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7
[熟悉的陌生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

若干年前看过原著,许是那时对所谓爱情的懵懂理解并不能让我看透满纸心酸,甚至还嗤笑那女人的傻,熟悉的陌生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电影出来后,一方面没有腾出心情,一方面也误以为新晋导演没办法把握这种题材。然而偶然一个机会看了这场电影后,心中翻涌的千丝万缕却让我沉默了好久。徐静蕾的声音不算是甜美,但她的每一句叙述却像是从留声机里跳出来,一字一句娓娓地说着这个女人的故事,每一句话都那么平实,仿佛那种倾天覆地的事情就只是她生命中的浮影,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告诉终于有空倾听她的人生的人。

“点点琵琶声,疑是故人吟”,电影用林海的琵琶曲引入,让人先看到很多信。记得以前看过一个作家的描述,说邮局的工作人员其实是心态非常冷静的一个人群,因为他们完全不会收到人天性中的好奇所蛊惑,去打开那些信件。而这些牛皮纸信封却像一根羽毛一样,轻易就撩拨起我的心,在这样嘈嘈切切的琵琶声中钻出来一封信,仿佛准备要把一个人的一生展现在你面前。

深冬的北平,连空气随着落叶萧索了,这时男主角作家出现了,他问起管家一个女人的消息,然后他开始查看来信,边吃寿面边查看,这时,一封厚厚的信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用信封刀裁开,烟雾缭绕间,一个女人的一生从信里流了出来……

此信出自一个濒死女人之手。她倾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娓娓道出自己对他将近20年的沉默的爱。娟秀的字在信纸上流淌,每一笔画都无不浸满了思念、无奈和哀伤。

18年前,女孩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后因母亲改嫁搬到了别的城市。但少女时代萌动的春心逗引来使她一生都念念不忘的深情。几年过去,女孩变成女学生回到原来的住处,如愿以偿与作家有了交往,但作家却忘记了眼前这个清秀的女孩。在作家这里,女孩初试云雨情,心心念念的男人此刻与自己如鹭朋鸥侣,可以说她整个人都沦陷了。后来,作家有事离开,自此杳无音信,女孩在绝望的等待中生下她与作家的结晶,并为让孩子过上优渥的生活变作依附有钱男人的交际花。又过几年,当年的小家碧玉变成了丰姿冶丽的女人,为了孩子,她只能琵琶别抱,个中心酸一如她殁前最后一句话:再也写不下去了。然而当她再次偶遇占据她整颗心的的作家时,那可怕的陌生又突然跳了出来。但……爱依旧是莫名的,不管痛楚多么汹涌,不管失望如何劈头盖脸地打在她柔弱的身上,她依然傻乎乎地爱着,依然细细咀嚼回味着曾经片刻的甜蜜和自己假想的幸福----一切只因那个让她觉得占据他全部生命的骨血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可是,当孩子在她怀里死去时,她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整个世界、失去了自己生活的重心、失去了寻找慰藉自己的力量,这种孤独抽走了她最后一丝气息,悲恸到了极致,以至于她根本流不出眼泪,唯有用笔蘸着自己一生的血与泪、喜与悲、思念与失望、期盼与无奈,缓缓为自己的生命画个句点……

