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一定要详细,配有图片更好,能够让我了解那里的人文、民风、民俗。急急急~~~!!!

1、苗族的风俗: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2、苗族的语言: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

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

3、苗族的节日:

动月1—15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

15日为尾巴年,偏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1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

2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吃新节。5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6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8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灶神节,除夕夜。

4、苗族的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

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扩展资料:

苗族人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有大的聚居区,也有小的聚居区,还有与其他民族杂居区。  

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
苗瑶语族
苗语支。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大方言中还有小的分支方言。杂居地区的苗族人,会讲汉语或侗语、壮语等。

过去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1956年,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人多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史籍中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有了苗族的先民。古史传说中与黄帝、炎帝有合有战的蚩尤,是苗族人尊奉的祖先。

分布在各地的苗族人有许多自称,如牡、蒙、毛、果雄、带叟等,还有些地方按其住地、服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冠以不同的名称,如长裙苗、短裙苗、长角苗、红苗、黑苗等。

自汉以来苗族人就住在湘西、鄂西、川东、黔东一带,由于战争、饥馑、疾病以及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他们不断迁徙。

造成了苗族人分布广泛,方言、服饰、头饰、习俗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苗族人民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兼营油桐、油菜等经济作物和田七、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