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厌学怎么办

如题所述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黄杰指出,孩子遭遇校园霸凌、挫折打击而不被家长理解和帮助;学习成绩下降,孩子接受不了,父母及老师又不理解孩子;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了,又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孩子在上课期间胡思乱想太多导致其注意力无法集中,坐立不安。中高考压力过大,无法放松导致的一种极度焦虑情绪产生。家庭出现重大危机或是变故等等都会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

当找到了孩子厌学的原因,就要想办法来消除厌学。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使孩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同时要停止对孩子继续施加学习压力,不要在强迫着孩子学习,缓解他们焦躁、不耐烦的心理情绪。家长还必须懂得,语言赞美会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很大的鼓励作用。相反,批评过多,会使孩子情绪低落,学习时更易犯错误。

学校方面,老师也要同孩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施“人格教育”,教师要改变一些旧的教学观念,不再填鸭式教学,而是要想办法吸引孩子主动来学。

雅方教育是一家正规合法的教育机构,不少家长都很认可的,觉得自己都没能解决好孩子的问题,通过雅方教育专家老师的指导后,孩子问题得到了解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8-13

对于有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的孩子,父母首先应当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之下,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后,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学习上表现出自暴自弃、消极被动的行为。父母一旦发现孩子的这些情绪和行为,就要及时地对症下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帮助孩子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那些年纪较小的孩子,父母应主要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主,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信心不足的毛病。

对于年纪稍大一点的孩子,父母要观察孩子的学习动机是否正确。影响孩子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动机的问题。

动机是人为满足某种需要而激发出来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比如孩子讨厌画画,父母就不必忙于批评、指责孩子,这种在外部压力下才去行动的动机,不能使孩子从内心产生自愿、自觉的心理。尽管外部动机有时对孩子的学习也很重要,但很难让孩子自觉地、积极地学习。

父母应当根据孩子的特点,通过赞扬、鼓励,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去促进孩子学习。

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改正厌学行为,“多表扬,少批评”是一条很好的经验,已经被很多人所证明。俗话说“娃娃服夸”,鼓励、夸奖都是帮助孩子克服厌学情绪、改正厌学行为的好办法。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自尊心强的孩子非常有效。当父母发现这样的孩子,在具体的学习上有了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只是一点点,父母也要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赞许,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从而帮助孩子克服和改正厌学情绪。父母与之相对的错误行为是采取“当头一棒”的做法,这种“棒喝”只会让孩子产生“烂船就当烂船使”的念头。

还有一些父母,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和行为时,往往采取给予孩+—些物质刺激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同样是错误的,把孩子的学习和物质奖励挂上钩,久而久之不但不起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滋长孩子的享乐思想,或者使他在学习上稍有进步便会产生骄傲情绪。

纠正孩子的厌学情绪,还需要父母的耐心。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给予孩子耐心的、具体的帮助。比如,幼小的孩子,父母在关心他的学习时,可以问孩子:“今天得了几颗星?”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好,他会很自豪地告诉你,他得了五颗星,或者他会惭愧地说:“今天我做错了一道题,只得了一颗星。”只要有这样的耐心和细心,即便孩子偶尔有一些厌学情绪和行为产生,父母都是能够正确解决、处理的。

孩子厌学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孩子厌学是包括家庭教眘在内的教育失误的表现。因此,我们当父母的要认真査找原因,同时及时地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导,在孩子有进步时及时地鼓励他,这样便会使孩子逐渐地克服和改正他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对于家庭中已经有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孩子,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要“身教重干言教”,以身作则,不可在孩子做功课时,自己在旁边玩麻将、玩游戏机、看电视等。此外,建立民主的亲子关系,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遇事以理服人,和孩子协商解决,等等。

这样的家庭,父母也要适当地运用合理的奖惩办法,尤其注重对孩子的精神奖励,去逐渐激励孩子的上进心。另外,父母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沟通,绝不要在孩子面前讲学校、老师的坏话,从而使孩子对学校、老师失去热情,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心理。

父母要告诉懂得事理的孩子,不爱学习将会给他的一生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同时再找一些热爱学习、勤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在比较之中,明白讨厌学习的错误,鼓励孩子改变自己。