其实电影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对人内心的冲击力是很大的,因为观众要在短短的两小时去感受整整一生甚至几世的经历、体会和情感。而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慷慨激昂的语言、欲火炽烈的情感,却用许多细节刺痛了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1.
白玫瑰:白玫瑰的话语是“纯纯的爱”,是“不被人注意的美”,是“我足以与你相配”,是“甘心为你付出所有”,导演/编剧徐静蕾选择白玫瑰是与电影的感情基调,与电影的灵魂相互呼应的。一开始我以为觉得白玫瑰是用以表达女主角的纯洁的,随着对人物刻画愈加细腻,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笔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观后感《熟悉的陌生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也许,女主角就是一如人妻“白玫瑰”,男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行走,“白玫瑰”的低调本分使她变成了男人心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代名词,是现实、是生活。而“红玫瑰”却象征着生活以外的浪漫、激情,是臻于完美的男人追求自己标准中的完美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笔重彩。回到电影,也许女主角就是这么平淡如水,如空谷幽兰,淡淡地飘过男主角的人生。他闻到了,停下了脚步,但他不会驻足,当他被旁的味道吸引的时候,他又会走开。所以,白玫瑰、女主角其实由始至终都是孤独的,只是她也有着精神胜利心理,也所幸她有阿Q精神,她才可以把短短的甜蜜碾落成泥,润养她长长的孤独。当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电影或其他艺术手法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这并不一定是导演的意图,只是观众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出发点去思考,并把个人的想法嫁接到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上。
2.
风筝:女孩第一次跟男主角撞个满怀后,如小鹿般惊慌,羞涩地跑入冬天里。琵琶声起,这时一个线条简单的风筝飞进音符里,女孩在微风中快乐地奔跑着。也许这只风筝的色彩与女孩的脸正好告诉了你此刻她的心情-----风筝的白,女孩脸颊的瓷白,是女孩心灵最纯净的一块土地,而上面的红和女孩脸颊的绯红,却红了女孩原本单调的人生。那条风筝线,其实牵牵绊绊的,是女孩对男人的深情。实际上,如果那是带着对原著的理解去观看,这里其实也算是对人物心情的白描了,因为即使在原著中也是如此-----这不过是一些琐屑而又易逝的欢喜,它终究会淹没在无奈当中。像风筝这类小道具不仅仅在这部电影中有所作为,《红楼梦》也有一个场景描写到十二钗放风筝,每个人扎的风筝象征着各自的身份,甚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结局。而在这部电影中却给人扑面而来的清新和幸福。
3.
江船:战争开始了,女人为了生存,更为了腹中她深爱的男人的骨血,她一路逃亡,直到走不动了,就在四川一个江边的小镇里生下了孩子。艄公的长篙捣进了镜头,船上一盏小小的灯点缀了‘未放明的天空,女人静静地坐着船里,心里想着念着她深爱的男人。她心里默默对男人说:“我不能把你留住,可是现在我可以把你永远交给我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们的生命连在一起了,正因为如此,我感到如此幸福,你再也不能从我身边溜走了”。她就这么静静地,满腹心事地坐着,脸上眼里都写满了故事,而她身旁那对夫妻幸福的笑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生生地撞进观众的心里----那是怎样的一种苦楚和坚忍,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支撑着这个柔弱地肩膀独自去承担这一切,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才能让人不求回报地静静地爱下去?小船脆生生地在江面上摇晃着,岸边是一棵连理树,船上却是一个孤独的灵魂。
4.
黄包车:电影中黄包车出现了好几次。有撞进镜头里的,还有作为背景的。男女主角都有坐着黄包车走进对方人生的镜头。而唯一一次作为背景,是男人忙忙碌碌地走过女孩的人生,却没有为她停下脚步,他在忙碌什么?电影没有很详细的交代,因为这没有多大关系。

这时女孩捧着书落寞地走着,旁白是:“那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我对你的心灵来说,无论是相隔无数的山川峡谷,还是在我们的目光只有一线之隔,其实,都是同样的遥远”,而身后就停着那辆黄包车。是怕女孩一个人走着萧索的冬天里寂寞吗?还是想暗示她还会有一天乘坐着黄包车,一如灰姑娘坐着南瓜车一样,走进她心心念念的男人的世界?抑或是用黄包车的简陋来衬托她日后为了给孩子优渥生活而依附有钱的男人后不一样的生活?镜头推进着,延伸了几个年头……是的,她成为丰姿焯越的交际花,与儿子坐着军车上,身旁来来往往许多辆黄包车。这里,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末了,导演还不放过我们,管家的一句话把所有的思潮和忧伤都推向了顶峰,如果是多愁善感的人,此刻大概已经无法忍受放声痛哭了。当女人失望地走出男人的房门时,她看见了老管家双手颤抖捧着一盆植物怔怔地站着,凝视着一如鬓角的白玫瑰一般苍白的女人,半天才说出了一句话:早啊,小姐。女人眼中噙满泪水,匆匆走过并往老管家手里塞了钱,快步走出院子。这是什么意味?是感激?还是乞求?乞求他隐瞒这一切吗?

院子里,老人孤独地站着;院子外,女人坐上黄包车,从此离开了男人的世界。男人之于她,是整个世界;而她,永远都是有点熟悉的陌生人……
落笔之际,突然想到一句话:我爱你,但这与你无关。
  〔熟悉的陌生人-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