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等到刘备来了,诸葛亮才肯出山?不求闻达是真的吗?

如题所述

导语: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有人说前半句的意思是三国计谋多,阅历深的老人看了会更难驾驭。我倒是更喜欢另一种说法:老看三国会感叹匆匆一生却无所作为,无面目见泉下父老。的确,流离失所大半生的刘备就算是一事无成,都从未放弃过成就大业的机会。

年近半百的他终于收获卧龙凤雏,五虎上将,汉中称王,风头一时无两。刘备的一生的确非常激励人,而令刘备的人生发生天翻地覆的那个人,正正是诸葛亮。刘备曾经三次去找诸葛亮,才能成功邀请他出山成就大业,而当时诸葛亮早已名声在外,徐庶对他的评价极高,诸葛亮也的确是非常有本事的能人,为什么如此有本事的人,非要等到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之前有人请过他吗?他说自己不求闻达是真的吗?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遇有着很详细的描述,当时徐庶因为想建功立业,于是投奔刘备,看见刘备如此的器重他,他又推荐了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刘备当时说,那你应该和他一起过来,徐庶说,此人你只能亲自拜见,不能强迫他来见你,将军你应该委曲求全,亲自去拜见他,信任徐庶的刘备于是亲自前往拜见诸葛亮了,来返了足足三次,才见上诸葛亮的面。而根据陈寿后来对此事的解释,更能明白诸葛亮本来是不想出山的,一是刘备的诚意感动了他,二十见了刘备之后,认为他的确是个英雄,能够成就一番大业,才愿意出山相助。

那么诸葛亮说自己不求闻达是真的吗?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首先,从家族的关系来说,诸葛亮自己想当个官是非常容易的。熟知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的家族世代为官,势力和关系网庞大得超乎想象。诸葛亮的姨父正正是荆州之主刘表,刘表的三个儿子都是诸葛亮的表兄弟,而颍川名士司马徽和荆州士人领袖庞德公都是诸葛亮的好友,凤雏庞统,还有荆州豪族马氏很多人都是跟诸葛亮是好友,像马良跟马谡就是荆州马氏的才俊,所以诸葛亮才对马谡这么好。

有这样的关系网,诸葛亮像当个官是真的太简单了,而且官还小不了。像庞统就是在司马徽的推荐之下直接当了南郡太守的秘书,而像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大官,弟弟诸葛均在魏国做大官,还不是靠士人们的推荐。

所以说,诸葛亮有着这么硬的关系网还去耕田种地,做一介村夫,说明他是真的不好做官。而有些人就说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学了这么多经世的知识,要不是一心出山,学来干嘛?其实,学习知识跟使用知识根本就不矛盾,前者是修养问题,后者是选择问题,对于诸葛亮来说,修身明志就包含了学习知识,而没有知识去隐居,那叫白丁,满腹经纶去隐居,才叫名士。才叫世外高人,像李白不当官了继续写诗,陶渊明不做官了也继续写诗,诸葛亮不想当官,在家中一样上知天文,下至地理,这就叫境界。

再者,出山做官,不一定是好事,像三国那种乱世,十室九空,老百姓苦不堪言,当官的也好不到哪里,像袁术,袁绍,吕布的幕僚,哪一个有好下场,说白了,跟错主子纷纷钟人头落地,诸葛一家分别在魏蜀吴当官,就是因为要保存宗族,无论哪家胜利,都能保存诸葛家的血脉,就是认清了这一点,诸葛亮才不想出山,就想他自己说的,苟全性命在乱世之中,现在的人看来,这叫谦虚,在以前的乱世,活着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后来的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又何尝没有冒着极大的风险?当时的刘备手下只有关羽张飞赵云,地盘也只有新野这个弹丸之地,刘备还天天说着要匡扶汉室,跟曹魏争天下,当时看来简直是痴人说梦,稍有不慎,诸葛亮随时万劫不复。而诸葛亮不是一出山就能够当丞相的,他何尝不也是游走在刀尖上拿命换来这个位置。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我们都知道他是劳累而死的,对蜀汉,对刘备,诸葛亮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当日不出山,凭着他的经世之才,强硬的关系网和在士族中的地位。他必然会获得隐居名士的巨大社会名望,而在那个时代,名望就是一切。到时天下平定,诸葛亮再出来做个郡守,又或者做个闲云野鹤的名士,一样活得轻松自在,受人尊重。

又或者,这才是诸葛亮的初心。你们觉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5
因为等到刘备来之后,诸葛亮才寻到了可以让自己辅佐的君主。不求闻达不是真的,诸葛亮也希望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2个回答  2021-03-05
因为诸葛亮认为刘备才是符合他的君主,所以诸葛亮等到了刘备才出山,不求闻达是真的,因为诸葛亮没有跟随刘备之前很出名了。
第3个回答  2021-03-05
因为他要看刘备是否信任自己。跟随他能否完成自己的宏图心愿,能否让自己名扬天下,所以要等到他来了才出山,不求闻达应该是假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