延伸:厌学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是一对孪生兄弟。厌学情绪是逃学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逃学行为则是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人们常把逃学和厌学联系起来。厌学可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而逃学作为厌学的极端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不去上学。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6
形成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需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要克服厌学心理,还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克服自身的心理因素,忽视外界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只有有了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学习行为。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以及学习知识的必要性。
第二,兴趣转移,树立获得新知识的新奇感。
在了解孩子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帮助孩子发现知识中有趣的东西,让孩子的兴趣从玩转移到课本上,进而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
第三,降低学习目标,确立自我参照标准。
不要给学生设置太高的门槛,要让他们有一个只要经过努力就可实现的目标,让他们在实现学习目标中得到快感,也在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努力和成功。
第四,鼓励式教育。
不管学生进步有多少,都要看到这其中细微的进步,适时鼓励及奖励,使学生心里获得积极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第五,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会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摸索出自己的学习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增强学习兴趣。
第六,增强学生抗挫能力。
厌学心理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面对长期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很难很快提高,如遇到努力后成绩依然没有提高的现象,要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方法,不能遇到挫折就退缩。
第七,与孩子多交流沟通。
在与孩子交流沟通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造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存在的主观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家庭教育的影响。
有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的动机不正确,以为只是给家长学习,承受能力差,如果没有考好就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不去努力,极易产生厌学情绪。
也有的学生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足够的重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的结果就是学习时间并不少,但是学习效率非常低,致使成绩不好,因而产生厌学情绪。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6-27
时下很多孩子,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男孩子不愿意上学,表现出强烈的厌学情绪。爸爸妈妈都快愁死了,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有的甚至嚷嚷着再让他去上学,就离家出走,再也不回来了。这些孩子共同的感觉是跟父母不太亲,因为父母工作都很忙或外出务工,孩子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爷爷奶奶一直很疼爱这个孙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有点溺爱,且在生烦时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孩子爸妈的坏话,导致孩子和爸妈的关系很不好,爸妈说的话他根本不听。

厌学不一定是孩子的问题,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有偏差,打和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最重要的是建立亲子关系。在建立亲子依恋关系最重要的幼年阶段,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工作忙或外出务工只是借口,孩子是自己的,不能推给爷爷奶奶就一点也不管了。有的父母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发现他有一点点的优点,这是不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喜欢接受赞赏和表扬。孩子在父母面前没有安全感,也没有成就感,当然也不会有自信。

目前厌学孩子的成绩大多不理想,解决孩子厌学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父母真心的关爱,而不是紧盯着学习。如果过分的关注孩子的学习,可能会更增加孩子的对立情绪,也可能会更恶化与孩子的关系。亲子关系通畅了,才能让孩子敞开心扉,愿意和父母交流,接受父母的信息,明确自己的责任。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但是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心理却不以为然,这是一个误区,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要做适当的评价,以表扬鼓励为主,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确立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防止孩子把失败归因到自己笨、能力低。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要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孩子厌学大多是父母的问题,父母再忙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孩子还是要自己用心来教育的,否则苦果也是要自己来吞。
第4个回答  2019-03-08

厌学心理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活动表现出无兴趣、冷淡、厌倦等消极情绪,并逐渐将这种情绪表现在具体行动中。调查研究,当下存在厌学心理的学生很多,是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

厌学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1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

2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

3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 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

    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1外在因素:

    1)社会上求学、求职压力的不断加大。以成绩和名校为衡量标准的社会环境,导致学生无法用轻松的态度对待学习。

    2)学校教育方式的呆板,教学内容枯燥,教师教学方法不科学,对“好学生”“差学生”差别待遇,都会引起学生对某一学科甚至对学校的厌恶情绪。

    3)家长、老师给与学生过高的期望,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不满足于学生的每次进步,只着眼于高目标,使孩子产生永远无法达到家长期望的挫败感,学习动力逐渐降低。

    内在因素:

    1)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接受家长和老师“填鸭式”的灌输,学习带有盲目性,自然就缺乏学习的动力。

    2)有的学生虽然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也愿意付出努力。但无论怎么用心,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而不自知。于是产生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成绩的苦闷心理,进而自我放弃学习。

    3)学生个性发展存在误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正确对待他人,学校中人际关系恶劣是很多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诱因。

    总结

    总之,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轻度厌学如不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发展成为中度或重度厌学。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当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时,要及时对其科学正确引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