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产物,尽管存在诸多消极影响,但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我国货币的混乱状态,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法币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表现在统一货币,强化了国内市场的形成,使得货币与银价脱钩,摆脱了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并通过与英镑挂钩,促进了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最初规定银元兑换法币的政策,通过增加纸币流通量,缓解了通货不足,刺激了商业和工业的繁荣。
长远来看,法币改革标志着中国向现代化货币制度的迈进,能更深层次地调节经济,对抗战期间的贡献尤为显著。它集中了资金,为战争物资购买提供了资金支持,并通过政策调整打击了日本的套汇企图。资金向内地后方的流动,推动了大后方经济的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总结法币政策的历史意义,它并非单纯的“通货膨胀”,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步骤,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基础,并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才能真正理解其深远影响,从而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制、采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该政策实行于1935年11月4日,主要内容是: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并将白银收归国有,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规定汇价为法币一元等于英币1先令2.5便士,并由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由于最初英国推动施行,改革使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附庸。法币政策虽有其积极意义,但总的来说它是一次失败的改革。