字方案,秦始皇时代,秦的文字和周朝的文字差异较为有限。

第二个是楚派。楚国和秦国差不多,楚文化和周文化也存在的一定差异。周楚之间较量了数百年,起初周的硬实力(军事)和软实力(文化)都可以压制楚人,而随着西周的崩溃,周的硬实力无法压制楚人,但是软实力迫使楚人在创造文字的时候需要大量借鉴周的文字系统——如同后世的契丹、女真、西夏虽然在军事上让两宋无奈,但是文化上,不得不在宋朝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契丹文、女真文和西夏文。

此外,还有齐派、燕派和晋派——所谓晋派,指的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韩赵魏三国。那么,七国文字差异有多大?这一点,可以从当下不认识繁体字的人阅读繁体字可以看出来。有时候,单独看一个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会感觉差异巨大,甚至无法辨认,但是,如果这些字排列成一句话,那么,即便是一句话里有个别的字是读者不认识的,那么,读者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推测出这个字是什么。

其实,七国之间的文字中,确实有个别个形态差异巨大不能辨认的情况发生:比如秦国的“马”这个字,和赵国的“马”这个字,就给人完全两种文字的感觉,但是,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现象。因为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孟夫子周游列国,而张仪、苏秦等人也游说各国,并且给各国君王上表。秦王政还没混成秦始皇之前,曾因为“郑国渠”的阴谋,而打算驱逐客卿们,李斯在这个时候向秦王政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令》。

李斯是楚国人,从楚国人李斯能写出让秦王政看懂的文章,以及我们当代人可以阅读明白《谏逐客令》这篇文章这些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七国文字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阅读起来是没有障碍可言的;再者,李斯的文章写作手法,不论是秦王政还是后世的读者可以看懂,说明七国的语言习惯、修辞甚至语法,都大致差不多。不过,文字的差异,如果随着各自独立发展不加以统一,这种差异会不断扩大,最终发展到无法通读的情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4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采用李斯建议,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度量衡、钱币,连车轮走的路都统一规格,这就是著名的“车同轨,书同文”。

这其中书同文可以说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在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确实遗失了一部分文字之中的飘逸与优美。

其实春秋战国时代,在周代金文的基础上,各国都发展出了自己特色的一些文字,在秦统一前的战国文字有着在汉字发展史中上承春秋金文,下启秦汉篆隶的重要作用。

当然,这个阶段虽然文字飘逸陈稳各有特色,当然也是由于诸侯国各自为政,互不统属,东周王朝的中央集权差不多丧失殆尽,就连文字,也是各写各的,所以各国的文字在形体结构和书写风格上都有许多差异。

宏观地看,战国文字可以分为“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两大系统。“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较“混乱”。而“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若细致的分,则又大致可以分为晋系文字、楚系文字、燕系文字、齐系文字和秦系文字等5种。那么这又是怎么划分的呢?

其实最早学术界将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国文字两大部分,从而奠定了战国文字分区域研究的格局。直到李学勤先生的《战国题铭概述》综合诸家之说将战国文字划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楚国题铭”和“秦国题铭”五个部分,由此逐渐形成了五系说。

总而言之,其时确实文字各有特色,我们下面就来欣赏一下。

一、晋系文字

晋系文字指三晋、中山、郑、卫等国文字。最为著名的就是侯马盟书和中山王铁足铜鼎上的文字。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侯马盟书”是现在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被称为建国后十大考古成果之一。

二、楚系文字

楚系文字包括吴、楚、越、徐、蔡、宋、曾等许多南方、西南方国家的文字,因字特点多被称为“鸟篆”。楚系文字的代表是楚简,著名的楚简包括曾侯乙墓竹简、信阳楚简、郭店楚简、包山楚简等。

三、燕系文字

燕系文字主要在燕国地区使用,按载体可以分为铜器铭文、兵器铭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及陶文等。文字不如其他系别为多。

四、齐系文字

齐系文字包括齐、鲁等大国和邾、滕、薛、莒、杞、纪等等周边小国的文字。较为出名的是出土于清代的战国早期齐国量器陈纯釜,刻有铭文7行34字。

五、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主要在秦国使用,直接继续了西周金文遗风,也是后来秦国统一各国文字的小篆文字的基础,现在的汉字也基本是以此为脉发展而来。著名的石鼓文、秦公钟、秦公镈、秦公簋金文是其代表。

那么在这些文字的特点上,其实主要体现在秦系文字与其他六国文字的区别上,秦系文字,字形保守,有西周文字的特点,而六国文字大胆革新。虽然如今我们的文子是由秦国文字演变而来,但是随着考古的发掘,也越来越多的让我们欣赏到了当时其他文字的特色与美丽。

第2个回答  2020-12-21

大家还记得我们看之前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秦王教芈月学写各国“马”字,芈月认为韩、赵、魏三国的“马”字写法十分接近。秦王解释道“此三国皆出于晋”。那大家可否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七国的文字差异有多大呢?

六国文字又称又称东方六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诸侯国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分合,政治、经济、文化的剧变,给文字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六国文字与春秋时期相比,字形上差异已经很大,可说是几乎面目全非。六国文字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六国文字如果按派系划分,其实可以归总为四大派系:齐、燕、晋、楚,因韩、赵、魏皆出于晋,故可划分同一派系。此四大派系在域上相对独立,其主要划分的依据是按地理因素划分的。其他的小诸侯国,基本都归于这四大派系。加之秦国便为当时的文字五大派系。

其实从整体上看,此七国文字并非相差甚远,并未达到各诸侯国之间不能辨识的程度,这于七国文字皆出自同一源头有很大关系。可七国文字经露出了渐行渐远的端倪,长此已久,各国文字必然迥异。

第一,从《说文解字》中收录的汉字来看,七国文字在统一之前,书写有差异的字大约占所有字的百分之五,这个比例并不是很大,所有,不会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个别地方看不懂也许正常。这大概就像练楷书的欣赏练行书的人的作品,练楷书的也许有些地方不甚明白,但大体能懂。

第二,各国之间有征战也有和平交往,各国使节互相来往不辍,并不是互相孤立隔绝的,因而各国的文字,彼此之间都会有了解。要不然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国书说了什么的话,也算得上一个重大外交事故了吧。

但不论怎么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必然举措。因为各国之间文字虽然不至于互相不认识,但确实也存在差异,这也确实给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交融带来了不便。秦始皇统一六国,再规范文字,这样才有利于令行禁止,法令发而天下动,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文化的发展。

第3个回答  2020-12-07
都不一样。统一六国前,七国的文字都不一样,沟通交流困难很大,所以才要统一文字。
第4个回答  2020-12-07
就比如同一个字在六国有十几种写法,出了这个地方就根本认不出是什么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